从气郁痰阻论治中风后抑郁症

2013-02-19 19:37朱红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气肝气情志

朱红(

台王州挺市挺 中心医金院冬,浙莲 江台卢 州3 18薇000王)国芬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在中风后引发的抑郁,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中风后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除了中风后固有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等躯体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易哭易怒、失眠、纳差、兴趣减退等抑郁症候[1]。

西医主要采用抗抑郁药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理想,起效慢,不良反应多。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多数学者认为肝气郁结是中风后抑郁发病的始要环节,因此,疏肝解郁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笔者认为痰浊阻络在中风后抑郁的发病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试从气郁痰阻论治中风后抑郁症,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1 中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

中风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厥”、“薄厥”、“偏枯”等相关描述。《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丹溪主痰,其论中风:“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属虚,挟痰与湿,治痰为先……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后世医家大致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医学中并无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名,从临床症状看,属于情志病范畴,一般将其归于“郁证”范畴。历来医家在郁证病因的认识上多有争论,但不外乎情志因素和五脏病变两类,即“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王履云:“凡病之起也,对由乎郁。”何梦瑶曰:“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此即“因郁而病”。而笔者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则为“因病而郁”,中风后患者对突发之病情产生忧愁、焦虑等情绪,从而影响肝之疏泄功能,气机郁结,津停成痰,痰气胶结,日久化热,又可加重气郁。正如张景岳云:“五气之郁,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近年来常把郁证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及心肾阴虚等证,但有研究发现,中风病气郁痰阻型较易并发抑郁症,且抑郁症状较重,病程较长[2],这说明中风后抑郁症虽然病机较复杂,但总的病机与气郁、痰浊关系密切。

2 气郁痰阻病机说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情志的关系十分密切。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指出疾病的基本病因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而《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中焦气机的枢纽,主运化水谷津液,若脾胃运化失司,则痰湿内生,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当今社会,富贵之人较多,食肥浓厚味太过,即言膏粱厚味者,过耗脾胃之元气,食积壅塞肠胃,聚湿生痰,痰浊内阻,久则郁痰化热,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以致变生仆击、偏枯之病。而患者病发中风后,多半会遗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常久治不愈,从而滋生害怕和担心情绪[3],久则心烦意乱,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机升降失常,从而痰气胶结,郁病乃生。

此外,偏嗜厚味者,脾胃正气亏虚,致使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成为无形之痰,留置于脏腑组织间隙等处,此为伏痰,因风火相引而动,此类患者平素如常人,或因郁怒而肝气亢盛,亢而化火,或因肝气郁结化火,风火内蕴,其性炎上而动,引动内生之伏痰,形成气郁痰阻之候,壅滞而不通,脉络闭阻,而致昏扑、偏瘫、舌强不语等中风之候。而肝气郁结,易犯中州,木郁克土,使脾气亏虚,脾失健运,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水谷津微聚而为痰,痰气阻络,气机壅遏不畅,痰随气升降,上扰脑窍,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神明被扰,则精神思维活动异常,出现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眠差等郁证症状。

3 从气郁痰阻辨治中风后抑郁症

气郁痰阻是中风后抑郁症的重要病机,并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而病久伤及气血,可导致气虚血瘀等,又是在其基础上的诱发因素或促进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且能增加气郁痰阻的程度。所以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应当以理气化痰为主,兼以益气活血等。

气郁痰阻证主要表现为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兼见情绪低落,精神沮丧,坐卧不安,易惊,失眠多梦,头晕,食少,口中黏腻,咽喉不适,腹胀痰多,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等症候[4]。笔者根据气郁痰阻的理论,施以理气化痰法,自拟理气化痰组方,针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体内已成之伏痰阻塞心窍,施以胆南星、法半夏、石菖蒲、青礞石涤顽痰开窍;柴胡、郁金、佛手、绿梅花、陈皮疏肝理气解郁,使气畅痰自消;竹茹、黄栀清热化痰;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化痰渗湿,使痰无所生;川芎、丹参理气活血,治疗基础疾病;配以白芍、芦根柔肝以防诸药辛燥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气顺痰除之功效。若兼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多思善忘、便溏等气虚症状时,可在自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山药、扁豆衣、薏苡仁等健脾益气;若兼见面色晦滞、胸胁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血瘀症状时,可加用桃仁、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

4 结语

中风后抑郁症是继发性抑郁症,属于“因病而郁”,气郁痰阻是其病机中的重要方面,但是强调从痰气论治并非否定活血益气等法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笔者自拟理气化痰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同时对病人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综合治疗以达满意的疗效。

[1] 钱建强.中风后抑郁症的病机特点探析.河北中医,2010,9(12):1090

[2] 郑万利.黄连温胆汤配合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32例.陕西中医,2006,27(7):812

[3] 高向丽.中风后抑郁症病机特点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41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1第一作者:朱红(1961-),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猜你喜欢
理气肝气情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