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绽放

2013-03-08 09:15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布瓦羌寨碉楼

□ 本刊记者 彭 纳 李 静

图/ 廉钢

古老的碉楼依旧守望这片热土,传统的羌绣盛放出别样的花朵……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历经时间的锤炼,羌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在经历地震大难后的今天,古老的碉楼依旧守望这片热土,传统的羌绣盛放出别样的花朵,感恩也是这里永远的铭刻。

羌寨的千年守望

在汶川,有一群住在云彩上的人,他们在那儿劳作、在那儿繁衍、在那儿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那儿就像世外桃源一般,远离世间喧嚣,宁静、悠远。那儿是坐落在岷江西岸海拔2170 米的布瓦羌寨。“布瓦”在羌语里的意思就是“住在云彩上的人们”。

这座云彩上的寨子,在汶川县城就能望见。一问起这座寨子,当地人就热心地指给我们看,“看到没,山边上的碉楼,那儿就是布瓦”。远远望去,千年碉楼无声地凝望着奔流而去的岷江水,静默地注视着我们脚下这片浴火重生的热土。

进寨的路依山而建,我们驾车在“之”字形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而行。一路上,碉楼时现时隐,羞怯得像个小姑娘,我们还来不及将她看仔细,就又隐没在了大山背后。

布瓦寨与其它羌寨不同的地方在于,布瓦寨的碉楼及住房都是用黄泥修葺而成,其它羌寨则多以石片堆砌。在四川境内,布瓦是仅存的一处拥有黄土碉的老宅子了。布瓦黄土群碉,现今保存比较完好的有4 座,时光连绵2000 多年。

保持着最初的容貌,古朴的“泥土黄”是寨子的主色调,与碉楼遥相呼应,共同述说着这座千年古寨的前世今生。

在完好的碉楼之下,抬头仰望,碉楼似有冲破云霄之势。建于明代的这座27.5 米高的碉楼,最初是作战争之用,随着硝烟的消逝,碉楼已经退却了往昔的强悍,像一位历经千年的守护者,将往昔战争的残酷消解在过去,将地震的无情埋于记忆,将众多羌族儿女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铸造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风徐徐,挂在碉楼四角的铜铃“叮当”作响,响声回荡在整个山谷,最后渐行渐远。这是碉楼的轻声诉说,这是碉楼的坚定誓言。千年时间,弹指一挥,坐看千年的碉楼会继续守望羌寨,继续守护羌族儿女,继续经历下一个千年。

手指间开出的花儿

羌绣是羌族儿女艺术及智慧的结晶,作为羌族妇女服饰、头帕、鞋面上的绣品,羌绣曾经默默隐藏于深山,“5·12”大地震也几乎毁灭了羌绣。而今,经过五年的发展,羌绣从发掘抢救到美丽绽放,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从单纯的绣头帕绣鞋面到绣香囊绣包包,成为四川传承民族文化的又一代表作。

羌绣中,以花为图案的就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团花”和“羊角花”。飞针走线,专心致志,绣娘夏高珍正在绣“团花”,“一般绣团花得要十来天,复杂图案可能要绣两三个月。”夏高珍边绣边讲述自己学羌绣的心得。

今年41 岁的夏高珍,原住在半山腰,地震造成她家的房、地都没了,随后,他们被整体安置在映秀镇。夏高珍说:“当时什么都没有,我又没一门能挣钱的手艺。”为了能养家糊口,夏高珍参加了羌绣培训。免费学习一个月后,她成为羌寨绣庄的一名绣娘。“公司免费对学生进行初、中、高级的羌绣培训,合格的人员进入公司,正式成为绣娘。”现在她每月能为家庭增加2000 多元的收入。羌寨绣庄负责人袁明芳说:“绣庄解决了很多妇女找工作的问题,又为羌绣找到了很多继承人,不用担心这门技艺会失传了。”

地震后,四川对羌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予以发掘抢救,并聘请羌绣能手传承技艺,组建公司推出绣品。各级党委、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培训学校+羌绣公司、羌绣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近万名妇女就业。

震后重生的新羌绣,发扬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让羌绣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以前的羌绣用‘彭启线’来绣,这种线绣出来的作品相对比较粗糙,光泽度也不好,现在由于市场的需求,已经改用丝线来绣,虽然更费时间,但是绣出来的成品更精致,而且光泽度也更好。”袁明芳介绍道。

突破题材的局限,羌绣也开始涉足挂画精品:山川河岳、古典仕女、各式动物等,甚至像布瓦羌寨这样的特色建筑也成了绣娘的作品。羌绣产品已经摆脱过去只做鞋垫、头帕的传统,既有老传统又有新创造。光鞋类产品就分好多种,传统的云云鞋、摩登的高跟鞋、精美的居家拖鞋。

现在,整个汶川大约有2000 多名绣娘,她们有娴熟的羌绣技能,不断创新羌绣艺术,用一双双巧手绣出美好新生活,用一幅幅羌绣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针线交织间,编织的也是她们追求美好新生活的中国梦。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青山绿水,烟雨朦胧中,一栋栋三层联排小洋楼鳞次栉比,这是崭新的映秀镇。五年前,来自广东东莞的援建者们克服余震、飞石、泥石流等种种危险灾害,进入满目疮痍的映秀镇;五年后,田园式的新映秀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如今的映秀镇流淌着东莞的“血”,映秀镇主干道以“东莞大道”命名,这是为了记住东莞的“雪中送炭”。陆续映入眼帘的“长安居”、“东莞援建爱心路”等指示牌不断提醒着人们,这座小镇与千里之外的东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长达两年多的援建中,很多援建者成了“抛家弃子”的“冷血”战士。有些援建者因为工作需要,而未能陪伴亲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有些则是将丈夫、父亲、儿子的身份“丢弃”,在汶川一待就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将自己满腔的热血、澎湃的激情都洒在了汶川,他们俨然成了汶川的“儿子”。

面对大爱无疆的援建,百姓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于援建方的感恩情,“映莞饭店”、“东莞旅社”等招牌是映秀镇特有的一道风景。映秀百姓最常说的话是:“我们感恩广东,我们感恩援建亲人。”在广东援建方完成援建工作离开汶川的时候,许多百姓自发为他们送行。为他们戴上洁白的哈达,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为他们唱一首践行歌,送上自己的不舍。送行队伍中的老妈妈拉着援建亲人的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念叨:“以后要经常回来耍,经常回来看看。”他们以自己最朴实的方式感恩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汗水的人……

“多谢了,多谢广东亲兄弟。我今没有好诗句,只有山歌。多谢了,千里驰援显真情。无私援建献大爱,粤汶儿女心连心。多谢了,情谊无价胜黄金。”这是百姓李荣发自己改编的感恩歌,这首歌在汶川大地传唱,是汶川人真情的流露。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玉树发生地震时,汶川的民兵冲到了第一线;云南和贵州交界处发生地质灾害时,13 名映秀镇渔子溪村民自发组织到彝良灾区救援;当祖国需要时,汶川男儿积极报名入伍,加入到保护祖国的光荣队伍中。“感恩坝坝宴”、“感恩演讲比赛”、感恩课程等各种感恩活动在汶川、在四川从未间断,“感恩”这两个字已经永远地刻在了汶川儿女的心上。

中国梦,我的梦。汶川人用实干、用行动,逐梦前行……(责编:裴佩)

猜你喜欢
布瓦羌寨碉楼
寒池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有趣的羌寨婚礼
GHOSTS OF GUANLAN
Brivaracetam: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的辅助新药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赞比亚反对派领袖因称总统“番薯”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