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论文为主

2013-03-18 15:22李木洲
关键词:学术大学职业

李木洲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05)

我国的学术职业研究始于杨锐1997年发表的译介性文章——《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经过近15年的发展,目前已由最初的“译介引入阶段”转向了“本土化研究阶段”。反映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7大类型。

一、学术职业的域外研究

域外研究,即译介或探讨国外学术职业的研究。该方面目前以美国为主,德国、法国、荷兰略有涉及。美国方面,自杨锐译介“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在1992-1993年度对俄国、美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调查比较情况”[1]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研究成果。张斌贤探讨了1636-1914年间美国的学术职业化进程,认为其经历了由作为学院教师的助教到旧式学院的教授再到职业化学者的教师三个阶段[2]。李志峰等不仅探讨了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3],还运用卡内基分类法考察了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模式[4]。耿益群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5],还探讨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学术职业的影响,以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各种院校制度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李子江等探讨了美国学术职业的安全保障机制,认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声明是其学术职业的“宪章”,“院校黑名单”是其学术职业的干预机制,教师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是其学术职业的组织保障,联邦法院的认可是其学术职业的法律保障[6]。文雪等基于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考察,认为美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具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7]。吴岩探究了美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化过程,认为其历经了重视科学研究方法,有意识地进行专业高深知识建设,注重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成立专业协会等四个阶段。而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美国大学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学科的发展,并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提高了大学教师的整体质量[8]。张英丽对美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新时代的要求并未体现在博士生教育中,使博士生教育和将要从事的工作脱节,危及到美国学术职业的发展前景[9]。

德国方面,关注的主要是其学术职业晋升路径,包括陈伟的《“编外讲师”——德国学术职业生涯的独特设计》和易红郡的《从编外讲师到终身教授: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独特路径》。他们认为德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分三步,即“首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以便取得担任教师所必需的大学授课资格;其次,晋升编外讲师职位,获得承担教学任务的权利;最后,当教授职位空缺时,通过与其他候选人竞争获得终身教职”[10]。法国与荷兰方面,研究论文各仅1篇,分别是卢乃桂、徐岚的《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教师学术职业》和吴志兰的《荷兰的学术职业——最近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卢文指出,增强大学的自主性和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是解决法国目前教师流动性低,教学与研究结合困难,评估缺乏激励性,学术职业前景黯淡等问题的重要前提[11]。吴文则讨论了荷兰的学术任命、学术职业类型、学术人员身份及终身教授制改革等若干学术职业问题[12]。此外,在宏观域外研究方面,郭丽君探讨了西方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对学术职业的影响[13]。

可见,域外学术职业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尚局限于学术职业研究起步较早的几个西方国家,且以美国为主。其研究内容,基本为介绍性质,探讨的问题也不够集中、系统,在研究深度、广度及国际比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学术职业的本体研究

学术职业的本体研究,即对学术职业自身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究学术职业的概念、内涵、产生及其内部结构与发展规律等。该方面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基本没有争议的问题。张英丽等在《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中探讨了学术职业概念的多元化问题,认为其根源在于生活概念模糊性与科学概念精确性、科学概念稳定性与社会现实变动性以及学术研究国际性与国别情况差异性之间存在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本土化解释。广义上,泛指以系统化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狭义上,特指在大学和学院中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14]。郭丽君从学术职业的发展轨迹切入,探讨了学术职业的概念、文化及其现实矛盾,认为学术职业“不仅指称大学教师这一静态群体,而且包含着这一群体的演变、变化、规则、准入、保持、管理等,是个动态概念”;其文化就是学者阶层独有的学科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的理念、忠诚于学术的使命感及共同体的归属感”等;其现实矛盾主要是学术职业的传统价值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如职业压力使学者退出学术领域,科层化管理模式使学者变成大学的‘臣属主体’,市场渗透导致学者分化等[15]。李志峰等探讨了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即学术性、自由性、独立性、竞争性及精神性[16]。此外,他还提出了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观测指标,认为“资源竞争力、学术竞争力、职业吸引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竞争力”共同形成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而这“五力”又依次代表高深知识存量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增量与价值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流向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国际声望的竞争力指标以及高深知识生态的竞争力指标[17]。宋旭红探讨了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学术职业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展开的,自主、自由、学术至上是学术职业发展内在逻辑的恒久生命之源,构成学术职业生存与发展所信仰所依赖的固有事物[18]。周艳探讨了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认为受政治、经济变迁的影响,我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间学术职业结构的分化,由过去教师-行政人员间的二元结构,演变为现在的教师-课题经理-亦管亦教亦研的‘学者官员’-纯管理者之间的多元关系和分层;二是教师本人职业的分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学术角色的多元化”[19],并指出商业渗透、项目化及量化管理是导致学术职业分化、蜕变的主要原因。庄丽探讨了学术职业的运行规则,提出了分类分层激励、激励有效信息、强度适当激励及监督最小化等大学教师激励制度设计原则。

可见,当前的学术职业本体研究虽涉及其概念、内涵、变迁及内部结构与相关规则,但对我国本土化学术职业的产生、发展、特性及内外在联系,特别是学术职业的形成、功能与运行规律等缺乏较深入的历史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研究。而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如从学术角度讲,把大学教师划入学术职业范围,却未涉及社科院及其他研究机构群体;从职业角度讲,大学教师是否就等于学术职业,等等。

三、学术职业的理论研究

学术职业的理论研究,即人们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认识,运用一般化或演绎推理等方法对学术职业进行合乎逻辑的系统化研究。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略多,其一是价值研究。张英丽认为博士生教育对学术职业发展的价值有三:即维持自身延续的有效机制;实施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20]。赵映川认为我国学术职业价值存在三种形态,即学术为道的历史形态、学术为生的实然形态、学术为业的应然形态,并指出现存制度决定价值形态,教师无法自由选择[21]。其二是伦理研究。陈伟认为学术目标的庸俗化倾向,学术价值选择的失衡,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等问题,皆肇始于学术伦理的缺失,根源于缺乏神圣化传统,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过早遭受商业化冲击等[22]。戎华刚认为学术职业伦理规范的失范既指被规范者违背规范的行为表现,也指规范缺失、含混或丧失权威性的存在状态。当前的失范主要体现在规范自身的疏漏、含混与虚置以及权威性的缺失上[23]。其三是流动研究。杜驰等从研究漂移的视角探讨了学术职业的定向问题,认为“学术职业传统上统整的价值取向面临危机,并与真实境况形成了巨大沟壑,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定向时的焦虑、冲突以及学术职业自身的紧张与分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术职业的根基”[24]。李志峰等认为合理的学术职业流动是市场配置学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具有单向性、阶层性、能动性与羊群效应等特征,它与组织激励制度、高校声望、学术职业地位、收入及工作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25]。此外,他还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探讨了高校学术职业流动状况,认为“不同的人性假设所形成的流动动因不同”[26]。潘奇等认为研究学术职业流动现象须考虑学术工作的环境、性质、招聘方式及学术职业群体特征等学术职业流动域因素[27]。其四是学术队伍研究。教师群体方面,杨移贻探讨了群体认知问题,认为培养大学教师高度的学术职业群体认知,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基准的伦理观、建设维护专业水准的职业制度、组建强有力的专业组织和营造良好学术文化等[28]。刘献君基于学术职业管理视角,认为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要遵循学术职业的特点,如按需设岗,设置固定与无固定的灵活聘任期限,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中立组织等[29]。此外,王俊、温正胞、张英丽还分别探讨了学术职业中的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以及我国学术职业的后发力等问题。博士生群体方面,张英丽对我国后继学术职业人才——博士生群体的学术职业教育缺失、职业选择与准备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此外,李志峰等基于学术职业分层分类的视角探讨了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30];沈红等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向探讨了高校教师的政策创新问题[31];宋旭红等探讨了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权力、声望、创新以及精神气质等问题[32];臧兴兵探讨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学术职业的地位与发展问题[33];李冬、庞岚、李春萍分别从精英高等教育、跨学科及职业分工等视角探究了学术职业的发展问题[34];万华则探讨了地方大学走学术职业化道路的问题等[35]。

可见,学术职业的理论研究虽涉猎范围较广,视角较多,但总体较为零散,特别是专题研究深浅不一,而且对于学术价值取向、治学精神、学术道德、职业使命等前沿问题还有很多未开垦或需深度挖掘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未形成我国特色的学术职业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等。

四、学术职业的关系研究

学术职业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关系,即涉及学术职业的产生、生产及内部运作机理等自身规定性的内在关系,如高深知识、学术职业者等;二是外在关系,即伴随、影响及作用于学术职业发展的各种外在关系,如大学组织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内在关系方面,李志峰探讨了学术职业与高深知识的关系,认为“知识的分层分类导致了学术职业的形成和变迁,知识的高深化和学科化形成了制度化的学术职业。高深知识所蕴藏的价值通过学术职业活动得到彰显,并赋予学术职业者社会身份和地位,而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又体现出高深知识的不同价值。高深知识是学术职业的工作对象,是学术活动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自主性权力和地位的基础,并影响着学术职业的准入、聘任、薪酬、声望、分层和流动”[36]。此外,他还与龚春芬共同发表了《论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专业化》,认为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大学教师发展的价值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推进学术职业专业化建设,须明确大学教师发展对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影响。培养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树立职业道德风范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是促进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必要途径。而学术职业专业化又是保障和提升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37]。别敦荣等探讨了学术职业阶梯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关系,认为学术职业阶梯对大学教师的发展及其生存方式有重要影响,它是大学教师学术价值的形象化表现,也是大学教师的劳动分工制度与激励机制[38]。外部关系方面,郭丽君探讨了学术职业与大学组织制度的关系,认为以专业学术人员为主体的大学组织是一种松散结合的组织结构,具有双重权力格局和规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大学改革不仅应尊重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学术自由,还应遵循大学的基本组织特征,保存学术人员共同的价值规范。此外,她还分析了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关系,认为学术职业独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学科性等特点,要求大学教师聘任制必须具有自身的管理特征,如考虑大学教师被聘任时的学术偏好,实施严格的职业阶梯考评制度,以及重视学术共同体声誉机制的影响作用等[39]。

可见,学术职业的内外部关系研究十分有限,尚局限于“大学研究范畴”,缺乏内部深挖和外部拓展。但由于学术职业自身即是一个内部关系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之其与现代大学制度,甚至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联系紧密,因而,理顺学术职业的内外部关系,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职业制度,繁荣我国学术,增强科学自主创新能力都大有裨益。

五、学术职业的历史研究

研究历史中的学术职业,主要包括研究学术职业的形成、发展及其变迁,并试图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学术职业的发展规律,以服务于现实的学术职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古代“学术职业”进行研究的是赵晓梅,她以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为研究蓝本,较系统地考察了18世纪江南学术职业化的过程,认为明清之际,我国的学术精神、内容、风格伴随着政治的剧烈变动发生骤变,“由义理心性之学转向训诂考据之学,由道德内省转向文献考证。这是我国知识阶层的关怀对象和认知对象的转变,这种‘知识性认同’自然创造出‘职业性认同’,治学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表明儒学家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转变”[40]。商丽浩研究了民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认为民国时期,学界、大学和政府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限制兼任教师,不断提高大学学术职业的稳定性和专任性,其根本动因在于中国大学逐渐由注重教学功能向注重研究功能嬗变,从注重维持大学运行到注重大学学术质量的提升[41]。陈亚玲则探讨了民国时期学术职业化与大学教师资格的检定,认为面对晚清社会巨变,“我国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学术向以科学为中心的现代学术转型。在此过程中,学术与政治分离,建立在伦理政治型儒学基础上的政教合一制度走向终结,学术活动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职业。与此相应,教师由传统社会中的‘官师’蜕变为以知识生产和传授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学人。学位、研究、教学等学术标准成为加入教师行列的资格规定,教师资格检定的制度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职业化”[42]。张英丽结合社会的历史变革,考察了由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学术职业使命的演变,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术职业使命的原点,科学研究是学术职业使命的转向,社会服务是学术职业使命的延伸,国家化是学术职业使命的拓展[43]。李志峰等在《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中,对欧洲中世纪至近代的学术职业发展进行了历史变迁研究[44]。李冬、沈红则探讨了学术职业的三种历史发展形态,即官学形态、宗师形态和专业化形态,并对每一形态的产生、发展及特点进行了分析[45]。

由上可知,目前学术职业的历史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纵向方面,对我国学术职业的历史追溯不够久远,对学术职业历史变迁的关键阶段、发展规律等还有待系统考察与总结;在横向方面,对我国每一历史阶段的学术职业内容与特点,与国外共时性的学术职业状态及其内外部环境的比较研究等都有待开发。

六、学术职业的制度研究

学术职业的制度研究即探究学术职业制度的生成、结构、体系、运行、变迁、创新、成本与效益、环境及相互作用等。宋旭红探讨了制度创新问题,认为我国学术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度创新,并指出“学术职业与生俱来的学术偏好和通过学术成就获得社会承认的方式决定了树立学术至上制度环境的至关重要性;完整的学术生涯发展轨迹的运行必须建立在有序竞争的学术聘任和学术晋升的制度之上;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可以应对学术声望积累的马太效应与学术创新的最佳年代之间存在的错位;同行评价是彰显学术至上、公平竞争的学术质量过滤器;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学术责任的有机统一可以有效地维护学术发展正常状态,从根本上保证学术创新的实现”[46]。杜驰探讨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学术职业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依存,指出“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学术职业由初萌阶段沿着职业化的路线初步实现了制度转型。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促成了学术职业的现代转向,使学术职业的志业追求与职业诉求在制度框架内实现了较好融合。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引发了日渐严重的研究漂移现象,动摇了学术职业的核心价值准则,学术职业面临新的制度变迁诉求”[47]。李志峰等探讨了制度变迁与文化选择问题,认为学术制度变迁和文化选择是学术职业专业化的保障,而政府、市场、高等学校、学科等又都是其专业化制度安排和文化选择的重要变量。此外,他还探讨了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认为学术职业专业化是职业向理想形态的专业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具体行动路径包括:高深知识的长期训练是学术职业准入的前提,职业权力是学术职业生涯的特定权力,学术伦理是学术人员需要遵守的特定行为准则,醉心于高深知识是学术职业的精神需求;学术职业专业化是保障国际竞争优势的持久动力[48]。龚春芬等从学术职业专业化视角探讨了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构建,并提出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大学教师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观点。阎凤桥从制度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学术职业的特征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职业的变化,认为:第一,公立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分别享受事业单位成员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员的福利待遇,前者明显地高于后者,阻碍了人员在两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第二,改革开放30年,高校人事制度在人员聘用方面,逐渐从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将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扩大绩效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第三,高校组织形态由过去受政府控制较多的“单位”逐渐向具有办学自主权的“组织”转变,学术职业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49]。

可见,学术职业制度研究尚有较多空白,如对其制度生成、结构、体系、历史变迁、成本与效益等众多方面均未涉及,且就已研究过的制度创新、制度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也缺少系统深入研究。此外,运用制度理论及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研究也有待重视。

七、学术职业的实证研究

学术职业的实证研究即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学术职业理论假设或检验学术职业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该方面研究仅有2篇。一是谷志远的《我国学术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该文基于26国合作进行的“学术职业变革”国际调查的中国大陆调查数据,对影响学术职业者流动倾向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测度各因素对学术职业流动倾向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教师的个性特征、工作满意度等对学术职业者职业流动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所在学校声望、工作压力和教师收入等对学术职业者职业流动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50]。一是周海涛、朱桂兰的《薪酬福利对学术职业满意水平的影响有多大——来自大学教师的调查分析》,研究显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满意度在整体上为“不满意”;影响学术职业满意度的组织因素不是薪酬福利,而主要是“学术工作的自主性与激励性”,“学生素质和教师考核”;影响学术职业满意度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育程度与工龄[51]。可见,我国学术职业的实证研究还有广阔的探索领域,有待实证研究、证实及构建的学术职业的理论问题还很多。

八、结 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学术职业研究状况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方向已从最初的“译介引入阶段”转向了“本土化研究阶段”,但与西方相比尚处初级研究阶段,诸如学术职业的价值取向、职业使命、治学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尚有很多未开垦的新领域或未被深度挖掘的前沿问题;二是研究内容虽涉及域外、本体、理论、关系、历史、制度、实证等众多方面,但每个方面的研究都较缺少纵深和横向拓展研究,整体上也缺乏系统化、深层化专题研究,且尚未形成中国化的学术职业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这不利于我国学术职业本土化研究脱离自发式的无序发展状态;三是研究视域虽逐渐扩大,但还受制于学术职业本位观的羁绊,并未走出“大学校园”,即研究兴趣和研究内容局限于大学范畴,或者说只是大学研究的附属品而已,还缺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也缺乏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间的共时性学术职业生态比较研究。总之,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学术职业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学术职业研究属于“舶来品”,引入中国学界的时间较短;第二,在我国传统的职业分类中,并未将学术活动定位于职业,而只是被统称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从而掩盖了从事学术的“职业性”;第三,我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西方,大学的分化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不够深入,以学术谋取直接经济利益还并未成为中国大多数“学术工作者”的生存方式;第四,我国自古就有官学不分的传统,目前的大学对政府资源还存在高依赖性,大多“学术工作者”也基本处于被动或依附状态,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学术的职业化发展;第五,在中国文化基因中,从事学术被认为是一种清雅、高尚的活动,缺少与世俗化经济联姻的社会文化基础,它在人们的观念中约束着学术职业化氛围的形成,等等。

因此,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研究视域的扩大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及中国化的学术职业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构建。但总体而言,学术职业在我国属新兴研究领域,虽起步较晚,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客观上我国大学分化的加剧,市场经济的不断融入,以及大学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变革,我国的学术职业化进程与学术职业研究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杨 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5):89-97.

[2]张斌贤.学术职业化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92-95.

[3]李志峰,易 静.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9(2):13-17.

[4]李志峰,易 静.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基于卡内基分类法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57-68.

[5]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历史沿革及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46-51.

[6]李子江,陆 永.美国学术职业安全的保障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9-93.

[7]文 雪,沈 红.试析美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独特性——基于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06(6):68-71.

[8]吴 岩.美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化过程及其意义[J].教育评论,2008(2):158-162.

[9]张英丽.美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38-141.

[10]易红郡.从编外讲师到终身教授: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独特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1(2):102-109.

[11]卢乃桂,徐 岚.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教师学术职业[J].高等教育研究,2008(1):92-98.

[12]吴志兰.荷兰的学术职业——最近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4(6):57-60.

[13]郭丽君.西方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对学术职业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7(1):112-115.

[14]张英丽,沈 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7(5):26-28.

[15]郭丽君.学术职业的思考[J].学术界,2004(6):148-154.

[16]李志峰,沈 红.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46-850.

[17]李志峰.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构成与特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6-32.

[18]宋旭红.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77.

[19]周 艳.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50-55.

[20]张英丽.博士生教育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价值[J].江苏高教,2009(3):51-53.

[21]赵映川.我国学术职业价值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8-21.

[22]陈 伟.论中国学术职业的伦理缺失及诊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9(4):22-27.

[23]戎华刚.论中国学术职业伦理规范的失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37-40.

[24]杜 驰,沈 红.研究漂移视域下的学术职业定向[J].江苏高教,2008(2):26-28.

[25]李志峰,谢家建.学术职业流动的特征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8(5):11-15.

[26]李志峰,杨开洁.基于学术人假设的高校学术职业流动[J].江苏高教,2009(5):14-16.

[27]潘 奇,唐玉光.学术职业的流动域及其特征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24-27.

[28]杨移贻.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群体认知[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2-55.

[29]刘献君.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4-38.

[30]李志峰,杨 灵.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基于学术职业分层分类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7):97-99.

[31]李志峰,沈 红.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61-64.

[32]宋旭红,沈 红.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98-103.

[33]臧兴兵.知识经济背景下学术职业的地位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15.

[34]李 冬,沈 红.从精英高等教育视角看学术职业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9(5):17-20.

[35]万 华.地方大学走“学术地方化”与“学术职业化”道路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21-22.

[36]李志峰.论高深知识与学术职业[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4-118.

[37]李志峰,龚春芬.论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专业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8(1):94-97.

[38]别敦荣,赵映川.20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08(9):80-86.

[39]郭丽君.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聘任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7(6):99-102.

[40]赵晓梅.十八世纪江南学术职业化的考察——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68-70.

[41]商丽浩.限制兼任教师与民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71-76.

[42]陈亚玲.民国时期学术职业化与大学教师资格的检定[J].高教探索,2010(6):88-92.

[43]张英丽.论高校学术职业使命的嬗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29-231.

[44]李志峰,易 静.美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安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92-99.

[45]李 冬,沈 红.浅析学术职业的历史发展形态[J].大学教育科学,2010(1):94-96.

[46]宋旭红.我国学术职业发展的制度创新[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40-43.

[47]杜 驰.高等教育发展与学术职业的制度变迁[J].高教探索,2008(4):10-13.

[48]李志峰,王长喜.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高教探索,2008(5):87-92.

[49]阎凤桥.转型中的中国学术职业: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学报,2009(4):8-17.

[50]谷志远.我国学术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变革-中国大陆”问卷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73-79.

[51]周海涛,朱桂兰.薪酬福利对学术职业满意水平的影响有多大?——来自大学教师的调查分析[J].管理世界,2010(3):174-175.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