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改革
——基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

2013-04-01 19:07何东亮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识新建应用型

何东亮

(常熟理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常熟 215500)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改革
——基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

何东亮

(常熟理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常熟 215500)

以教学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学校缺少深厚的的文化积淀及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只有将文化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使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文化修养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明确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文化传承;应用型人才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构成文化本体的要素,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几乎与文化现象中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承和创新,都将影响它的生存厚度和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高等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文化机构,其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改造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大学的成长、发展相伴,成为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在探讨教育的基本原理时,都会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重要理论问题加以阐述。但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发展的急功近利,过度关注学校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提升,对大学本身的文化使命缺少应有的重视。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国家层面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国家意识在大学功能中重新归位,这对我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将培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主要使命。但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应用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工具性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样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样需要对区域内的文化建设、社会发展起引领和幅射作用,特别是同样需要通过培养具备较高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人才来体现大学的文化使命。教育部高教司1998年4月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曾明确说:“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文化意义。

以教学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短,学校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及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只有将文化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使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文化修养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从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通识教育理念是有效实施通识教育的前提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在价值层面上以工具理性指导人才培养,忽略了大学本身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与下游的高等职业教育相似,“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为了就业”成了人才培养唯一的指导思想,就业率成了高悬在高校领导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以至于大四成了就业年和“空巢”年,学生为了就业无心学习,到处找场子、通路子。在教学方面,通识教育则让位于职业技能教育,通识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附加部分。

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是公共必修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重视,实质上没有得到重视;其次是课程教学急功近利,学生学习心态浮躁;再次是通识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只求学分、不讲学习效果;四是专业理论课负担过重,学生无法安心于通识学习。

三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都面临一个快速发展期,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对教师队伍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高素质教师的补充远远不能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再加上这些学校引进人才首先考虑的是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学校高水平的人文专业教师紧缺,加剧了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象国内一流的本科高校那样积聚起一批能开设高质量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力量。

四是在操作层面上,通识课程建设不到位,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内容没有主要方位,教学方式单调,使通识教育课程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对实施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理念认识缺位,对通识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原意是教导人要接受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格的完善。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从而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一个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成形在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的产物。1945年7月,哈佛大学颁布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强调,通过通识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1]158国内著名学者李曼丽博士则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17

根据以上论述,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关注作为整体性的人的教育,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适于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是求得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因此,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主要内核。

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符合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与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相吻合。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本情况与20世纪30-4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十分类似。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究竟是全面“育人”,还是功利性地“制器”,这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需要正确抉择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其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前提是高素质,然后才是应用型。一个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只有人格健康、文化修养好、科学素养强,再加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识教育可以避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专业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功利性过强的现状,培养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真正理解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以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重视“制器”,更要重视“育人”;要在组织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专业教育为根、通识教育为本,将通识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之中。

二、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发展通识教育的核心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规格必须有严格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由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选课)组成。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共必修课程中占主要比例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和公共体育(一般要占40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大学英语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这些课程是无法承担通识教育任务和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公共选修课程则是天女散花式地多而杂,数量有数百门之多,课程内容没有深度,课程间没有内在联系,形不成有效支撑专业教育的课程方向,教学要求不严,导致很多学生混学分。很明显,目前所实行的公共选修课方案实际上未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识课程体系的建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也是美国和国内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曾相继学习哈佛大学的经验,推出了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但问题是,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有自身的特殊性,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决定了这类学校不能盲目照搬哈佛和国内一流高校的做法。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根深蒂固的学习习惯也不一定能完全适应哈佛大学的做法。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不似哈佛芝加哥的自然科学课程多为所谓“非专业的科学课”,而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较有特色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求较高,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至少8门其质量份量和严格性很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且规定至少3门必须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基于上述案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课程要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人文类课程是人类文化精华的主要载体,人文精神是养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最核心的心理营养。在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科学素养已基本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通识教育要以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为主线,精选包括传统文化(如四书)、伦理学、文学、外国经典、中外历史、哲学等课程,通过这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生命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类课程特别要渗透中华文化传统,使通识教育内容本土化。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接连不断的源泉。文化传统可以造成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有了它,一个民族在遇到难以应付的历史环境的挑战的时候,就有可能激发民族活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使民族获得新生”。[3]362-36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特有的道德理想、人生态度、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在今天仍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

二是要改革现有公共必修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由于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目前的公共必修课框架还不可能有大的变动,但其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如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与传统伦理教育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道德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与介绍西方经典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大学语文可以从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它应不仅是一门语言课,不仅是为了学生考级,我们要通过大学英语对学生进行国外先进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教育。即使是大学体育课程,也可以体现通识教育的内涵。传统体育课程的目标过于关注人的生物学意义,侧重身体需求和生理需要,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心灵渴望。现代大学体育完全可以渗透“精神、道德、人格”教育,使体育课同样充满人文情怀。

三是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支撑的课程教学体系,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通识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将来社会生活适应过程中除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专业教育则满足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职业要求。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知识领域上的适度宽广,强调的是横向上的知识面和基本技能;专业教育则是对学生某些专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要求,主要强调纵向上的理解。作为学生,能以人文和更宽广的科学视野思考和处理专业问题,或能从精深的专业角度来观察、适应社会的变迁,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养。学校的专业教师,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精神,把历代科学家和专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人文情怀、顽强精神,以及自然规律中的美学原则等渗透到教学中。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要与不同的通识课程相匹配,例如,培养建筑工程师,要学会造房子,就要学习专业课“结构力学”;房子要造得美观,就要学习美学;造的房子质量要好,不会成为“楼歪歪”,则应该学习伦理学。因此,美学与伦理学应是建筑类和艺术类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

四是重视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和管理。目前大部分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有公共选修课课程模块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补充。但这类课程多而杂,课程开设随意性大,管理混乱;师资基本以青年教师为主,开课质量不高;学生对选修该类课程积极性不高,听课不认真,考核不严格。因此,学校要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并在建设经费上给予扶持;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对现有的公共选修课进行疏理,要按大类整合,如人史类、艺术类、科技类、经管类等,以便于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及专业特点进行选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优秀网络课程资源,以“网络课程+辅导教师”的形式充实到公共选修课体系中;要重视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提高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自觉意识。

五是开设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专家讲坛、系列讲座,对不同专业或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相关的通识教育。每位专家教授在自己熟悉的专业或相近领域内精心准备若干讲座,学校可建立精品讲座专家库或网站,学生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择相应的讲座接受教育,经教学管理部门考核后承认一定的学分。

三、严格要求和教学方法改革是通识教育成败的关键

学习国外通识教育经验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象通识教育概念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通识课程学分的认定等。其实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精华在于它的严格的教学方式及对学生严格的训练要求。尽管美国各类大学的核心课程各具风格和特色,反映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传统,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严格的质量要求和严肃的课程管理机制。如美国南部杜克大学2008年秋学期的一门通选课“人口贸易的过去与现在”,这一课程是教师小组共同主持的一个研讨性课程,旨在通过历史研究去真实地揭露移民工作者的移民与强迫劳动产生之间的关系。课程在研讨的前十周,学生每周要阅读所有规定的资料,每周的阅读任务是150页左右,同时还要调查他们自己的研究主题;研讨的最后三周是做论文并对其他同学的研究论文进行批判。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两种论文,第一种论文是针对每周的讨论主题,在阅读后对问题进行解释;第二种论文是自己的一篇研究论文,要求篇幅在15页到25页之间,学生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某一种人口贸易现象。两种论文都要被打分,在研究论文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作研讨的主持人。[4]178

所以,学习国外经验,最值得参考借鉴的是他们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构建起来的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学制度设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刚刚起步,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经验时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看重通选课程的数量、不注重课程的质量。学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结合专业教育,精选少量“核心”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和精选课程内容;要挑选最好的老师或配备最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通识教学;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来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管理制度的保障,要制定严格的课程执行计划,加强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训练,实行严肃的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标准;人文类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阅读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并向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的学业指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就重视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实验多种主动学习教学法。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卡尼斯于1995年开创的“历史回应教学法”(简称RTTP)为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参加一种或多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游戏以经典文本中的某一历史情境为背景,学生被指定扮演该情境中的一个人物。每一种游戏大约持续10课时(每课时75分钟)。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负责组织安排课堂辩论并实践历史上的议会、法庭及科学社团活动的程序。游戏的核心是说服,每一个承担特定角色的学生,都必须尽力说服别人,强调自己的观点比对手更有道理。RTTP教学法有三个要素,一是对重要文本的批判阅读,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经典文本;二是有效而有目的的写作,每个游戏通常要求学生写2到3篇论文,每篇10到12页;三是有目的的课堂参与,学生必须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实现游戏的教学目标并赢得比赛。目前,RTTP教学法已被西方国家300多所高校使用。[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环节,其通识教育的课程和学分不可能占有较大的比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通过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性教学、讨论参与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学科竞赛中教学、社会现场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大学生参与省和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的机会,围绕参赛项目,配备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共同组成教学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课题设计、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团队协同创新,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不失为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将培养人们阅读的习惯、个人的品位和批判精神,使成年人在他的正规教育结束后,能够对当前生活中的思想和各种运动进行明智的思考,并作出明智的选择。它会有助于人们参与到他的时代的理智活动中去”。[6]48每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着一个充满变数的生活工作环境,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他还要处理复杂的生活事件,而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的公民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追求,做出最有利于人类的选择,这正是通识教育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

[1]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俊.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杜克大学为例[C]//201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南京: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0.

[5]顾露雯,汪霞.回应历史教法——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创新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11(6):36-40.

[6]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Reform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HE Dong-lia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On account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for lack of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the height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it is imperative to combine cultural function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ollege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y cultural miss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y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with a certain cultural quality.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tudents'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need to be acquired through professional education,while cultural cultivation needs to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general education.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fined,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ed,and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These meas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in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reform;cultural inheritance;applied talents

A

1008-2794(2013)06-0049-05

2013-09-10

何东亮(1952—),男,江苏常熟人,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通识新建应用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