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2013-04-10 07:29
社会治理理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救助

学界动态

●媒介狂欢与理论沉潜——2012年度的文学理论热点

上海大学文学院葛红兵、许昌学院文学院赵牧,在2013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发表题为《媒介狂欢与理论沉潜——2012年度的文学理论热点》中谈到,2012年度的文坛并不缺少热点,但相比媒介的话题狂欢,学术性的讨论却鲜有争锋。这或者标志了一种理论的沉潜姿态,但也或者是遭遇了理论发展的瓶颈,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韩寒的“代笔”风波,以及与此相关的电子媒介主导下的文学消费市场的变化,这三个观察点,可谓典型地表征了这一尴尬情势:诺奖颁给莫言而引发的讨论,不仅涉及文学的写作立场和承认机制,而且将一个如何面对莫言文学本体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韩寒的“代笔”风波,无论被证实或证伪,都不仅折射出文坛的看客心态及其中的政治纠葛,而且提示了一个在消费时代思考文学写作伦理的新维度;莫言获得诺奖引发的热议,韩寒“代笔”引发的围观,都会成为过眼的烟云,而跟它们密切相关的新媒介时代文学消费环境的变化,却也倒逼那些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形塑自我的文论话语做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王英伟、陈凡在2013年第3期《东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社会管理与中国现代性的个体主体生成》一文,文中指出个体主体生成是一个直接关乎中国现代性建构成败的关键问题。以人类社会系统作为管理对象的社会管理对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生成中面临的“缺乏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自由和权利实现程度不够”、“个人主义倾向凸显”三个基本问题,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手段培养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通过法律制约的管理手段培育法权主体,通过行政控制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个体成长社会环境的协调,以此来促进中国现代性个体主体的生成。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马静,在2013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发表题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文。作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救助差异显著,农村救助项目实施落后、救助标准较低,救助目标定位不准确、项目间缺乏有效衔接,农村社会救助多头管理、管理方式不科学,救助立法滞后、立法层次参差不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分割,政府救助理念落后、救助责任不到位,政府间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救助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公共决策机制不完善等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桎梏。这就需要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适时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和水平,建立农村多元化社会救助方式,规范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救助需求表达及决策机制,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律体系。

●学术期刊:西方的困境与中国的机遇

2013年第2期《文史哲》刊登了来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祖杰的题为《学术期刊:西方的困境与中国的机遇》一文。文中讲到,学术期刊自17世纪诞生以来一直是一种依附于学术群体并为学术服务的小众化传播媒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商业因素开始渗透到西方学术出版领域。这种改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出版在技术上的进步,却因出版商不断提高学术产品价格而将学术出版引入当前的危机。相比之下,根植于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受市场化影响较小的中国学术期刊却占据了公共资源上的优势。西方学术期刊的困境警示中国的学术期刊改革要扬长避短,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改善学术环境,完善办刊机制,利用网络化、数据化平台推动以学报为主的综合刊向专业刊方向发展。

●雾霾天气引反思,看国外如何治理

辽宁社会科学院王新、何茜在2013年第4期《生态经济》上发表题为《雾霾天气引反思,看国外如何治理》一文,提出:雾霾是有雾天和污染天相叠加的重污染天气。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陷入十面“霾”伏,大气污染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为近年来所罕见。持续的雾霾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无声抗议,再次敲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警钟。遭遇雾霾天气既有气象方面原因,大雾天气使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也有污染物排放的原因。其中雾是自然,霾是人为。这一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时期也曾频繁出现过。此后,各国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治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雾霾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何自觉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公共责任。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纪玉山、滕菲,在2013年第1期《社会学辑刊》中发表题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明显的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前到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冲击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变在社会抚养比和人口红利两个方面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变造成了整个国家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状况下,给经济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此外,在消费结构上,人口结构的转变主要通过“储蓄率”这一中间变量对消费产生影响,并对老龄人口将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相关产业的出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产业结构不仅要在三次产业间实现升级,还要通过技术研究、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实现各产业内部的优化。

●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李鹏飞在2013年第3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上刊登《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他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城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问题,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使高等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

2013年第3期《学术交流》刊登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饶冠俊《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一文。作者在文中指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又称为民事公诉,在很多国家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验证,但我国立法一直予以回避。2012年,《民事诉讼法》又作修改,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原则性条款,可惜缺乏可操作性,且未明确检察机关的地位。学界和实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民事公诉制度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仍存在较大分歧。要突破现有法律框架,设计与完善民事公诉制度,必须首先对相关理论分歧进行回应和破解,其次解决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问题,最后从基本原则、受案范围、检察管辖、诉讼权利、审判程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立法构想。

●环境权私权化理论的检讨与启示

西南大学法学院李旭东在2013年第2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环境权私权化理论的检讨与启示》一文。文中指出,目前,环境权私权化理论已成为环境法学界的一个流行的研究范式,但无论在其内涵界定、前提命题论证、实现路径,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我国环境权研究应转换研究范式,走“国家环保义务具体化+环保公众参与”的公法化理论进路,实现环境权研究范式向传统法学的理性回归,以构建科学的环境权理论,促进环境法理论和制度的科学化。

●理性社会建构的受众伦理视角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在2012年第6期《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理性社会建构的受众伦理视角》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性,一个大国的成长和成熟也是如此。大国国民,不仅意味着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享有足够的精神财富:敬畏知识、珍视生命、崇尚理性、捍卫文明,远离狂躁、暴戾和野蛮。体现在传播领域,就是建构尊重生命、维护尊严、消弭仇恨的受众伦理秩序;在动机决定、信息选择、信息解析、信息评价、信息使用等各个环节上诠释诚信、客观、礼仪、仁爱,建构和推行普遍的人性价值。受众伦理规范的建构,不仅延展一个学术命题的张力,同时也为国家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大国国民的成熟、理性社会的培育拓展一种思想的视阈和空间。

●搭建交流平台 创设研究载体推进社会建设

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建设论坛于4月13日在京举行。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代表就当地社会建设经验做了重点发言。北京以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治理结构为导向,探索形成了社区“三位一体”,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以及党建“3+1”和购买服务机制,商务楼宇“五站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上海以培育社会组织为重点,先后出台了扶持社会组织的相关发展政策,使得社会组织介入到城市建设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成效;广东建立了跨部门的社会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地打破了既得利益格局,从而推进改革的深入进行。

猜你喜欢
救助
司法救助暖民心 巩固脱贫促振兴——赞皇县人民检察院推进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申请救助法律有要求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野生动物救助 我们在行动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救助小猫
水下救助抢险
下一步方向:探索“精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