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声音”学什么?

2013-04-01 09:31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3年2期
关键词:好声音产业链导师

人们都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站在了其原版荷兰《The Voice》这一“巨人的肩膀”上,但两者在赚钱的模式上却不尽相同。并且与以往国内的一系列同类型节目相比,《中国好声音》在商业模式上都有着不少创新之处,这多少也解释了它为何能将商业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原因。这也是地方文化产业实践中,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与广告分成

从国外买进版权到制作,《中国好声音》出自“灿星制作”之手。响当当的《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以及《华语音乐榜中榜》均打造自这个团队。然而不同于以往的这些节目,也不同于国外原版的《The Voice》,灿星制作此次打造的《中国好声音》首次引入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对此作出了解释:“以往所谓的制播分离通常是制作单位完成一档节目的创意、理念及制作,然后由电视台花钱购买。所以对于制作单位来说,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他们只能从控制自身成本的方向努力。”但这次,灿星制作却是直接参与浙江卫视的广告分成。根据陆伟的介绍,灿星制作与浙江卫视达成协议,如果节目收视率在一定的标准之上将由双方共同参与广告的分成。

不封顶的、巨大的利润空间无疑倒逼着灿星制作出最好的产品,不惜成本与投入。而过去的模式只会让制作单位想尽办法减少开支,这在陆伟看来是形成恶性循环的开始。“控制成本会影响节目的质量,这直接导致收视率不好,收视率不好电视台的广告营收也受影响。”陆伟说。

参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的制播分离模式避免了过去的恶性循环,而为了赢取更多的利润,制作单位会竭尽全力制作出最好的节目来确保收视率,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但陆伟也坦言,这种模式的风险很大,因为灿星制作承担了所有的版权费,如果节目达不到规定的收视标准,他们还将单方面担负广告商的损失。

打造全产业链

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对明星导师们采取付费的方式,《中国好声音》中明星导师共同打造产业链的模式让明星们长期共同投入,这无疑将使得明星效应更大作用地发挥出来。

过去邀请嘉宾的方式较为简单,节目组打包报价或是按照场次计算,嘉宾每做一期节目算一场报酬。此前就有消息称:《中国好声音》花费2000万邀请四位明星导师。但陆伟予以否认,他指出:“我们与导师的合作模式,并不局限于这几期节目,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打造。”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国家中,节目结束于那一季冠军的产生,除了节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线上歌曲的继续销售之外,歌手签约、演唱会、唱片发售等获利环节都与节目的制作方没有任何关系。但灿星制作想下一盘更大的棋。灿星制作把选手签约以及签约之后的商业演出等项目都收归自己所有,而包括音乐学院、演唱会、音乐剧、线下演出等在 内的全产业链,明星导师们也共同投入,明星导师无疑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助力全产业链的打造。这在以往本土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也是全新的尝试。对于此种模式产生的巨大经济收益陆伟讳莫如深,他表示:“对后端产业链的开发也有助于让中国乐坛的现状得到改变。”

最后在项目营销方面,《中国好声音》也是开足了马力,赚足了彩头。微博上,跟念《中国好声音》节目末尾华少台词的活动引来众多网友的尝试。一时之间,有关《中国好声音》学员、导师,以及广告台词等的讨论在微博上迅速扩散开来,无处不在。与其说这是一场观众的狂欢,不如说它是有“预谋”的微营销。“微博首页、热门话题推荐,微博话题首页热点推荐,新浪大号转发……”《中国好声音》的网络营销项目清单中列明一项项传播的类别。

猜你喜欢
好声音产业链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产业链春之奏鸣
爱情导师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