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2013-03-25 03:16叶昌华胡韬卓明等
现代园艺 2012年24期
关键词:黄秋葵比较试验品种

叶昌华 胡韬 卓明等

摘要:通过对7个黄秋葵品种进行生产栽培并作品比试验,观察生育期,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各品种的各项特征指标,筛选出适合成都地区种植推广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

黄秋葵是锦葵科秋葵属的1年生草本植物,喜高温强光,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根系发达,主茎直立,高1~2.5m;叶掌状5裂互生,叶身有茸毛或刚毛,叶柄细长中空;花大而黄,着生于叶腋;果为蒴果,果面覆有细密绒毛。

经研究证明:黄秋葵富含黄酮、绿原酸、多糖、同时含有维生素A、B、C以及钙、锌和硒等微量元素以及SOD,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蔬菜,具有美容养颜、强肾补虚、增加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养胃、助消化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黄秋葵因其独有的保健功效而备受大众追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特从国内外引进了7个优异黄秋葵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通过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比较,从而了解各个品种的各项特征指标,为筛选出适合成都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为规模化应用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是近年来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科技人员分别从非洲、日本、台湾、北京、浙江、福建等地收集的数10份材料,经初筛选后得到7个品种,编号分别为07-1、08-2、08-3、09-4、10-6、10-7、10-25。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郫县友爱镇蜀都花卉产业园区内。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品种3个小区,株行距0.8 m×0.4m ,每小区100株。

1.4 试验调查项目以及调查记录标准

出苗率:每小区每行全部统计,计算出苗率。

田间生长情况:观察各品种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如病虫害发生较严重,则调查统计每品种小区的病虫害发生率。产量测算方法,调查各品种单果重、挂果数量等产量指标。测定果长、果径、果型等形态指标。

1.5 试验管理

1.5.1 整地开厢。深耕整地,人工开深沟,以防洪沥水,做畦,畦宽1.2m,沟宽0.4m,然后,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kg、复合肥50kg作底肥。

1.5.2 种子处理与播种。播种前种子用温水浸种24h,并使用专配药剂预处理,预防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播种时每穴3粒种子,盖细土,细土中配入杀虫、杀菌剂防病除虫。

1.5.3 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并追施肥料,营养生长期以氮肥为主,半月追1次,施肥数量约10kg/667m2,促进营养生长;挂果期以磷钾肥为主,提高产量,半月追1次,追肥量20kg/667m2。采收期应结合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以既要保证嫩果食用品质,又要保证产量为采收标准,严格按照标准采收,以统计并计算各品种的性状特征和产量数据。

田间管理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在田间布置黄板、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注意观察地下害虫啃食幼苗茎芽,多水潮湿土地注意蛞蝓危害种芽,蚜虫隐藏叶背面吸食嫩叶汁液。苗期注意立枯、猝倒病发生。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率

根据所做的穴盘育苗试验,采用50孔穴盘进行育苗,每个品种5盘,并对出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苗数最高的是09-4(237苗),为94.8%;其次为10-7(235苗)、10-6(233苗),分别为94%和93.2%;其余依次为07-1(228苗 91.2%)、08-2(224苗 89.6%)、08-3(219苗87.6%)、10-25(208苗 83.2%)。

2.2 不同品种的黄秋葵生育期比较

不同品种的黄秋葵生育期情况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同一天对各个品种进行播种,出苗期基本一致;现蕾期有一定差别,09-4最早,其次为07-1,10-7、10-25稍晚;始花期最早为09-4,比的07-1早2d,比08-2、10-6早6d,比10-7早9d;始收期最早为09-4,比07-1早3d,比08-2、08-3、10-6早5d,比10-7早9d,比10-25早6d;采收期最长的是09-4、09-1分别为95、93d,其次为08-2、08-3、10-6为84d;10-7采收期最短为80d。

综合各个品种,黄秋葵从播种到出苗约需3~4d,到现蕾约需30~35d,到始花期约需45~50d,到始收期约需50~60d,持续采收时期为80~95d左右。

2.3 不同品种的黄秋葵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比较

通过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黄秋葵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别,其中株高以10-25最高,为245cm;10-7以217cm位居第2;07-1、09-4株高相当,分别为209cm、205cm;08-2、08-3、10-6分别为173cm、169cm、163cm;茎径比较以10-25最粗,达到4.85cm,07-1、09-4位居2、3,分别为4.28cm、4.12cm;08-2、08-3、10-6相当,分别为3.83、3.75、3.79;10-7最小,为2.83cm;叶片颜色分为深青色和浅绿色2类,07-1、09-4、10-7、10-25为浅绿色,08-2、08-3、10-6为深青色;叶片缺裂可分为深裂和浅裂,其中08-2、08-3、10-6、10-25为浅裂,07-1、09-4、10-7为深裂。

2.4 不同品种的黄秋葵嫩果性状指标比较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单果重最重的是10-25,单果重达到30.5g,果长与果径分别为13.5cm和2.43cm,此品种嫩果的特征是果型粗壮、偏圆形、颜色浅绿色;单果重位居第2的是07-1,重量为20.72g,嫩果长度为14.19cm,果径为1.69cm,嫩果特征是五棱形、浅绿色、果型细长直、抗老化能力强;单果重位居第3的是08-3,重量为18.68g,果长和果径分别为10.15cm和2.3cm,嫩果特征为五棱形、果型为中等粗细、中等长度、深青色;单果重第4为08-2和10-6,为18.33g。其中08-2的果长和果径分别为11.62cm和2.06cm,10-6的果长和果径为9.83cm和2.66cm,2个品种的嫩果同为深青色五棱果,差别在于一个是细长、一个短粗;09-4单果重为16.67g,果长和果径分别为12.73cm和2.04cm,嫩果特征为五棱形,浅绿色,中等粗细;10-7单果重偏小为 15.91g,果长和果径分别为13.86cm和1.58cm,同一植株可见嫩果5、6、7棱,浅绿色,果型细长弯曲。

2.5 产量性状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7个品种中,10-25的单果重最重,为30.5g,比位居第2的07-1高47.2%,但10-25的单株挂果数量为32个,又比07-1的61个低47.5%,两者综合比较产量07-1为2632.7kg/667m2,10-25为2033.0kg/667m2,07-1比10-25高出29.5%;08-2、08-3、10-6这3个品种果色一样,果型上长短粗细有差别,但单果重基本相当,08-3只比08-2和10-6单果重高1.9%,综合产量也相差不大,08-2比08-3、10-6高3.47%和9.43%;10-7不管是单果重、单株挂果数量还是综合产量上都较低,单果重比07-1低23.2%,单株挂果数量比07-1低36.07%,综合667m2产量比07-1低50.9%。

2.6 抗性比较

本试验生长期内,几次受暴雨、烈日,冷热交替的影响,在统一的生产管理措施下,各品种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性。黄秋葵苗期受虫害影响最大的是蚜虫,所以苗期应重点观察叶背面的蚜虫危害情况,并及时防治;病害方面也主要表现为苗期立枯、猝倒病,多见于雨后烈日天气易发生,其次为蚜虫传播病毒病及其它病害,对黄秋葵的影响不会很大;黄秋葵在高温、阳光环境中生长旺盛,产量、品质较高,温度低时则产量、品质都变差;黄秋葵生长不很耐涝,需要初耕时合理规划、注重开厢理沟,加强排水。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和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多个品种都有自身特征特性,除了10-7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稍差外,其余品种皆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不同地区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喜好,选择相应形状和颜色的黄秋葵品种。

但综合各项指标,我们认为浅绿色品种中,可选择07-1和09-4,在深青色品种中,可选择08-2、08-3,他们都表现出抗性强、产量高、嫩果五棱、光滑、品相好、肉质细嫩、受消费者喜爱的特点。

本试验中各个品种采取了相同的种植密度和管理措施,并不一定是各个品种的最佳种植技术方案,生产中可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品种选择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赵文若,程哲,王志丽,崔长辉.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J].吉林蔬菜,2005(01)

2 王建军,朱宏华,邓军均,高敏.黄秋葵特征特性及其高效栽培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2011(4)

3 许如意,肖日升,范荣,李敬松.三亚市黄秋葵品种引进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

4 李学智,徐志豪,董文其,寿伟林,吕家龙. 设施栽培黄秋葵食用嫩荚的品质变化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04(01)

(责任编辑 荷初)

猜你喜欢
黄秋葵比较试验品种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宣城市2016年早籼品种比较试验分析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黄秋葵补肾不是传说
餐桌上的“高富帅”
海南儋州黄秋葵畅销京粤沪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