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的反思与展望

2013-03-31 09:40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大庆163318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教师体育

时 光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的反思与展望

时 光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体育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开展。针对目前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从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硬件建设、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体育课程的设置几方面来探讨与反思高等学校体育工作,阐释目前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并对将来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素质教育;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习惯

自1979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颁布至今,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已经开展将近35个春秋了。该法规的颁布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它揭开了此后的高校体育改革探索的序幕 。

1983年召开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会议上,确定了“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此后,近十年里,体质教育思想占据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地位[1]。20世纪90年代,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高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2002年8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性质与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教与学的方法等都给出了较明确的规定。该《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学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终身体育的思想[3]。因此,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经历了由体质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高校的体育运动理念也正实现由增强学生体质到培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转变。

1 高校体育工作现状

谈到高校体育工作,不得不谈到“体育资源”一词。高校体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现有的“体育资源”上。一般认为,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4]。从这个层面来说,高校体育资源不仅仅包含实体性的体育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健身房、游泳池等,以及与之配套的体育运动健身器材,还包括师资队伍结构等潜在的体育因素。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现状将主要从高校体育物质设施建设和体育师资建设这2个方面来谈。

1.1高校体育物质设施建设方面

经过我国体育工作30多年的探索,大部分高校基本认识到体育运动设施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建和补充校内的体育运动设施。许多大学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朱建清和丛湖平在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4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例如传统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和田径场,以及相应的体育器材设备都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5]。因此,绝大多数高校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齐全的体育设备的配置,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课堂体育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运动锻炼都提供了有利条件。

1.2高校体育师资建设方面

国内许多体育专业院校的成立和发展,保障了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稳定的来源,并且改变了高校成立之初体育教育人才断层的现象。葛文在西安市区内36所高校的研究发现,高等学校聚集了大量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而且专业门类齐全。但是,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高校体育教师整体水平不协调,本科学历的教职人员占82.97%,而硕士、博士仅占教师总体的13.26%[6]。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尽管国内高校体育教师中专科学历的教职人员已基本被淘汰,但是高校体育教师学历以学士学位为主体,博士、硕士学位相对比例较小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7]。

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实现了专职、专攻、高学历,但是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师资出现以本科学历为主的结构性失调现象,不利于高校中体育教育教研环境的形成。

2 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反思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很多学校都实行比较严格和统一的体育教学计划,即每学期16~18周,每周2课时的课程安排。体育课程的开设也像其他文化课程一样,实行选课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公共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修读。在课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体育运动技能的理论讲解和动作演示。

不少高校在学生本科学习的前2年设置体育必修课程,后2年就不再开设,或者有限的体育资源优先满足低年级选课要求,导致高年级学生体育课程可选。徐玉娟对大学生在高低年级不同阶段时的身体素质状况调查后发现,体育课程中止后,29.9%的学生感觉与低年级时的身体素质相比略有下降,17.8%的学生是明显下降,出现了明显的体育中断现象[8]。

此外,由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局限性,大学生体育课堂锻炼时间也受到限制。龚欣雨等人在河南省10所高校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许多高校1周只有1次体育课,除去教师体育技术类讲解内容,学生实际的锻炼时间很短[9]。

2.2教学内容无法兼顾丰富性和娱乐性

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开设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传统体育内容[10]。许多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跆拳道、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课程资源几乎没有,因此,许多大学生都反映,目前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并不是自己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所在,只好寄希望于校内外开设的一些体育俱乐部。也就是说,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没有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开设新兴体育项目和课程。

同时,有些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盲目的追求体育项目上的新异性,开设过多的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从而出现体育项目过分休闲娱乐化的倾向[11],新兴的体育项目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体育项目都具有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的运动锻炼价值,对于教师来说,这些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和运动价值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

2.3教学效果不明显

目前,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质疑的重要方面就是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并没有因为校园内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有所增强,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李英玲对1995~2005 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肺活量指数、速度素质、立定跳远、臂肌力量、耐力等指标上的成绩都呈下降趋势[12]。刘蓟生对城乡男女大学生1985、1995 和2000年3次体质调研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发现,1985~2000年这15年间,我国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大都均呈下降趋势[13]。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体质出现下降的趋势。

高校体育工作似乎陷入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校的体育物质设施越来越完善,运动器材配置越来越齐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核心理念的推行暂时还没有取得既定的效果。在北方民族大学的一项体育调查发现,每次参与运动的学生中有16.33% 的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不足30min,有47.67%的学生每次参与运动的时间在30~60min,并且2/3以上的学生每周只参加一次或者不参加锻炼,将近1/3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14]。这也从侧面表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理念方面依然显得很脆弱。

3 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3.1培养科学的体育运动理念是高等学校体育课任务的核心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范畴的原动力,这种科学的运动认知只有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中,大学生才有一种强烈的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氛围,形成各个高校特有的体育文化气息。这种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的系统,对处于其中的师生的体育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许多高校校园中的体育运动设施都相对完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运动设施中蕴含的体育文化因素,开展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考验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教师这种潜在的具有无限能量的体育资源的作用也要充分地发挥,教师可以加强体育课程中隐性课程的渗透,以自己对体育的热忱来影响学生,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自身的体能,而且从参与的体育运动中不断的磨砺自我,完善自我。

3.3探索体育俱乐部模式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目前高校体育建设中的新趋势。体育俱乐部突破原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呆板的缺陷,以灵活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成长。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特殊兴趣,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形成体育运动小团体,在课外时间多投身于体育运动锻炼。

[1]吴晓红.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107-109.

[2] 魏明东, 王海春,孙振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30年的回顾 [J].体育科研, 2009, 30(6):79-82.

[3] 阎风雷.不变的主题、不断拓展的视野和逐渐深化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1(11):70-73.

[4] 朱建清, 陈冀杭.关于高校体育资源问题的研究综述 [J]. 浙江体育科学,2004,26(4):80-83.

[5] 朱建清, 丛湖平.华东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结构及其优化配置方式的选择 [J].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104-111.

[6] 葛文.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6):114-117.

[7] 王智慧, 宋卫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4):86-88.

[8] 徐玉娟. 南京市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 龚欣雨, 王建珍, 杨利娟.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教育,2012(16):69-71.

[10] 张正孝, 丁运涛.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1(2):57-58.

[11] 曹永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37(4):62-65.

[12] 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2):105-107.

[13] 刘蓟生.2000 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1(1):101-106.

[14] 徐芝芳, 曾锡银.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5):42-45.

[编辑] 洪云飞

G807.4

A

1673-1409(2013)22-0123-03

2013-03-24

时光(1981-),女,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