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梅山傩戏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

2013-04-07 01:21禹建湘龙典典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傩戏梅山文化

禹建湘,龙典典

(中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它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 年前。傩戏是民间祭祀仪式与民间戏曲相融合的产物,它源于早期人类对于天地鬼神的信仰和原始图腾的崇拜,是远古先民借助魔力表达愿望的一种戏曲。傩戏从湘西沅水出发经长江向全国各地发展,最后广泛流行于川、贵、湘、鄂、赣、徽、陕等省,并衍生出多种流派,还传播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其中,湖南梅山傩戏是众多傩戏品类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原始瑰丽的一种。

一 梅山傩戏的流变及其特点

(一)梅山傩戏及其演变

梅山傩戏,顾名思义是在梅山地区中广为流传的的地方戏。何谓梅山,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 万平方公里。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梅山傩戏流传下来,每当祭拜宗亲或驱邪祈福,要举行大型傩事时,本土土著巫傩师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化身成为他们自己的祖宗,在傩坛神案背景面前载歌载舞,结合巫教祭祀和戏剧表演的形式来祭拜他们的祖先。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遗存,梅山傩戏经历了漫长的衍生演变阶段,在这期间,随着人们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傩戏自身的发展,它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这样的过渡期,并融合了多个地域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成为多元文化综合体。

(二)梅山傩戏的独有魅力

正因为不断演变、发展和完善,梅山傩戏拥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从而成就了别具一格、历久弥香的艺术魅力。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传统、独特的傩面具

在各式各样的傩戏类型里面,图腾膜拜和原始宗教的产物非傩面具莫属,它被视为神明的象征与载体。不管是祭坛祭祀还是傩戏表演,最引人注目的都是梅山傩面具,它也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内涵。在如何对待面具方面,梅山傩戏的巫师往往要遵守一些规矩。“开光”是在制造傩面具前必须进行的仪式,准备使用面具时“开箱”的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存放傩面具时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与尊敬要举行“封箱”仪式。还有一点格外特别,女人不能接触和使用面具,所有面具的制作、取用、存放等工作都是男人的职责。

2.别具一格的傩舞

傩舞是傩戏中一种重要的元素,也是梅山傩仪最核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美学的角度看,傩舞的动作形式单一,道具比较生活化。其实这傩舞的动作全是源于劳动人民平时的耕织劳作,没有强健的体能和深厚舞蹈功底是无法将其中的神韵演绎出来的,普通人依葫芦画瓢几下都会大汗淋漓。傩舞与现代舞蹈相比,虽缺少华丽花哨的流行元素,不过梅山傩戏中的傩舞却是由艺人扮演的“神”来表演。既要保留“神”的一面,同时“形”也要有吸引力,因此颇为原生态的傩舞有其独有的特色,它既能顺应剧场规律,也传达出鲜明的民俗和多元宗教色彩。

3.颇具神秘色彩的表演方式

在梅山傩戏中,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本身已进入神性的空间,神灵已经附体,他本人就能代表一个傩神,也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所以在扮演傩戏时,他能够跟祖先交流,其所演绎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傩神和祖先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再现。由于梅山傩戏对巫师的要求极高,女性难以通过种种严格的考验,所以在梅山傩戏中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类似于京剧中的反串,因为表演者必须是男性,即师公。

4.遗传了梅山文化独有基因的文化内涵

梅山傩戏中人们表达了对天、对地、对太阳的膜拜,再到对神明、对祖先的膜拜,包含着一些隐秘信息。几百年来,梅山傩戏、傩面并不像其他地区的傩戏那样演变得种类繁多,梅山傩戏中常见的有土地公、土地婆、笑和尚、开山等,傩神头像有傩公、傩母等。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傩坛上祭拜的不是虚化的神仙,而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傩坛上最常见的傩神像便是掌坛师的父亲、祖父,下坛祭拜的是张五郎,也就是梅山人公认的梅山山神。这些祭拜对象的变化,正是梅山人信仰和思想变化的表征。而巫师们表演出的祖先或者是神仙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恰恰是破解古老梅山文化内涵的DNA 样品。

二 梅山傩戏的文化传承

(一)古老的梅山傩戏长期被学者忽略

1980 年代,梅山傩戏还并未被外人所知晓。追其根源是在1980 年代中期在进行的我国民间文化普查中,由于当时湖南的娄底和邵阳正好划分为2 个地区,大家忙于分家,忙于安置,没有花心思认真贯彻实施这项调查造成的失误。在当时的环境下,梅山傩戏并没有被完整的调查记录下来,这也使得国内学者得出了“湘中无傩戏”的结论,古老的梅山傩戏也就被学者所忽略了。

另外,因为梅山傩戏是由本土土著巫傩师以家传和师传两系传承至今。在以前,因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使其在传承人选方面受限。何况在1950—60 年代和文革期间,傩戏被批为封建迷信一类,其几近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对梅山傩戏开展真正的调查是在20 世纪末才得以实现。

从2005 年开始,冷水江等市县的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开展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中国傩戏研究“傩文化研究基地”等先后成立。2008年,梅山傩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才让梅山文化中的这块活化石再次被公众密切关注。

(二)梅山傩戏传承堪忧

不仅长期被学者忽略,梅山傩戏自身的传承如今也存在诸多困境,这主要是由于梅山傩戏本身的特殊性及一些现实因素影响:

一是梅山傩戏自身传承方式导致如此。学习梅山傩戏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并无科仪本经,所有口诀要领都是掌坛师用脑子记下来。有句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掌坛人的真传是在心里的,等到师父临终时,才将真传口授给信得过的弟子,一般人是不会传的。这种传授方式,使得梅山傩戏现有的十余个传统保留剧目在各个傩坛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二是传承人逐渐减少增加传承难度。由于大批梅山傩戏表演人员或者放弃这门技艺,或者去世了,如今掌握梅山傩戏的老一辈传承人较少,使傩戏传承更为艰难。例如,冷水江市古稀老人苏利文被命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的传承人,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专事傩戏的代表之一。但遗憾的是,像苏利文这样的老一辈专事梅山傩戏的掌坛师已经为数不多了。

三是梅山傩戏考核方式严苛造成传承不易。根据惯例,每一个巫师在“出道”前要经过一个严格的“仪式”——“过坛”,要在成百成千的乡民面前表演上刀山、下火海。所用的刀子全是货真价实的杀猪刀,柄柄锋利;穿过的火堆,也一定是熊熊炼火,巫师只有在大家面前上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才能赢得乡民的信服,以后才能去做法。即使到现在,每一个巫师,都必须过这一关。

四是如今青年一辈无意传承傩戏。现在当地专事傩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例如苏氏傩坛第21代掌门人苏业照,其子女认为专事傩戏并不能发财致富,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没有选择专事傩戏,所以他的子女就没有学习傩戏,这也意味着已经传了11 代的傩艺世家,谱系传承可能就此终止。

(三)梅山傩戏尚有传承基础

虽然梅山傩戏不再像以前一样兴盛,不过好在部分地区梅山傩戏的一些内容还是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为梅山傩戏新时期的保护和开发打下了基础。如今,这项工作到了最为迫切的时候。

梅山傩戏目前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物态资源和智态资源两方面。一方面,梅山傩戏是当地生活方式、生产文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巫祝传统及节日庆典的一种反映,包含有丰富的智态资源;另一方面,梅山傩戏中使用的服装、道具,傩戏表演现场必不可少的神台、神像等等也是梅山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属于物态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一般更多的保存于具体的剧目之中,某些传承人身上或者年长者的记忆里,同时地方文献记载也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三 梅山傩戏的产业化开发

(一)梅山傩戏产业化开发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所谓产业化开发,是指将文化产品的制造、开发及服务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达到文化资源共享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民俗民间技艺好像与之格格不入,比较容易淹没在时代的大潮中,其实恰恰相反。

一方面,在梅山傩戏文化传承现状堪忧的背景下,通过对梅山傩戏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开发,能够借助商业化的手段,鼓励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梅山傩戏,能够刺激更多的资本、资源和人员,加入弘扬梅山傩戏文化的行列,更能用现代化的方式催生更具有时代精神的梅山傩戏的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这种历史文化现象的遗存是弥足珍贵的,恰好能在大众文化中脱颖而出。正如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写道:“它(大众文化)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梅山文化中的梅山傩戏正符合这一种性质,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它值得传承、保护和开发。梅山傩戏要传承、发展,需要借助产业化开发的力量,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开发。

(二)打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实现梅山傩戏有效产业化开发

1.树立精品意识,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

一是要加强以地理标志为基础的名优特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梅山傩戏的傩面具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具备特有的神秘性和灵性,十分引人入胜,要实现梅山傩戏特色与地理标志的双重对接,可以申请产权保护,然后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将其转化为商品进行高规格的发售。傩戏中的傩舞,其动作独具特色,一举手一投足全是来自祖先平日里劳作生活的动作,兼具了祭拜祖先和传承先辈的涵义,同样可以通过对演绎套路、经典剧目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开发。二是要严格选择商业化开发的对象。要加强调查、走访,综合考虑文化价值、资源现状、市场前景及开发难易程度,选取那些艺术价值、欣赏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对象,例如傩技绝活是极具观赏价值的一类表演,其中“上刀梯”、“下火海”、“口含红铁”等杂技绝活,是塑造梅山傩戏品牌的重要卖点,可以深度开发,要防止粗制滥造和破坏性开发,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文化资源。三是要加强梅山傩戏品牌的经营与推介。提升梅山傩戏丰富的文化内涵,找到合适的品牌定位,要把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演艺元素相结合,将梅山傩戏艺术品牌经营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梅山后裔的寻根心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巩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

2.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推出体验式开发项目

一方面,政府要有宏观规划部署,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政府政策调控和当地村民共同努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开展严格的实地考察及学术论证,策划周详计划,有利运用高效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把著名的傩戏剧目打造成高端的旅游表演保留节目,使其成为梅山文化旅游中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如今现代旅游已走入体验旅游时代,要注意游客的体验性消费倾向,加大对游客参与性项目的开发。面向大众,从小处着眼,从实际出发,由小做大,逐步发展。此外,要加强旅游区之间的区际联系。梅山文化地区北抵张家界、桃花源,南接衡岳,东临长岳,西靠桂龙,应加强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特别是搞好旅游线路规划,开辟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专线,注意将“热线”和“冷线”结合起来,将梅山民俗文化旅游与张家界、南岳、岳阳楼、桃花源、桂林、龙胜等旅游线路结合起来,促进全省旅游发展。

3.开发特色工艺产品,形成梅山傩戏工艺品产业链

在做大旅游产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延伸相关产业链,开发一系列工艺产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对于特色工艺产品的开发,要特别注重“适销对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精品为追求,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工艺产品设计大赛、征集大赛,集合民间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智慧,结合时尚潮流元素,争取最优的效果。在工艺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上,要认真分析顾客的购物心理,科学设置和布点。在建设梅山傩戏工艺品购物中心的基础上,合理推出一些连锁店,同时还可以集中开设网上品牌专卖店,将工艺品推向全球。

4.建设国家级梅山傩戏生态保护园及梅山傩戏博物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划定梅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梅山傩戏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建设梅山傩戏博物馆是集保护、保存、宣传梅山傩戏于一体的做法,梅山傩戏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傩仪、傩坛、傩术、傩器、傩乐、傩技、傩戈、傩舞、傩面、傩医、傩案、傩对联、傩文献等都可以通过实物、图、文、书、影像、多媒体、现场表演等展示出来,这对于推动梅山傩戏开发与保护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M]//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1.

猜你喜欢
傩戏梅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梅山
谁远谁近?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