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听不清这个世界的声音

2013-03-06 10:28王路
读者·原创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请柬藤椅本子

文 _ 王路

当你开始听不清这个世界的声音

文 _ 王路

奶奶刚去世那几年,爷爷每天的事情就是打麻将。后来,一起玩麻将的老人陆续走得差不多了,他也不再打了,每天在屋子里看电视。他喜欢看《还珠格格》《西游记》,百看不厌。我有时候很好奇,为什么一个阅历丰富的人爱看这些电视剧。后来想,老人其实和小孩差不多,他们拒绝复杂,喜欢轻松,拒绝深刻,喜欢热闹。最近几年,爷爷也不大看电视了,大概是因为耳朵越来越背,听不清电视里在说什么了吧。不过他的眼睛还很好,有时候会戴上老花镜看《中国电视报》。

我想起另外一位老人,他未过世时每天都在做些我看来很可笑的事。我偶尔去他家,和他同看一页书,我看完了一页,问他看到哪儿,他指指书,才看完第一行。我实在不能想象看书这么慢是否还有看的必要。不过再想想,觉得那样也好,一张报纸就够他填满一个星期的退休生活了,至少让他内心不会很空虚很孤寂。他不仅看报,还会把报纸上各种他觉得有用的消息剪下来,一页页认真粘到本子上,比如“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艾草燃烧可以驱蚊”之类,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是“自尿自饮使我走上健康之路”。他自个儿用针线把本子缝起来,防止脱页,还用一个本子工工整整誊写自己作的诗,那是些连顺口溜都算不上的诗。

爷爷每天无事,大多数时间是坐在藤椅上回忆陈年旧事。我去看他时,他就一遍遍地讲给我听。后来大概是我爸说他了,他就不好意思再讲。可除了那些往事,他又说不出别的,毕竟他每天的生活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记忆中的老故事,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反复。

人老了脾气也变得古怪。我爸常抱怨爷爷脾气越来越怪了,他不知道孤僻势必让一个人离世界越来越远。当一个人听不清这个世界的声音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与孤独为伴。过年时,我和父母去爷爷家,原定五点到,结果家里事情太多,拖到了六点才过去。去了之后爷爷什么都没说,平静地坐在旧藤椅上。我妈做饭时才听保姆老太太说,我们未到时,爷爷在屋里大发脾气,但我们一进屋,他立刻不言语了。老人就像小孩一样,很多时候即便生气也只能偷偷气。人们对孩子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可以抱有十分的耐心,对老人却很难做到。

前几年,家属院里有个小伙子结婚摆酒席,给爷爷发了请柬。大冬天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蹬着三轮车,戴着棉帽,吸溜着鼻涕从县城东北跑到西南去吃酒席。那小伙子和我们家无亲无故,爷爷自然也是再普通不过的送礼者,人家只是随手把请柬发到每个街坊手里。爷爷不能吃太油腻的东西,回来后犯了急性肠炎,拉了好几天肚子。但第二次有街坊邻居结婚,他还要去。我爸怪他,说:“想随礼,让别人把礼捎到不就行了吗?又不是多近的关系。”他不吭声。他的退休金舍不得花,吃饭吃药都拣便宜的,我爸平时给他钱他也不花,有乡下亲戚来了,他给小孩压岁钱倒挺大方,又怕我爸说他,还要背着我爸偷偷给。我爸怪他,他不吭声。后来我知道了这事儿,对我爸说:“他老了,整天闷在家里觉得自己是废人,有人请他吃喜酒,他觉得是人家尊重他;他给别人钱,是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帮别人。”我爸沉默不语。

每个人都注定会老去,从不经意的某一刻起,慢慢与这个世界疏离,先是听不清这个世界的声音,再渐渐丧失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可能性。上天让每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牙齿脱落、双耳重听,在离开世界前先要深深地走向孤独,这种安排未免残酷。但细细思量,上天亦有他的道理。一个人应当在少年时代海阔天空地吹牛,再用整个中年时代去实现它,等到年华老去,自应缄口不言。唯其如此,才能趁自己还能与这个世界交流时,把生命演绎得尽可能好看。《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说:“(人应)思惟死无定期。”这句话比我看过的所有正能量的话都要励志。当你想到自己三个月之后就可能死去,你就会从今天起,去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许多事情不能推,推着推着就老了。

猜你喜欢
请柬藤椅本子
扔掉的本子
丢失的日记
秋天的请柬
藤椅
请柬有误
秋姑娘的请柬
我的新本子
一对旧藤椅
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