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增强新闻时效性——以我国首艘航母报道为例

2013-04-02 13:23朱传亚桂峰桃
传媒 2013年8期
关键词:时效性航母辽宁

文/朱传亚 桂峰桃

如果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当前新闻界在时间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可谓是争分夺秒。重大事件新闻报道要增强时效性,就是要“新、快、抢”。去年以来,各大媒体围绕我国第一艘航母入列、歼—15战斗机成功着舰、海军首支航母舰载机部队组建等重大事件,及时展开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参与这几次重大事件报道的记者,笔者通过仔细研究不同媒体的报道,发现时效性在其中均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抢”新闻确保新闻时效性

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应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信息,并不断传递最新消息。同一事件,谁先报道,谁就容易在受众心目中留下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新闻要“新”,这已经成为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普遍要求。对于记者来说,“抢新闻”也已成为媒体从业者的工作常态,“抢”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为在众多媒体中抢得先机,《解放军报》的记者将预审的消息、图片事先传回后方,后方编辑人员将前方发回的新闻初稿编辑妥当,并通知各媒体及时发布信息。25日中午12时,在接到前方可以发布消息的指令后,后方编辑立即点击发布,以最快的速度确保了此次航母入列的消息由《解放军报》主办的中国军网和中国海军网第一时间对外发布。

如果说航母交接入列活动的新闻报道是《解放军报》抢占了先机,那么在对歼—15舰载机着舰起飞报道中,则是新华社赢得了先机。

2012年11月23日和24日,歼—15舰载机顺利完成了在辽宁舰降落和起飞训练。为统一宣传时间,形成媒体宣传强势,相关部门规定了25日为统一发稿时间。25日零时一过,新华社就在2分20秒的时间内,迅速播发了5篇有关舰载飞机在辽宁舰顺利起降的稿件:《我航空母舰顺利进行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LSO着舰指挥官——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灵魂》《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需通过4关考核》《歼—15战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飞行甲板话航母——访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这些事先通过审查并已经备发的稿件,没有走按照媒体上午上班时间发布的老套路,而是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开来,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新华网不仅推出了文字报道,还贴出了15张舰载飞机起降的高清图片,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时效性考验记者专业素养

时效性要求体现在新闻事件变成新闻产品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全流程中,也直接考验着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能力,反映出一支新闻采编队伍的专业素养。尤其是电视新闻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要提高新闻时效性,记者必须是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快枪手”和“多面手”。

受客观条件限制,新闻时效性往往是以消息、简讯为载体,突出“短、新、快、活”的特点;而新闻深度报道主要以通讯、特写、新闻专题、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为载体,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整理,突出“深、广”的特点。从表面上看,新闻要短才会有时效性,似乎时效性与新闻的深度、广度有着天然的矛盾,如何既提高新闻时效性又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不同信息需求,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航母入列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利用与航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航母上介绍了舰载机的起飞方式、航母的大小、舱室的情况,并将报道计划中对舰长、政委和相关舰员的采访糅合到记者“体验航母”这一话题下组成了13分钟的消息,在播出时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拆分,形成了《记者探访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谁是我国首艘航空母舰的指挥官》《辽宁舰:中国航母的起点》等系列报道,在保证时效性的前提下,新闻的深度也得到了增强,实现了记者劳动成果的最大化。

对航母的报道中,记者只能靠现场采访能力、组稿能力、编辑技巧和反应能力等实力取胜。2012年11月24日,歼—15舰载机圆满完成了在辽宁舰的起降训练。记者拿到的通稿只有短短206字,新闻要素不齐,新闻信息量较少,只能作为一条简讯播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于是增加了记者出镜和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以及训练内容,使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新闻更加厚实,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观众看了报道后觉得很受震撼。

立体报道确保新闻时效最大化

讲时效不仅要求快,更要求质量,注重新闻的全面性,把受众关注的新闻做大、做强、做深、做细、做全。对于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观众和读者一般除了想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外,还想知道新闻的背景和有关细节,因此,先以消息、简讯的方式抢发新闻,达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再以通讯、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方式对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变化、影响、意义等作出分析思考,使观众和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详尽的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了解其新闻价值,这种“新闻报道+新闻背景+相关链接+新闻评论”的整合传播,既符合受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又便于后续报道的组织策划;既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又适应受众“先睹为快、深读为乐”的阅读心理。

用新兴媒体平台夺取时效性。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电信业务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3G、4G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成倍增长,中国的新媒体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这些新兴媒体平台通过即时更新,即时跟踪报道,使得新闻已经从“新近发生的事实”发展到“正在发生的事实”。在今年5月10日海军首支航母舰载机部队组建报道中,记者就是运用“微信”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到央视微博,引起众多网民关注。全国多家网站最早转载海军首支航母舰载机部队组建的消息,都是来自央视网或央视的报道。

用字幕传递重要信息。电视是线性播出,在不中断正常播出的情况下,用字幕形式插播一些刚刚收到的消息,可以发挥时效性的优势,同时又保持了节目的完整性,达到抢时效与正常播出两不误。还以海军首支航母舰载机部队组建报道为例,央视在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披露消息的同时,还用“飞字幕”的形式告诉观众,赢得新闻抢先播发的效果,同时又不影响观众收看电视节目。

用电话连线方式弥补动态消息不足。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收视需求。电话连线方式是在不具备现场直播的条件下,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航母报道由于有保密要求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现场直播,用电话连线的方式及时报道辽宁舰的最新消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航母入列报道中,记者大量采用现场电话连线的方式,讲述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报道了辽宁舰入夜后的美景和官兵的心情,介绍了辽宁舰入列后第一天训练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等。这些电话连线集中在记者的见闻上,在不涉及保密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了观众对辽宁舰入列后动态消息的需要,也为观众提供了具有鲜活细节的现场报道。

采取第一时间采访报道、新媒体发布、多平台滚动等方式,紧接着连续推出系列报道、解读式报道,使报道更加立体、更有深度。早在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发布信息“中国正改造废旧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时,中央电视台就进行了及时、多角度的立体报道。《新闻联播》权威阐述了“中国改造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会改变”的立场;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节目分别就国防部发布会推出直播特别节目,邀请专家分析中国航母的发展方向等内容;《东方时空》以组合报道关注“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重点、服役历史等内容,就命名方式、试验试航时间等内容逐一回应外媒猜测;《今日关注》持续解读改建航母的性能,并深度解读中国航母的发展思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运用现场报道、采访专家、动态综述、连线特约报道员、编译相关背景新闻等方式直播了国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为航母的后续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时效性航母辽宁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航母爱出糗
辽宁舰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我爱航母
在航母上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