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3-04-06 09:04李海玉
关键词:和平统一孙中山统一

李海玉

(1.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2.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亚利桑那凤凰城,85282)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他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的伟大先驱,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了,但祖国至今仍未实现完全统一,孙中山先生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于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根源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重要来源

自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肇以“中国”为文明元点的“天下观”开始,至1840年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清朝封闭的大门灌输给近代中国以国际视野的“世界观”,已有近四千年明晰纪年。在这四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代中国虽然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统”观念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西周之时,已经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之说。春秋末,孔子明确提出了“大一统”的概念。《公羊传》载:“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梁惠王》中有一段孟子对统一问题著名的推论:(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曰“四海之内若一家”,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荀子·儒效》)。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盛行。《尚书》的《禹贡》讲大禹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和“五服”(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已经视“国家统一”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大趋势,“大一统”观念成为了人们普遍的政治信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汉书·董仲舒传》),主张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统一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大一统”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用,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到了清代,清王朝又提出“覆涛之下,所有疆土,无内外,弼成大一统之规”[1]。靠这些传统的“大一统”观念的积极维系作用,古代中国在一次次大分裂之后又都重新走向统一,而不是国家的解体。而且,这些“大一统”理念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中国人的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孙中山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文明作为一个国家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许多破坏的力量。”[2]528-529正是受古代中国代代延续下来的、已经深入人心的“大一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孙中山认识到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又一重要来源

儒学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遗产之一。儒家的代表人物针对所处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关于“和”的思想。首先,“和为贵”思想。孔子的学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此处的“和”是和谐、和衷、和合的意思,即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这体现了儒家追求和平、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其次,中和思想。儒家非常注重中庸,主张做事适度,反对走极端。孔子曾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认为只有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才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孔子还要求君子应该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并把舜的统治经验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再次,“和而不同”思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第十三》)其大意是说只有善于协调、统一各种不同分歧意见,才能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而决不是盲从附和,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这种价值理念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精神。根据这些“和”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和平统一中国的主张。他说:“中国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3]246“爱和平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道德,中国人才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3]230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还指出:“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对于这种精神不但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3]247孙中山强调,中国为“地球上最老之文明国”,中华民族为“地球上最和平之民族”[3]304,故“愿尽力于和平统一之事”[4]420。可见,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吸收了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

(三)中国当时四分五裂的状况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现实根源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与宰割。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武力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所言:“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5]19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余孽盗窃权位,‘武人政客群起捣乱’”[5]517,中国军阀割据,战祸频仍,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对此曾描述说:“回忆年来,南北战争,兵灾迭见,市廛骚扰,闾阎为墟,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怵目恫心。”[6]49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莫不盼望安定和统一,“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因而,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7]527“但今国家共望统一,即友邦亦望我统一,盖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2]530。1924年11月在日本神户与记者谈话时,孙中山更是明确地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8]373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维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他的历次谈话、演讲中,体现在他起草的文件、宣言中。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未来中国必将统一

孙中山认为,自秦时开始,历经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家,尽管期间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常态。他指出:“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土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以其幅员之广,人口之多,只闽粤两省言语与中原有别,其余各地虽乡音稍异,大致相若;而文字俗尚则举国同风。往昔无外人交涉之时,则各省人民犹如畛域之见;今则此风渐灭,同情关切之感,国人兄弟之亲,以日加深。是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5]2231924年演讲《民权主义》时,孙中山讲得更加具体,他说:“中国本部形式上向来本分作十八省,另外加入东三省及新疆省,一共是二十二省;此外还有热河、绥远、青海许多特别区域,及蒙古、西藏各属地。这些地方,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之中,都是统属于清朝政府之下。推到明朝的时候,各省也很统一。再推到宋朝的时候,各省原来也很统一;到了南渡以后,南方几省也是统一的。更向上推到唐朝、汉朝,中国的各省没有不是统一的。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3]303-304孙中山正是看到中国的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尽管为统一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困苦、挫折和失败,但始终对国家统一的前途充满信心。他说:“然则失败者,进步之原因也,”[9]434“中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之兴盛之国家,确系将来必然之事实。”[10]487

(二)中国的统一必须是完整的统一

孙中山对中国的统一有着完整的构想,他把国家的统一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民族的统一,领土的统一,以及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民族之统一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领土之统一即为各省“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所谓军政之统一,则为遍布各省之“拥甲带戈之士”“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画一”。在内治方面,孙中山认为:“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民国成立后之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对于国家财政,孙中山指出:“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10]2孙中山认为国家的五大统一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缺一不可。以领土统一来维持主权不受侵犯,以军政统一来保证国内安定,以内治统一来保证国家秩序,以财政统一来保证国家建设和发展。而其中民族统一尤为重要,它是国家统一的首要目标,是救国兴邦之本。这是因为中国从一个“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至近代一落千丈,“一天退步一天”,沦为一个“次殖民地”,“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3]242。所以,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民族一定要团结,只有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他说:只要中华各民族“都结合起来,便可以成一个极大中华民国的民族团体。有了国族团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3]239“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是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3]242

(三)和平统一是主要的统一手段,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和平统一,是孙中山思考最深、强调最多的。孙中山认为,在实现统一的诸多途径中,最重要的是和平统一,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武力手段。他说:“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先例,何必以兵。”[5]570“苟能以和平的方法改正坏法卖国之事,自不必再事杀人而流血。”[7]2931918年,他指出:护法各省为 “求根本之统一与和平”,“战祸之不可再延,和平之急待恢复,各方具有同情”,我们要“以求和平之根本解决为救国之唯一方针。”[11]2351922年初,他强调“解决中国问题,余之政策在于以各种和平方法统一国家”[12]。1923年1月,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中说:“文窃以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获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文今为救国危亡计,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文当誓竭绵薄,尽其力所能及,必使和平统一期于实现。”[6]49他“迭次宣言,标明主旨凡是赞助和平统一者,皆吾友;反对和平统一者,皆吾仇”[6]430。“对于国事,主张使护法问题完全解决,以和平方法促成统一”,并表示“当竭尽心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并务以求达护法事业之圆满结束”[6]49。由此可见,孙中山一直将和平统一视为国家统一的主要方式。

尽管孙中山力主和平统一中国,但并不完全反对使用武力手段,而是强调必要时决不放弃武力,“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武力时即以强力临之”[5]252。他指出:统一手段主要有两种,“非特人心,则特武力”[9]1376。当看到封建军阀拥兵自重,和平统一手段无法有效实施时,孙中山深感武力统一之必要。他说:“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7]598并指出:“欲统一中国之现状,势不能不藉武力,武力统一乃我辈所热心者也。藉言论或妥协统一,恰如沙上楼阁,行即崩溃,复陷于四分五裂之状也。”[3]533“非以武力声罪致讨,歼灭群逆,不足以清乱源,定大局。”[13]1021921—1922年间,他又指出: “北伐之举,吾等不得不行”[9]1093,并强调:“舍此实无良策”,“打破武人专制……就不能不出兵北伐”,“武力统一是自己的真意”[4]259-279。1923—1924 年间,他再明确表示:吾辈“最终的高于一切的目的,是举行北伐,统一全中国”[14]。由上可知,在必要时,依靠革命武力举行北伐,以扫除军阀,完成统一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军阀及其背后的靠山——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统一,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和在背后扶持他们的帝国主义。他说:“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各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11]303帝国主义“利用中国一般官僚武人,来做他的傀儡,对付革命党。”“军阀便是帝国主义的傀儡,帝国主义是军阀的牵线。十三年来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先后傀儡登场。一个傀儡扑了下去,又一个傀儡矗了起来。傀儡所以层出不穷,是有人在后台拉线的缘故。”[11]533“军阀所挟持之武力,得帝国主义之援助而增其数量,此自袁世凯以来已然。”[15]881-882“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列强在中国利益相冲突,乃假手于军阀,杀吾民以求逞。”[15]521由是,孙中山总结道:“由来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就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8]360“十三年来之战祸,直接受自帝国主义,明明白白,无可疑者。”[8]76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5]891“北伐之目的,不仅在于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后继之人。换言之,北伐之目的,不仅在于推到军阀,尤在推到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8]294-295由上可知,中国要实现统一,非打倒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这两大敌人不可。

(五)以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的交通来促进国家统一

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近代以来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而且一直维持统一的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完善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遍布全国的发达的交通体系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曾经游历西方各国的孙中山对此早有认识,因此他极力主张构建全国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积极筹划铁路交通建设。针对当时国内贸易因封建关卡林立而不能畅通的现实,他痛加斥责:“过省有关,越境有卡,海口完纳,又有补抽,处处敛征,节节阻滞,是奚异遍地风波,满天荆棘。商贾为之裹足,负贩从而怨嗟。如此而欲百货畅流也,岂不难乎!”[16]96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货能畅其流”?孙中山提出:“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16]95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即着手打破封建壁垒,裁撤关卡,豁免恶税,取消常坐税、百货统捐等,以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保证货物畅通。1912年辞去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致力于铁路建设,提出修建纵横中国东西南北的20万公里铁路的宏大计划,力图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络促进全国商品的流通和国家的统一。他说:铁路建设更可以“促进商业之繁盛,增加国富,市场因改良而扩大,生产籍奖励而激增。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10]490-491他认为,依靠铁路线的纽带作用,可以增进各省人民的交往,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国家统一。“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邻,沈阳与广州语言相同,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盖省区之异见既除,各省间不复时常发生隔阂与冲突,则国人之交际日增密切”[10]490-491。孙中山对于修建铁路还有防止民族分裂的长远考虑。1913年1月,孙中山致电北京中央政府,希望赶快修筑蒙藏铁路,由蒙古直达西藏拉萨,再由拉萨至四川成都,以便于国家统一。这一主张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三、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孙中山先生虽然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但是,他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张和深刻见解,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政治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第一,海峡两岸人民都应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自觉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努力。孙中山先生很早就深刻指出,统一是历史之必然,是人心之所向,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并呼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而奋斗。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1997、1999年,我们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又成功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这些使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统一所带来的好处。国家统一是福,国家分裂是祸,已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识。国家必须统一已深入到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今天,在中国统一的道路上,只剩下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但这种分裂的状况不可能永远下去,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了,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所抛弃。同为“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去深深体会孙中山先生“统一为安,分裂为危”的遗训,深深体会“维护或恢复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一直被视为民族大义的最高表现”[17]118的教导,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着想,自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行动起来,为推动国家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未竟遗愿。

第二,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途径上,我们要以和平方式为主,但决不可放弃武力手段。国家统一的途径,无非是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两种。武力统一,毕竟要流血 (流的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血),要付出“庐舍为墟,生灵涂炭”之代价,故此乃下策。孙中山看到这一点,所以,力主和平统一。今天,两岸统一同样也面临着两种方式的选择。到底作何取舍?对此,我们要借鉴孙中山先生的光辉思想,把和平统一作为国家统一的主要方式,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和平统一。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耐心去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对维护台湾和平有利的事情、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应以百倍的努力做好。和平统一可谓是国家统一最佳的方式,但是,当和平的善意得不到善意的回应,和平方式受到分裂势力“以武拒统”挑战的时候,那我们也只好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不能不藉武力”。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局面令人欣慰,但是,也应该看到“台独”分子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分裂祖国的图谋一直没有放弃;台军也一直在寻求先进武器装备,以求“保卫台湾”,并频频举行以大陆解放军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外国势力明里暗里支持“台独”分子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在力求和平统一的同时,就不能不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一旦情况有变,立即采取断然措施,以武力制止“台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神圣领土不被分裂出去,才能有效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第三,完成国家完全统一必须排除“台独”势力和国外干涉势力两大障碍性因素。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明确指出,国家统一最大的障碍是军阀分裂势力和背后支持的帝国主义国家。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今天,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分裂势力和为其撑腰打气的国外干涉势力,因此,要实现国家统一,必须排除这两大障碍性因素。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深刻揭露“台独”分子的险恶用心,最大限度地孤立“台独”分子,削弱“台独”势力的影响。要坚决反对国外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要向国外势力明确表明我们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讲明利害关系,敦促国外势力不要向“台独”分子发出错误信号,不要做任何有害中国统一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让国外势力感受到我们武力制止“台湾独立”和阻止外部势力干涉的强大实力,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三通”,以形成大陆为主体的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和统一的交通体系。国家统一不单单是政治统一和领土统一,还应包括经济的统一,而且经济的统一更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国家统一天生的促进派”[18]28。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地区壁垒,要求建立统一的市场。当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市场经济阶段后,这种诉求会更为强烈,而且各个地区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经济联系会更为紧密,地区与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经济命运共同体,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国家分裂的经济根源。所以,孙中山以经济统一推动国家统一的思想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今天,这一思想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在目前两岸政治争议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可暂把政治议题搁置一边,先从经济入手,大力推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建立两岸统一的市场,使两岸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同盟,以实现两岸经济的统一,进而推动政治统一。同时,我们还应大力发展两岸“三通”,构建两岸统一、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方面促进经济交流,另一方面扩大两岸人民的互动往来,加深互相了解,增强民族意识,从而为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未能完成的遗愿。今天,我们在回顾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统一所提出来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同时,应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进步的精神,高举团结的旗帜,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与一切关心国家统一、发展的爱国人士一道,为实现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而努力奋斗!

[1]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M].北京:全国图书出版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

[2]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 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 美记者莅粤考察政治 [N].民国日报,1922-02-15(18).

[13]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四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 孙中山.孙中山致越飞的两封信 [J].夏道南,译.党的文献,1991(1):15-16.

[15]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 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 封祖盛,林英勇.开放与封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8] 徐军,胡继堂.从孙中山经济思想看实现中国完全统一中经济因素的地位和作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1):26-29.

猜你喜欢
和平统一孙中山统一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