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宠儿

2013-04-01 09:31朱静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金文化

朱静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悉数登场,中国的投资界快速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群体,成为投资界和文化产业界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文化产业股权投资的一个主要力量。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有37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大批非专项的综合类VC、PE基金,加上部分银行及许多融资担保公司等债权资金都在积极聚焦这个朝阳产业,一个覆盖全国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不过记者观察到,一方面少量具备上市能力的大型文化公司成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争抢的香饽饽;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文化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真正得到投资青睐的企业并不多。基金仍然偏向投资较为成熟的国有文化企业。

实现双赢

从全国来看,文化产业基金分布的状态主要是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湖南等文化发达地区。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张贻旺则更为详细地告诉记者,其中,内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南等,主要是对拟上市文化企业投资,上市地为国内。外资基金主要侧重投资TMT(电信、媒体和科技)领域,采用两头在外的投资方式,上市退出主要在海外市场。

根据投资基金分布上来看,大多是在文化活动比较繁荣,文化公司比较聚集的地方。就以北京为例,注册的文化公司就达到上万家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公司,哪些会得到投资界的认可?张贻旺说:“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主要以IPO为目标,走‘精品投资路线,对接资本市场。因此,在投资选择上,基金相对注重寻找‘文化+科技类企业进行投资。投得少的领域主要是项目型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制作公司,以及对单一媒体依赖的媒体代理性公司。主要原因是以上领域的长期发展空间不大,持续盈利能力不强,上市可能性较小。”

张贻旺直言:“投资最终要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帮助解决湖南省文化旅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湖南乃至全国文化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把基金做大做强做优,为投资人获得超额收益。”

就目前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资情况以及投资情况而言,张贻旺说:“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定向募集的私募方式,主要面向相关政府机构管辖的国有控股企业及具有长期股权投资能力的境内机构投资者。”那么,大部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主要领域是否尚未明晰?从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度来看是否不高呢?张贻旺坦言确实存在这样的疑虑,他认为中国文化企业相对散、弱、小,且没有形成工业化流程,以单独完成项目为主。而流程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及营销体系还未形成,而这恰恰是与金融资本对接的关键。并且现阶段,很多文化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财务相对不规范和透明,相互之间缺乏合作胸怀,建议企业尽快健全财务核算体系,透明财务,这才能与金融资本对接。

规矩在先

“好多民营文化公司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小型民营文化企业想引用投资基金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些小企业距离上市的道路太远了。”北京联合开元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民告诉记者。同时,他也表示,同样的状况也存在担保公司。

由于银行对民营企业设的门槛高,需要融资担保公司为民营文化企业作担保,但不是各个民营文化企业都能达到担保条件。担保公司会选择其中实力比较强,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来提供担保,对企业的审查标准也是非常严格详细的。比如企业的基本材料,成立年限要求在二、三年以上(要经历过初创期的磨合),还要结合财务报表,查看已做项目的业绩,完成项目的数量,成功的项目有哪些,失败的有哪些。接着还要看需要融资项目的价值,查看该项目的投资结构,预期银行贷款规模,保障措施,项目本身的协议等。另外还要了解公司的团队成员构成及相关业绩,公司拥有的相关资产情况(包括自有房产、相关版权、其他权益等),还有股权结构等等都要综合来考虑。用这些标准筛过之后,大概只有10—20%的企业能符合担保公司的标准,担保公司再在这10—20%的项目里面进一步挑选,因此绝大多数的小微文化企业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合作平台。

确实如此,在文化产业领域,形形色色的民营文化公司大都存在财务不规范和不透明的问题,并且无固定资产。绝大多数企业家只懂得做项目,求得盈利,而绝大多数的项目之间又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无形资产。这些都使得无论投资基金公司还是担保公司,在选择的文化企业或是项目方面是慎之又慎。

刘震民说:“所以成熟的中大型文化企业融资比较容易,投资基金和银行贷款都倾向于他们。虽然民营文化企业里也有做得好的,像华谊兄弟,博纳影业,还有一些待上市的公司,但文化企业的千军万马都是小微企业,对于他们所选择的就是,要么有自己独特创意的核心竞争力,要么就被千军万马湮没。”

这就是市场定律,刘震民也让人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市场是有一定标准的,这样就可以激励一部分企业朝着市场化的标准靠拢,逐渐把企业做强、做规范。

创新融资模式

张贻旺表示,现在文化产业投资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其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中国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还有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三是缺乏合作做大的胸怀;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些制约因素?如何能让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达到有效对接呢?毕竟文化产业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钟礼松分析,就目前来看,对接效率不足是因为文化资源在现有的评估标准下都属于轻资产,我国市场发育相对不够成熟,信用机制不健全,文化产品市场规模不大,市场实践缺乏,金融市场对文化资源缺乏了解和信心,现有金融制度有待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翊则提出让文化与金融互相了解,首先要让文化了解金融。我国的文化企业,大多还不熟悉金融市场的操作规范和偏好,这样打造的企业和开发的项目很难让金融机构了解其真实价值和盈利模式,阻碍了双方的对接。所以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给文化部门、企业普及金融知识,并建设专门的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咨询等服务。其次,要让金融了解文化,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重内容”的特性,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版权等无形资产,缺乏可用于担保的固定资产。大多数银行还停留在传统“抵押为本”的经营模式,重视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同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各类投资主体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为推动金融文化对接,必须要建设能准确评估文化资产价值的版权评估体系,能准确反映文化企业信用的信用评级体系,能科学评价文化项目价值的项目评估体系,能降低市场风险的保险、担保体系。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基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