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要有耐心

2013-03-21 03:09厉以宁
化工管理 2013年2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福利民营企业

文/厉以宁

对改革要有耐心

文/厉以宁

解析背景:2013年11月16日,厉以宁新书《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举行。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重点讨论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谈国企民企:国有企业行政干预太多

国有资本体制改革,民营体制的转型,这本书中谈了这个观点。首先我讲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这里边资本国有体制分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两个层次,先谈高层次的问题,这是我的观点,书里写了。国资委今后如果存在的话,不要管企业了,你管资源配置,国资委下面设立若干个专业的、综合的国家资本投资基金公司,他管控股,管股权的增加和减少,哪个部门是短缺的,哪个是新兴产业,我要增加投资,哪个是产能过剩的,哪个是效益不好的,撤走,这样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提高了。

为什么提出资源配置呢?我们知道,原来经济学中的效率是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多年以来都是一个传统的,认为是有用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多投入就多产出,一定的投入产出增加了效益提高了,一定的产出投入减少了效率提高了,这叫生产效率。

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上开始出现了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另外一个意义,什么意义呢?假设投入是既定的,用A方式产生N效率,用B方式配置资源产生N+1效率,就重视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这就表明了他与生产效率意义不同,可能对宏观经济来说更有效。两个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个观念,过去他管融资的这些企业的职员,把城市从事组织工作的职员、把城市做宣传工作的职员、把做行政管理的职员,都看成是非生产者,所以你们不是生产者,生产效率跟你是没有关系的。

实行资源配置效率以后变了,管融资的他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通过融资兼并的方法;管人事组织工作的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把人力资源配置到最佳,调动每个工作者的积极性,把物质资源跟人力资源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再有人把他叫非生产职员,他就笑了。

第二个变化,对资本市场、对产权交易市场他的投入,资本成本、产权交易成本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场所,所以说资本市场是赌场是不了解现代经济。国有企业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配置体制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律按法人治理结构来管,因为你已经是股份制企业了,你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法律把你管住了,一定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独立的市场主民营企业为什么不用改革?因为民营企业如果用改革怕引起误解,怎么会引起误解呢?因为民营企业发展快,国有企业改革可以理解,民营企业改革是将来要国有化啊!怕引起这种误解,所以不用,而是要体制转型。体制转型首先一点,每个民营企业产权必须清晰,产权必须界定,你别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产权也是糊里糊涂的。因为我调查了一些企业为什么现在会出问题,当初成立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界定,当时有当时的情况,当时有当时的惯例,产权模糊,所以一开始就要讲产权明确。

民营企业原来可能是家长制,因为家长是个能人,他有凝聚力,家长有经验等等,但企业规模变大了。到了第二代,“富二代”出现了,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实行家族制管理呢?他遇到一个问题,根据在广东、浙江的调查,第二代很多是留学回来的,他送到国外去,但是他不一定是管理人才,所以谁来接班就有问题。家族企业无非是两种选择,一个叫选贤,谁能干挑谁,不一定限制家庭成员、家族成员,可以到社会上去。第二个选亲,跟我的关系最密切的,长子,或者我最信得过的儿子等等,但这种情况下最后是不适应潮流的。所以既然民营企业也要走法人治理结构的道路,规模大以后要走这个道路,那就应该采取激励人的制度,可以从里面聘经理人,可以从外面聘经理人,经理人重在能干,能把企业搞好,民营企业有这样一些问题,所以他需要改制。

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我们的目标是双方双赢。双赢现在还没有,因为国有企业还没有改革,他的行政干预太多,他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经过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要转型,民营企业不转型也谈不到经营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中国的情况。

谈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更重要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书上提了一个精神或者思想,初次分配是重点,跟现在一些人不同,现在一些人认为,二次分配更重要,二次分配便于移富济贫,或者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同样重要,两个并重,我的观点很明确,初次分配更重要。什么理由?

举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农民必须有产权,农民没有产权是初次分配不到位的表现。第二个,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供给方多是些农民工、多是城市的那些中下层的,到劳动力市场去寻找工作,他们单个进入市场,他们是弱势。求方是大企业、大事业单位,在劳动力市场招人。供求双方力量对比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大企业力量强,工资多少由他说了算,弱势群体你没有发言权的,这种情况不改行吗?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他们怎么解决的?工会的力量,工会他维护低收入者,工资过低或者欠工资不给工会替他说话,工会是一个强势群体介入到这个中间来。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我们看看,没有工会出来替农民工讨工资的,农民工干了这么多年他也是工人,因为什么?因为他是农村户口,我管不着。弱势群体谁来帮忙说话?所以这个要改。

第三个例子,农产品销售市场,出售农产品的是单个农户、牧户,他们的力量是弱的,即使我在你们家把东西收了,他还是弱势。而收购商、大超市,强势单位,或者食品加工企业,他是强势单位,他不要你就不要你了,你到哪里去卖,你自己去卖去,成本更高,所以说这种情况要改。在西方国家他是农民组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联社,我到荷兰、丹麦都考察过,在新西兰也考察过,他的农业合作社的联社力量极其壮大,他有车队、有船队、有仓库、有冷藏库、有码头,所以他的力量大,直销国外,我不要通过你。在中国不行,中国的农民合作社刚成立,都是以村、以乡为单位的,联社现在还没有开始。联社可能是一种协会性质的,但比协会要紧密一点,主要他是一个独立法人,这样就形成了。

第四个,教育制度的改革。因为教育制度关系到初次进入市场者他们的工资待遇情况。在中国,由于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或者城乡二元体制,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城市人均教育经费多,农村人均教育经费少,即使是义务教育,农村的义务教育现在有所改善,但以前是这样的,校舍差、师资差、设备差,学生学习质量不高,所以农村的孩子读完初中以后不想升高中,说升高中有什么用,反正考不去大学,考不去大学还不如现在就找工作,初中毕业就找工作。初中毕业找工作他能找到什么好工作?

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这种情况下在西方叫做二元劳动市场,他在低等的劳动市场干活,这种情况慢慢下来就会在中国社会上形成社会阶层固化,或者叫职业世袭制。举个例子说,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可能还是农民工,他没有其他技术,没有受过教育,他不当农民工当什么?这就影响到收入的初次分配了,所以初次分配重要。产权问题、劳动市场上的双方力量要对等的问题、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供求双方的对等问题,再加上教育改革,这就是中国的初次分配重要的问题。

二次分配也重要,但在中国目前二次分配最要紧的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一体化表明什么问题呢?就表明可以像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西方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他们是初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这个差距。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扩大了差距,因为社会保障不一样,城市职工看病公费医疗,农民工看病,能够办合作医疗的也要交一部分钱,合作医疗都没办的,要改。二次分配也是重要的,不能说二次、一次分配同样重要,一次分配更重要。

谈福利刚性:中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福利刚性非常重要,在中国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去攀比,国外有这种福利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那个城市有我为什么没有?各地有各地的情况,量力而行。

在这个书里面有一段讲到福利刚性,社会保障扩大了社会的福利,这是多年以来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趋势所在,就是他都变成福利制度,但也产生了福利刚性,因为福利这个东西可以增加,但不能减少,没有就没有了,有了就不能改,很小的问题都会闹成大问题。

在我另外一本书里提到20世纪的英国经济,1967年距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20多年了,因为在二次大战的时候英国是个岛,被德国侵略者封锁了,粮食很难进去,食品供应不足,所以采取了配给制,包括首相丘吉尔跟大家一样的领一份配额。当时就感到,中学生吃不饱,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战争结束以后英国通过了一项福利措施,给在校的中学生上午上课期间提供一杯免费牛奶,这在他的整个福利政策里是很小的一项,但是已经施行了20多年。到了1967年大战结束20年后,英国的食品状况都改善了,但是这个政策还在实行,有的官员说可以取消了,结果造成了全世界的轰动,游行、请愿、抗议,干嘛取消?难道现在我们不重视青少年吗,等等。结果迫使政府改组,有关的部长辞职,所以福利刚性是不好办的。

我访问过爱尔兰,爱尔兰中国大使馆告诉我,他们有一项福利,自来水免费,爱尔兰人用自来水都不用花钱的,所以浪费不少,财政负担不了。爱尔兰现在财政很紧张,自来水本来就应该收费,但是作为福利免费,结果全国到处都在浪费自来水。这个消息一出来,游行、示威、罢工就发生了,结果就考虑了,下一届选举甚至这届选举都不能坐稳了,怎么办?但我话也说出去了,要取消也不可能,因为我刚刚公布,找个台阶下。台阶怎么下呢?找到理由了,说自来水要每家装水表,老百姓不愿意出钱,因为他拒绝消费,他不愿意装自来水表,要政府装,政府为了装水表,全国这么多户,寻找经费的来源,今年的预算已经不行了,今年的预算能不能列入这一项就等找到装水表的经费了再开始这项改革。所以福利刚性非常重要,在中国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去攀比,国外有这种福利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那个城市有我为什么不能有?各地有各地的情况,量力而行。

另外,在实行福利制度的同时创业精神不能下降,任何国家都要有创业精神、创造精神,没有这个经济就停了,就变成懒汉了,这样社会还能发展下去吗。

谈三中全会:要对改革有信心和耐心

提问:我们注意到已经公布的三中全会的《决定》全文以及习总书记做的相关的说明,中间大概是15个领域的,将近60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应该是符合前一阵俞正声所说的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确实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之前社会各界所盛传的包括打破像铁路、石油、电信这样的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具体的措施,并没有在《决定》并不是很明确,像民营资本开放的这些东西并没有写进去,在您看来这个《决定》或者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清单还有什么缺憾?

厉以宁:我认为应该这么讲,一个大的改革措施之前有一个总的规划,不包括细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大家有机会再去看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就讲,要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点,哪些具体开,连承包制都没有提,乡镇企业也没有大提,经济特区都没有,都是以后陆陆续续去谈的。所以我相信是在这个《决定》大方向之后详细的解读细则,具体到哪些领域会陆续见分晓。

提问:在三中全会和您的书里面,关于国企改革占了很大的篇幅,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对国企改革这块,不管是从《决议》和公报来显示,好像都稍略低于我们的预期,您也提到国企改革最主要是国有资本和资源配置改革,您觉得这个改革仅仅靠改革或者一个国资委能确定下来吗?下一步国企改革现在的难点和瓶颈在哪里,您觉得应该从哪里来解决?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单独二胎”政策,在您的新书当中没有提出人口政策,我想问这个对咱们的经济转型能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会带来我国新一轮的人口红利?

厉以宁:因为事前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怎么样,所以这里没有谈。但是我想说有两个,一个是信心,中国的改革一定要有见地,既然确定了市场经济为改革的方向,而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肯定国有企业制度将来会改,要有信心。第二,要有耐心。耐心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难的了,难的怎么改还得经过讨论、研究,统一思想,来做很多协调工作,所以要有耐性。

提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内容丰富的全面改革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您认为政府和市场在未来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边界是什么?在这种角色转换中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厉以宁:政府跟市场之间的关系,过去用过小政府、大市场形容,现在经济学家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提法可能不准确,因为政府的管辖范围不能用大小来衡量,说小政府,政府人少,所有的政府人都少,不能比老百姓多,所以“小、大”不能说明。“强”怎么样?这也不准确,强政府是不是意味着把不该管的都管了。我在跟学生讲课的时候,包括书里面写到,我都用了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政府要有效率,市场要有效率,政府的效率表现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市场效率表现在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必须做好,市场做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政府做。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福利民营企业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