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3-04-01 19:15李红兵罗明飞杨从尧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成都农民

李红兵,罗明飞,杨从尧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成都 611130)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提供的非赢利性的,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服务和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实施公共文化政策的平台,而且是确立公众看待文化的方式以及落实公众文化福利、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媒介;是吸引公众、引导公众,帮助公众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和设施保障。[1]成都作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以“城乡文化一体化”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成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近几年,成都从深厚文化底蕴的现实出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在制度建设、资金资源、文化服务、队伍配置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具有突出的成都特色。

1.1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立全面覆盖的基层文化阵地

成都将“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通过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进行统一筹划,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惠及人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文化建设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完成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城乡文化典型带动工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等“五项工程”为构架,建立全面覆盖的基层文化阵地,实现基层农村“天天有娱乐,月月有演出(电影),季季有活动,年年有节庆”,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农民可以方便地享受和消费文化服务。

1.2 完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成都市将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作为重点来抓。2009年,成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的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元标准转移支付远郊市县,此项经费全市每年合计1.1亿多元。2012年,成都出台了《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实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2012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性经费总计达到了5.4亿多元,对文体投入的增长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

1.3 立足本地实际,彰显成都特色

成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实际出发,注重均衡发展,城乡共建共享,建立了具有创新性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增强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作为成都人的自豪感。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各类场馆项目建设,彰显出成都特有的文化韵味和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也具有成都风格,“金沙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农村带来一道特别的风景。此外,在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很多量化标准,使文化建设有了严格、精确的评价标准,比如:“一馆一团一车”、“百姓故事会”、“成都文化四季风”等文化活动品牌,既准确概括了文化建设的需求,又生动体现了成都文化习惯。

1.4 治理乡村不良文化,文化治理与文化培育相统一

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建设机制,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时,重视对文化的治理,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蔓延与演变。成都农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农民具有相当强的文化敏锐性,先进优秀的文化对他们具有很强吸引力,但低俗落后的文化在这些地方传播速度也很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都各级文化部门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一方面引进各种先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促进农村文化商品生产能力发展,培育文化市场,改变农民文化习惯。另一方面,抵制低俗落后的文化产品出现,坚决查处非法文化场所,引导农民转变消极的文化生活形态。

1.5 建立有效的人才配备机制,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建立了既有刚性要求又灵活变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明确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配置,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兼任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规范人员配备和使用,构建农村文化队伍框架。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仅仅靠政府工作人员和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艺术专业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培养大量的文化建设人才。“百千万工程”就是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文化艺术辅导站,培训1 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队伍,吸收10 00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2 存在问题

以“全域成都”为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2.1 文化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

成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文化供给还未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整体上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能感染人、吸引人的文化精品项目还不多,远不能满足农民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调查中,有73%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除供给总量不足外,还存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错位的问题。基层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农民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不是由乡、村内部决定,而是由外部行政指令决定。对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农民对公共文化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缺少科学的推介、论证和判断。这一供给体制理论上违反了公共供给应适应公共需求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2]文化供给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服务,其使用效率却很低,甚至有的文化产品农民并不需要。调查中发现多数农家书屋的借阅率相当低,因为农民不喜欢或不需要。课题组在一个村文化活动室里居然发现了关于考研的书籍。

2.2 农民文化参与意识亟待提高

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当前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文化建设的热情。传统的农业文化对农民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思维方式、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接受新文化、新观念的能力较差。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改变成都农民沿袭了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家族主义、封建迷信、听天由命、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等思想和观念仍然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倡导的新文化的发展。农民们对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高,缺乏认同感,很多人置身于文化建设之外,认为文化建设是政府和干部的事情。调查中发现,有48%的人表示不了解成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有65%的人认为文化建设是政府和村干部的事情,认为文化建设需要靠全体村民的只有31%。

2.3 资金投入和筹集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还是呈现出投入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文化方面的支持达到21.3亿元[3],但僧多粥少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2012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性投入高达5.4亿元,但平均到1 400万人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资金来源单一,需要拓展文化建设方式,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建设领域。

2.4 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成都人才文化队伍建设进行了很多创新,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仍存在严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多数受访的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工作者数量不足、人员流失现象突出;大量的文化艺术专业辅导员和一些基层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文化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贡献精神;专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职称制度不完善,缺乏社会保障,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调查中有58%的人表示不能认同当地公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文化建设者和文化受众存在沟通障碍。

3 对策与建议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各级文化部门应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4]成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依靠自身解决和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各方面活力,解决问题和困难,促进农村新文化发展。

3.1 构建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文化供给模式

需求决定供给,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因素。只有准确把握农民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需求的种类、数量、形式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成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不强,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也有开明先进的一面,有追求先进文化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意愿。各级文化机构要根据本地农民的年龄特征、素质水平和具体文化需求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服务效率。据调查,农民对那些富有娱乐性、趣味性,简单易懂的文化活动最有兴趣,诸如广场舞、坝坝电影、趣味活动、体育比赛、传统节日活动等。调查中还发现:尽管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去过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借阅书籍,但70%的农民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这说明农民有提高文化素质的追求、崇尚科学与文艺的精神,但现实的某些条件限制了其实现的可能性,文化供给者应该保护这种追求和精神,提供其实现的条件。

3.2 增强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主导力量,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只有努力增强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村新文化的发展。因为传统文化影响和自身素质的限制,部分农民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而且排斥与传统不一致的新文化和外来文化。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们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认为文化建设的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的,应该由政府部门贯彻,自己是被服务的,只需享受建设成果就可以了。政府和其他文化供给者应该努力培养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让农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少灌输、多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吸引农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激发其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农民对农村的自豪感、亲和度和凝聚力。

3.3 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资金不足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要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建立合理高效经费保障机制。1)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最安全的投入,充裕的财政投入才能保障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2)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文化建设的资金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吸收社会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富起来的农民、民间文化团体等投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完善“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制度,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最后,完善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相关配套政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者的多元化需要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其行为,调节各种利益,使各方责、权、利相统一。

3.4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1)对现有文化服务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实效性。以成都文化发展现实为基础,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和文化爱好的多样性要求为目标,不断完善现有的文化服务方式,特别是当前已经全面普及的文化服务,比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探索更加灵活的服务实现方式,让农民可以自由、便利的选择文化服务,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2)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各区县要立足自己资源优势,利用经济利益和历史特色等桥梁创建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强的文化活动品牌,渲染农民的家乡情结,提升农村文化凝聚力。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成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供给为主、市场供给为辅,政府可以通过文化财产托管的方式,将私人的、社团的和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引入公共文化供给领域,以此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委托经营和文化基金协议等形式,引入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5]

3.5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成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合理的文化人才框架,但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在人才总量上,还不能满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需要拓宽人才渠道,鼓励更多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在人才培训上,需要创新培训和锻炼方式,通过进修班、培训班、评优、职评等多种途径,开展农村文化人才的认证工作,培养合格的文化人才,形成文化人才成长机制。在人才激励上,应采取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原则,尤其对一些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侧重精神鼓励,多聘用一些名誉职位,多颁发一些优秀称号,但不能滥用。在人才保障上,完善农村文化人才的医疗、养老、职称等保障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农村文化工作者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敬业奉献。

成都已初步建成全面覆盖、惠及人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共同作用才能构建成都农村新文化秩序,实现和谐成都。

[1]郭妍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效益与制度建设[J].艺术百家,2008(3):216-217.

[2]李牡丹,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3):55-60.

[3]刘寒松.成都市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N/OL].(2011-11-07)[2012-12-01].http://news.artxun.com/muou-1687 -8432418.shtml.

[4]周和平.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EB/OL].(2007 -07-20)[2012-12-01].http://www.cnr.cn/tfmb/xtfz/jszl/200610/t20061027_504315187.html.

[5]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6):1-5.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成都农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