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急性大出血时的合理应用

2013-03-05 10:08盛智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34期
关键词:合理应用

盛智伟

[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急性大出血时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50例,入院后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情况输入异体成分血,观察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输血前后血压(DBP、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输血后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结果给予成分输血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平均为(97.3±1.1)%,中心静脉压平均(9.7±0.2)cmH2O,DBP、SBP、MAP、Hb、HR、PLT、PT、APTT等指标较输血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地应用成分输血,能及时纠正因血液成分缺乏导致的症状、减少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成分输血;急性大出血;合理应用;异体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2(a)-0038-02

输血曾经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急性大出血患者血容量急剧下降,各种血液成分迅速减少,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失血综合征,血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存在血液库存严重不足的现象,成分输血是指根据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按缺什么给什么,输入血液中缺乏的成分。合理的应用成分输血,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节约血液资源[1]。笔者研究了本院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经成分输血后,各种临床指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急性大出血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7岁,平均(37.7±3.5)岁;其中,手术导致急性大出血17例,急性创伤性大出血13例,产后大出血1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出血9例。

1.2治疗方法

具体见表1。根据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的不同,给予不同成分输血: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8~28U,新鲜冰冻血浆800~3200mL,冷沉淀6~24U,浓缩血小板0~28U。

1.3检测指标

观察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输血前后血压(DBP、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记录输血后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等情况。

1.4检查方法

输血前后抽取患者血液,送入检验科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年龄、指标采用方差因素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给予成分输血3d后,血氧饱和度平均为(97.3±1.1)%,中心静脉压平均(9.7±0.2)cmH2O,患者成分输血后DBP、SBP、MAP、Hb、HR、PLT、PT、APTT,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一般而言,失血患者的病情判断主要是依据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末梢温度等体现休克的指标,若患者没有休克指征,即使Hb下降到70g/L也可不输血[2]。但急性大出血时,由于大量血液丢失,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都被稀释,即便血压、尿量等指标正常,也须警惕,因为此时可能由于凝血因子被稀释而出血不止[3],血红蛋白过度稀释,导致血氧过低不能供给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从而诱发器官衰竭,须及时输血纠正血液成分的丢失。目前,仍有不少临床医生认为输全血能补充血液的各种成分,是最佳的选择,输血目的是使血液各成分达到一定的浓度及比例,而不是要达到一定总量。在急性大出血时合理的给予成分输血,可以较快的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合理应用成分输血有以下优点,(1)纯度高、疗效好:利用各种单采技术采集全血中各种常用成分,能达到较高的浓度,输入后能及时纠正缺乏症状,也可避免输全血带来的不良反应。(2)一血多用,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提高了全血利用率,按患者缺什么补什么,避免了资源浪费。全血可制备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能达到血液的高效利用。(3)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主要是由输入白细胞导致的,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血液时在白细胞中分布最多,成分输血一般不输入白细胞,减少了疾病传播的危险[4]。此外,临床上也存在成分输血不合理运用的情况,例如不少临床医生把新鲜冰冻血浆(FFP)当做扩容、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的血液制品,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增加了风险,造成了血液浪费[5]。成分输血的宗旨是:一血多用,节约血源;提高疗效,降低风险[6-7]。本组50例急诊失血患者,合理的给予成分输血后血氧饱和度平均为(97.3±1.1)%,中心静脉压平均(9.7±0.2)cmH2O,患者成分输血后DBP、SBP、MAP、Hb、HR、PLT、PT、APTT,较前明显改善,与既往输全血相比显效快、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急性大出血患者根据血液丢失的成分,合理的应用成分输血,能及时纠正因血液成分缺乏导致的症状、减少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燕,陈方祥,滕方,等.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2):1433-1434.

[2] 杨乾坤.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手术患者中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2008,8(20):21.

[3] 陈燕萍,王长奇,朱芳,等.大量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2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12):668.

[4] 高春梅.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51-52.

[5] 腾方,陈方祥.大量输血及并发症[J].重庆医学,2007,36(24):2502-2504.

[6] 周治年,陈晓玲.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57-858.

[7] 王美,阎东河,刘志兰,等.探讨成分输血在产后出血中的操作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30):132-133.

(收稿日期:2012-08-17 本文编辑:林利利)

猜你喜欢
合理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的合理应用探析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实训中的合理应用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对书法元素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