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约束性手套应用于偏瘫患儿强制性诱导训练的效果

2013-02-20 01:35马海荣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吉林医学 2013年25期
关键词:约束性强制性手套

马海荣,韩 庆,毛 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各种原因造成婴幼儿上肢偏瘫,如小儿脑瘫、臂丛神经损伤、脑损伤,使儿童致残率较高。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患儿的预后有着明显的影响。在进行康复训练时,由于患侧肢体功能障碍,活动时肢体运动均由健侧肢体完成,使训练达不到预期目标。笔者结合多年在康复训练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制作出了一种上肢偏瘫患儿专用辅助工具——约束性手套,进行强制性诱导康复训练。通过25例患儿的使用,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患儿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36个月。其中小儿脑瘫患儿16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1例,脑外伤患儿2例,脑炎后遗症患儿6例。训练时间为半年,在治疗期间均采用自制约束性手套进行强制性诱导康复训练,对训练结果进行评价。

1.2 约束性手套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1.2.1 制作方法:用棉质布料缝制一个布袋,一端收口,布袋尺寸,长度约比手臂的长度略短(从手指至上臂上部),宽度以患儿手臂能伸进去即可。在距布袋口约3 cm处缝一根长度约30 cm的布绳(将绳子中间点缝上形成两根)编号为a;在距布袋口约15 cm(约在肘部)处缝一根长约80 cm的绳子,编号为b;在距离布袋口约25 cm处(约在手腕处)缝一根和a一样的绳子标号为c;在布袋收口处缝一根长约110 cm的绳子,编号为d;其尺寸以2周岁小孩手臂长为标准。

1.2.2 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分五步:第一步:将患儿健侧手臂(以右手为例)带上绑带,一直将手指伸到布袋收口处,将手套套至上臂上部;第二步:用a绳将布袋口捆绕在上臂上部并打活结,防止手套下缩,将c绳捆绕在手腕部,打活结,防止手从布袋里往回缩;第三步:将手臂拉至上腹部,把d绳拉紧绕至左侧后背,在右肘弯处缠绕一圈在反向从后背左肋绕回至上腹部,将绳头与b绳根部打活结;第四步:将b绳拉起,从左肩搭下,与绕在后腰部的d绳打活结,b绳的作用是承载小臂重量,保持手臂处于功能位置;第五步:带好约束性手套后进行3 h/d的强制性训练。

1.3 自制约束性手套使用效果的评价方法:通过自制约束性手套在上述偏瘫患儿的强制性康复训练中,做好观察和评估。在使用约束性手套前后观察患儿肢体皮肤是否完整、颜色是否正常,并应用中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2003年制定的FMFM(小儿精细运动评估量表)进行效果评估。

1.4 训练方法

1.4.1 对患儿进行患侧上肢被动训练和作业治疗:训练师为患儿进行大关节松动训练,如:患侧上肢的掌侧拇指外展20次,腕背伸20次,屈肘20次,伸肘20次,肩前屈、肩外展20次;全范围被动运动肩、肘、腕和指间关节10 min。根据患儿具体能力完成如下作业训练:健肢使用自制的约束带,由患肢完成拾珠子(物体由大到小)、穿鞋带、插木钉、花片组装、投球、上肢推举器训练等。每个疗程住院20 d,以上治疗1次/d,约45 min/次,6次/周,共治疗18次。回家休息10 d,指导家长家庭作业疗法。每个患儿总疗程6个月。

1.4.2 家长指导下的家庭作业训练:指导家长在家活动时循序渐进的增加患儿健侧上肢的约束,刚开始半小时逐渐增加至6 h/d。家长要鼓励患儿尽可能地使用患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适当给予奖励。在家做抓捏功能训练,如拾珠子、搭积木、画画等等。需要强调在家长监护下活动,注意安全。

2 效果

通过对25例偏瘫患儿使用约束性手套前后进行评价,将患儿肢体皮肤完好、颜色正常,应用FMFM量表评估,对其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45项采取4级评分进行测评,然后用t检验比较使用约束性手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之间差异。结果显示:使用前能力分值为47.59±11.47,使用后为60.31±10.3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01)。说明使用约束性手套进行强制性康复训练效果好,能明显改善偏瘫患儿患侧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并且不会加重患侧上肢痉挛。

3 使用约束性手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制作尺寸与颜色:约束性手套冬季应做的宽大些,夏季为了散热,上部可剪些小孔,绑绳要稍宽,绑绳与患儿皮肤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松紧适度,不会影响患儿肢体血液循。随着患儿身高,体重,手臂长度的变化,约束性手套尺寸也可灵活调整,最好选用患儿喜爱的卡通花色的图案,赢得患儿喜爱。

3.2 使用时注意事项:约束性手套在不需要两手协调训练时使用,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开始使用时,患儿健侧上肢活动受限,不情愿,设法去挣脱,所以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增加约束性手套的使用时间。

3.3 安全防护:使用约束性手套限制健侧上肢时,需加强看护,注意安全,防止跌伤等。

4 讨论

自制约束性手套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上肢偏瘫患儿都适合。由于患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等原因造成一侧上肢的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感觉减弱,通常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抑制,这种抑制在损伤早期导致患侧肢体不能运动,导致补偿性使用健侧肢体,进而不使用患侧肢体,由于这种不使用患侧肢体的现象是损伤后学习而来的称之为习得性使用[1]。使用约束性手套限制健侧上肢的运动,使患侧上肢被动的运动起来,通过对中枢感觉运动轴不断的刺激,建立一个有效的正反馈从而出现正常运动模式。Sterr等神经行为学方面对脑损伤偏瘫患儿的习得性费用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上肢残余的运动能力和实际使用情况有明显差异,说明习得性费用广泛存在于慢性偏瘫患者中,提示患者实施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有很好的提升空间,通过应用强制性使用而克服这种习得性费用,可以提高患肢功能[2]。使用前通过FMFM量表评估后,在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制性康复训练,证实了自制的简易约束带配合规范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肢的功能。限制健侧的同时逐渐增加患侧的运动量,以提高肌力,并选用各种训练器具对手、腕、肘、臂、肩进行伸、展、屈、旋后等扩大关节活动度的康复训练。通过应用自制约束性手套,患儿的好奇心、活泼好动的特点被充分激发利用起来,将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自主营造出愉悦的训练氛围,并且患侧上肢能按要求完成训练项目,既能增加关节灵活度又能有效的纠正异常姿势,通过强制性康复训练明显提高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和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3],从而缩短康复训练的周期。

总之,自制的约束性手套取材简单,制作容易,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有效,不增加家长经济成本,家长易于接受。

[1] 燕铁斌,等.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9-280.

[2] Sterr A,Freivogel S,Schmalohr D.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 recovery:Assessment of the learned nonuse phenomenon in hemiparetic adolesc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t,2002,83(12):1726.

[3] 赵 军,张 通,张 妍,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损伤后上肢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1):947.

猜你喜欢
约束性强制性手套
棉手套
做只手套好过冬
神秘的白手套
地区级配网自动化PAS功能研究
棉手套
论我国约束性自由心证制度的构建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
首批强制性气象国家标准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
TBT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