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经验

2013-04-01 19:07冀宏孙金娟周步昆吕志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质量育人

冀宏,孙金娟,周步昆,吕志娟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经验

冀宏,孙金娟,周步昆,吕志娟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把手。针对实践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常熟理工学院在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育人条件创设、个性化实践育人环境创建和实践育人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实践育人;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1];为了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高等教育中实践育人的作用和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教育资源积累相对薄弱,各类教学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结构与办学方向的需要不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面临条件创设不足,培养模式陈旧,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特色和实践育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形成等“瓶颈性”问题,无法适应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结合目标定位创新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2004年升本,2010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在改革转型过程中,抢抓机遇促转型,明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地互动合作培养人才,针对实践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

一、融通:合作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实践育人的人才特征属性,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有效培养与新建本科院校使命相适切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大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落实好应用型实践育人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唯一的,是多元化和开放的体系及组织运行方式,同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高校可以单方面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与实践育人范式的属性要求是一致的,需要建立由学生、学校、业界、政府和社会融通的共同体,只有这样的共同体共同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可能。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坚持校地互动发展,大力推进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业界合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没有建立,产学研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的条件下,我们简单地苛求业界的“热情”或是“拉郎配”,结果只能是“虎头蛇尾”、“好景不长”。首先要搭建校地互动的政产学合作平台,借助地方政府推助使校企合作跨越“政策安排”阶段,创设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其次,促进基于尊重和自觉责任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其实,最渴望培育卓越工程师的是业界,从实践育人的角度,业界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人才规格要求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元素。高校应主动联系企业,服务企业,主动推动与企业合作共建,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和支持高校。业界是理性的,当企业感到学校有“理”,就会让学校有“利”,合作育人也就自然顺畅、深入和长久。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观念,真正从让企业获“利”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与特色,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运行管理的“柔性”,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对此我们认为,只要是建构在对教育理念的理性思维之上,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和做不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更加有利的资源和条件。

二、适切:构建基于目标定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育人目标体系。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专业培养的能力框架图,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行业企业人才的“职业元素”需求和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学术要求灵活地制定实践教学体系[3]。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科技与人文融通”,坚持以学生能力增强为主线,并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分层次、多模块的,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以整体优化为原则设计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实践等内容,按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专业基础、综合应用、工程实训三大实验模块,以实验课程群为“经”,以学科综合训练项目为“纬”,以工程项目设计为重点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课程设计和学年论文,内容要选取有一定工程和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并积极用学科建设成果反哺专业建设,构建学生“主体性实践”的内容体系,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创新设计内容的实验课程,在课时和学分比例上区别一般实验课对待,从政策上鼓励创新实验课的开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参与科学研究及社会调查研究与实践,并将其纳入到素质拓展学分或选修课管理内容之中。

再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在有机联系,系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就业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拓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优化:创设实践育人的教学资源条件

在加强实践平台资源建设和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是执行实践育人的关键。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是应用型本科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常熟理工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着力打造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师资的团队研究能力,改善师资的行业背景,加强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学校2007年开始实施教师转型的“双百工程”,2009年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百工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齐备,具备卓越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和经历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压电体的表面电极上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很多因素有关,D33工作模式的压电陶瓷两端的电压幅值V的理论计算公式如下[14]:

一方面,加强产业教师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及工程专家,并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训,或采用与校内教师“1+1”互补结队的办法,使其在短期内达到高校任教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加速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定期企业培训制度,合理有序地安排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或参与研发与技术改造项目;设立校内工程系列教师岗位,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以工程实践背景作为评聘前提条件,侧重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果。

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为了全面、系统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010年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建设成为学校教师交流互助的服务和支持平台,培训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发展目标。工作职能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指导和帮助教师规划教学生涯,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等等。成立一年来,中心已推出“教研沙龙”、“主题午餐会”、“名师互动讲堂”、“卓越研习营”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立项”等多个工作项目,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素养和水平,受到了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从教师基本教学规范、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入手,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研究青年课题立项等方式,引导青年教师理解和适应高校教师职业岗位;学校坚持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并注重过程的考核和常规考核,成就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走近名师,邀请国家、省、学校教学名师定期示范,并讨论何谓“好课”,引导青年教师“上好一堂课”,过好教学关;各类“听课制度”使教师在感觉到责任的同时,增加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青年教师教案评比等提高了课堂准入的要求;研究性教案评比和课堂示范、项目教学课程立项建设、课程与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使教师对高校的课程和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逐步提升“化教材的学术状态为教育状态”的能力与水平。

当然,要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全面转型,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还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师资和培养青年教师的目标与措施。我们的想法是,教师的培养要由单一科研导向型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双重导向转变,既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更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要重视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加强培养培训的力度。

四、拨正: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实践育人环境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

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拷贝”传统大学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已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表现在培养方案“程式化”严重,课程体系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简单,“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教学过程以“管”为主,服务和指导的意识不强。总体上,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难以得到落实。

首先,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深化学生自主选课、选教的“学分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出台学生的“辅修制”和“转专业”等包容性政策、建立学业评价和学生评教的全新评价方式,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能力是应用型实践育人环节的“核心标记”。因此,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机制,构建校本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本科生科研训练为主线,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完善包含教师、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的管理机制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机制建设,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完善以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学生主体性实践育人活动[4-5]。

其次,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架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贯穿到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校园创新教育体系是包含若干具体训练项目的开放系统。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些项目不仅来源于校内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有关的教学育人活动,而且源自校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以及社会科教机构、行业协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同时,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从现已开展的各类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较系统、对专业技能操作要求较全面、对行业能力培养有帮助的项目或项目群,进行内容的迁移、凝炼与规范,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的体式要求,内化为一系列创新课程,进而通过配套机制的建立,在高年级实现创新课程对现有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学分)替代,提升实验项目水平,推动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培育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最终建成支撑校园创新教育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项目、基于产品、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倡研究性学习;实践育人教学注重科学方法和专业工程能力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指导-引导-探讨的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前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预习,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也不应简单草率地加以否定,或者用书上的现成结论去“修正”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训练他们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特色鲜明的项目驱动、讲练结合、现场体验等手段,有效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把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创新性学习”;它促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接受和被动记忆课程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有目的进行自我探索,实现在学习上的自我调控,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的参与式活动。通过参与创新训练,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和构建知识能力体系,还学生一个更加自然和自主的课堂。

(二)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倡导团队学习方式

我校着力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创设条件鼓励全校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参加创新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推动学生建立基于明确任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参加省校两级创新训练项目、早期进入学科平台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重点资助课题和师生自助创新项目等主要形式进行创新训练。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形成了以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立项、学科竞赛等为载体,以科技类学生社团、分科协和兴趣小组为依托的科技活动格局。创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了“学院-学校-省-国家”四级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培育体系。

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引领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自由创意、自主设计的课堂中,养成“批判性”“探究性”学习惯性,并积极主动、有目的地开展学习。虽然学生为此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虽然业余生活基本是在创新实验室里渡过,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学生收获是深刻的。2008级的陈杰同学这样形容他的学习体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这四年大学生活完全没有虚度,有实验,有数据,有朋友,有生活。”

五、保障:建立没有人管理的秩序

实践育人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组织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尤其要建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制度建立规范,以机制形成导向,以配套管理促进质量提高,通过“管理制管理”建立没有人管理的秩序,形成“评价-监督-改进”的自我约束体制。

(一)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是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高为本、能力提升为核心、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个评价体系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知识传递和转换能力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的评价等,通过评价来提高教师开展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在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考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和实用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发展能力的评价,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质量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将实践育人环节纳入其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确立质量标准,制定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实践育人质量标准和实施方法。二是加强质量管理,配备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规范、完备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运行的平稳有序。三是收集质量信息,形成多渠道科学收集教学信息的体系和方法。四是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实施质量评价。建立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科学、公正的分析和评价机制。五是加强信息反馈和改进,形成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分析结果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机制。以上各要素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并将实践育人质量监控与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相结合,构建科学、规范、有效运行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6]。

(二)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一以贯之地重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在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着手研究构建适合自身特点和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规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将实践育人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是确立了“预防为主、自我保证”的质量管理观。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保证的领导机构——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监控队伍——专家、校院两级督导、质量管理员相结合。三是保证机制完善。经过了顶层设计、文本制订、试点运行和修改完善四个阶段,基本构建了适合我校特点的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是运行推进有序。从2009年上半年的试点运行和下半年的全面试运行,到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质量保证体系中,坚持“一边抓理论研究”、“一边抓实践探索”,及时寻找问题和不足并修正体系文件和运行方案,使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愈益符合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愈益有效地规范学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五是运行实施有效。加强体系运行情况监控,提高体系文件的执行力;着力做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规范,促进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升质量内涵;注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分析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形成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确定整改重点,推进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和管理之管理改进工作。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强化了教学中心工作地位,强化了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自觉行为,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益,改善了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通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学校实践育人管理部门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总体运行较规范、高效,保证了相关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文中部分内容引自《我校校内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简报,2012增刊)。在此表示感谢!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9-3].http://www.pdsedu. gov.cn/sysmanager/editor/2009/201073016059728.doc.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 OL].(2012-1-10)[2012-9-3].http://www.moe.edu.cn.

[3]林雪燕.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1):40-42.

[4]陈笃钦.高校创业教育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1.

[5]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2-84.

[6]潘鸿雷,陶锦莉,赵婷,等.实践教学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定位刍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85-89.

A Research 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 Hong,SUN Jin-juan,ZHOU Bu-kun,LV Zhi-jua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system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practical education,and the creation of conditions and personalized environment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actical teaching;talent training mode

G642.0

A

1008-2794(2013)06-0054-05

2013-09-13

201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系统理论的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战”(232);2011年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招标课题“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GJ201103)

冀宏(1969—),男,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