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文献辽东描写的研究现状述评

2013-04-11 05:15李国云
关键词:辽东东北学报

李国云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有明一代,诗赞云“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足见辽东雄奇壮丽的天险边关于明之重要战略意义,又加之其独具典型与特色群峦环抱、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意蕴深远“千载风云想旧踪”的名胜古迹,内涵深厚的人文情怀,目前国内外有关其留存资料的丰富等,都有待学人用更丰富的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独辟幽径又不乏睿智地去进一步挖掘、解读与开拓。

一、辽东在明代的重要性及其被文献关注

传播学作为一门传入我国时间并不长的学科,其本身还有很多学术生长点,而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更是在世纪之交才兴起,目前的研究还很欠缺。在古代文学传播研究领域当中,注重挖掘我国古代关外地区文学传播思想和传播论述的研究尤不甚多。具体到明代对居关外之首“星分棋布,塞冲据险,且守且耕,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关)而拱京畿;南跨溟渤(海)而连青、冀(山东);北越辽河而亘沙漠”的辽东地区描写的文学传播研究目前还甚少,在几千年的中国与朝鲜半岛相互传播碰撞的交流中,辽东被多样化、多层次文化交流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实则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来系统观照明代文学文献辽东描写的文学,可能会发现丰富的传播思想、传播价值,尤其是文学传播思想、价值。

明代,随着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朝鲜使臣的使行路线也随之与杏花烟雨、婉转低吟的江南无缘,而将观察目光更多地放在辽东一带,朱元璋评其“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集中反映出辽东在有明一代的意义和地位,因国家的高度倾注及重要的地理位置,辽河流域及辽东地区的文学也得以很好的发展与沉淀。辽东在文学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关注或重视。

辽东具有沃野之饶,山川之利,江海之便,经历代王朝不断开发,又加之中国与朝鲜半岛几千年的多样化交流与碰撞,辽东被赋予了更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有关辽东地区的描写不乏诗文,此外,在一些地方志、史书、政书、地理等非文学的文献资料里也不乏对辽东的文学性较强的记载描述,古代辽东文学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人亦不乏对其研究,虽如此,然这些研究多是从历史、民族、政治以及民族语言学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对古代辽东描写的文学研究还是比较薄弱;而在有关辽东描写方面的研究,对明代文学文献中的辽东描写又为薄弱,用传播学的研究视野来阐释又尤为薄弱,甚至可以说目前还付之阙如。

有关明代文学文献的界定,因明代的辽东地区是国家重要战略之地,政治色彩浓厚,故而在有关历史、政治、外交等社会领域的记载中都会涉略。故笔者将有关明代辽东描写的文学文献界定为:文学资料及史书、政书、地方志、外交文书等资料中具有较强文学性的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的考察研究对象,对辽东地区文献资料整合及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二、辽东的文献分布与体系

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有关辽东的描写不乏诗文,早在《逸周书》《周礼》《尔雅》《乐府雅词》《宋诗纪事》《后山诗话》等文献中均有提及,具体到明代,亦不乏辽东籍作家、在辽东为官者抑或经由辽东的明代文士之诗文,诸如冯惟健、朱国梓、韩承训、贺钦等均有描写辽东的诗作,除诗作外,《辽海丹忠录》《三国演义》《辽阳海神传》《樵史演义》等也多有对辽东的描写。

有关辽东的描写,除去文学创作外,史书中也不乏文学性的描写,从《史记》《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到《前汉书》《后汉书》;从《三国志·魏志》(卷30)到《三国志·蜀志》(卷 14);从《新唐书》(卷 220)到《辽史拾遗》(卷 13)《金史》(卷49),均有涉略到辽东的文学性描述。时至明代,《明史》(卷 22、30、155、238、239、259、320)《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更是不乏对辽东的文学性描述记载。此外,在一些政书、地理等非文学性的书籍文献中也有对辽东的文学性描述记载,诸如:《古今律例考·卷二十一》《皇极经世考·卷六上》《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下》《册府元龟》《珊瑚木难》《寓意编》《书史会要》《遁甲演义》《无梦园集》等。

涉及到近代对辽东地区的文献资料整合,在东北师大古籍所傅朗云先生《东北古文献整理研究四十年》一文中详切回顾了自1949年建国初至1989年的东北古文献整理情况及1961年东北地区出现一股研究古文献的热潮,从沈阳故宫文物资料中整理挑选出较有价值而且比较完整的明档于1980年编辑成的《明代辽东档案汇编》,1983年成立的专门以整理出版东北地方古文献资料为主的专业出版社辽沈书社重印《辽海丛书》等,此不赘述。以上虽多是对辽东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资料辑录、整合、校勘、考据与文献考证工作,但也为查阅研究明代文学文献中的辽东描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帮助。此外,在《中国文化通志·地域文化·燕赵文化志》一书中也提供了有关辽东的一些文献资料。

相较于国内,从20世纪60年代,韩国也已开始了整理集辑《燕行录》的工作,之所以提及《燕行录》辑佚情况,是鉴于有明一代、甚至清朝辽东在中朝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故而朝鲜使臣也透过他们的视角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有关途径辽东地区的见闻感受,因而对于《燕行录》的整理对我们进行辽东地区的研究意义重大。在韩辑录的众多版本中,最为详切、独领风骚的堪为2001年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的巨帙一百册,让人叹为观止《燕行录全集》(林基中编),为研究明代辽东描写提供了独特、客观、重要的文学文献。

三、文学文献辽东描写的研究现状述评

自建国初至今,有关辽东地区文献的研究代不乏人,然具体到明代的辽东地区研究,则多是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地域学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关明代文学文献中的辽东描写及其传播价值研究可以说目前还付之阙如。

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首先,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有关辽东机构设置、政治状况、民族政策或明代历史、政治等文献,在文中间接稍有涉略到辽东描写的研究,但多是为服务于历史或政治研究论证,简单地用以举证或概述。此类文献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整合:

第一,以国外留存资料来解读研究的。如:张晓明在《明代鞍山驿路—以<朝天录>中的记载为中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一文中,从中朝外交活动中留下的珍贵资料《朝天录》中来写,涉略到了辽东鞍山的城池与山川风貌及途径辽东的感慨与思绪;此外还在其《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一文中提到有明一代,通过考察频繁往返辽东驿路上的朝鲜使臣留下的有关辽东民俗的记载颇为详细的许多珍贵史料记录,涉略到了有关描写辽东民俗的一些诗词;刘春丽《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涉略到描写辽东百姓的诗文记载;左江在《值得关注的燕行录文献》(《域外汉籍与汉学》,2010.01)一文中将明清时期朝鲜人的燕行记录整理、辑录、考订、出版等情况进行了归纳与评点;裴英姬在《<燕行录>的研究历史回顾(1933—2008)》(《台大历史学报》,2009.6) 一文中详切梳理了自1990文学界关注《燕行录》以来,学人在学术课题研究上所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在其第五部分文化交流史脉络下人物交流及文化传播的相关讨论,虽未涉及明代辽东,却阐述了透过《燕行录》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之益。此类情况还有王广义、许娜《朝鲜“燕行录”文献与中国东北史研究》(《学术交流》,2011.5);刁书仁、李伟《朝鲜使臣所见的明天启社会—以洪翼汉<华浦先生朝天航海录>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孙卫国《<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01);陈尚胜《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兼论<朝天录 >和 <燕行录 >的资料价值》(《海交史研究》,2001.2);李婷《明前期朝鲜族移居辽东的原因、途径及开发贡献》(《鄂州大学学报》,2002.3),以上虽有涉略到明代的辽东描写的文学文献或为查找有关明代辽东文学文献有借鉴意义,但因其依附于非文学视角其它领域的研究,故辽东描写所占比重甚微。

第二,以国内留存资料来解读的。林世慧在其《略论明代辽东城镇的兴衰》(《社会科学战线》,1990.4)中论证了辽东于明代江山兴衰的重要性,详切地描述与分析了明代辽东城镇的兴衰与利害的同时,从地理及行政单位上界定了明代的辽东地区;张士尊《也论“辽土”与“辽人”—明代辽东边疆文化结构的多元倾向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1.6)分析了明代辽东因其独特而又不乏典型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及其当时的典型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群体“辽人”,并对其多元化的文化结构进行了研究;刘琳琳在《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述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第三部分论证《辽东志》与《全辽志》的史料价值时,评点了二志中部分描写辽东自然风貌、教育、文化等的文学文献,为进一步查找明代文学文献中的辽东描写提供了线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研究论文,2011年5月)在其写及中朝使臣文化交流时,提及了朝鲜派人赴辽东学习汉语的情况;黄松筠《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5.6)论述了东北独具特色和典型的地域文化及多民族文化的不平衡性和文化交融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对分析辽东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诸如此类非古代文学及其传播学视野来考察明代辽东的还有:胡莲玉《<辽海丹忠录>试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傅朗云 《东北夷初探》(《蒲峪学刊》,1995.1);王禹浪,程功《东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城—辽阳城》(《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6);傅惟光《关东文化和北方民族》(《理论观察》,2009.4);李治亭《关于关东文化的几个问题》(《东北史地》,2011.1);李德山《简论建国以来东北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东北史地》,2004.3);智喜君《辽东史志文献初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3);郭培贵,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文化学刊》,2009.5);孙秀棣《明代东北书院考略》(《教育科学》,1996.3);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张士尊《辽东书院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李路华《明代辽阳碑志略探》(《东北史地》,2010.4);王凯旋《明代辽宁历史文化特点述论》(《文化学刊》,2008.6);张士尊《明代辽东牌坊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等,以上文献均只是对查找辽东描写的明代文学文献提供了些许借鉴或启发,不赘。

其次,需要从国内留存资料中着重拿出来作特别说明的是明代辽东流人文化。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流人创作对促进文化传播交流、文化增值乃至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等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与价值,从民族学、社会学等非文学视角来研究明代流人在东北的意义与作用研究的论文中,也甚少地涉略了辽东描写,如:黄松筠《论明代辽东流人文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中涉略到流人的诗歌创作;李宗盛的《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学术交流》,1992·3)阐述了流人在东北文化各个方面上的贡献;杨《明代安徽籍流人戍将刘清在东北》(《安徽师大学报》,1987);杨,刘中平《一则珍贵的档案材料一明代档案记载广东潮州籍人在东北》(《韩山师专学报》,1994.3);杨、孙与常、张克《明代流人在东北》(《历史研究》);杨《明代南方少数民族谪寓辽东情况》(《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杨、赵建恒《明代陕西籍流人在辽东》(《西北大学学报》,1990);杨、赵建恒《明代谪寓辽东的山西籍流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张士尊《明代辽东牌坊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孙与常《明代铁岭卫的流人》(《社会科学战线》,1986.1)。以上研究论文虽甚少或未涉略到辽东地区的描写,但其为研究明代流人于辽东的辽东描写提供了可参考、查找的文献资料。

再次,有关辽东文献某个方面的文学研究中有涉略到明代辽东描写的研究期刊及论文。涉略到辽东小说或部分有关辽东职务的研究已有一些学术论文,如:沈阳师范大学段微微写的《明代辽东小说的史实性研究》硕士研究论文,但因其着重于辽东小说中的事件史实性研究,所以并未在辽东描写方面着笔太多;于芳的《明末辽东经略文献资料的文学特征研究》多将有关辽东经略在内的故事加以研究,多从人物、故事情节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胡莲玉《<辽海丹忠录>试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等,以上均是就有关辽东的史实事件的某一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未涵盖整个辽东描写。此不赘述。博士论文有中央民族大学杨昕的《“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在其第二章《朝天录》中的中华形胜中举例方面较多的提及到了《朝天录》中有关辽东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的描写。此外,从文学角度过多涉略辽东描写的论文有:李兴盛《明代东北流人及其诗歌创作概述》(《文化学刊》,2010.11)一文从东北流人创作在开拓边疆历史文化及促进东北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中,概述了重要的流人诗歌中的有关辽东描写,并对部分描写辽东的诗歌进行了简略的解读;在《韩承训和他的民谣体诗歌》(《兰台世界》,2004.4)一文中,王成科从明代辽东诗歌的整体情况引入,具体到工诗善文的韩承训的民谣体诗歌上,他的诗作除描写辽东自然风景之作外,也不乏描写辽东人文社会情态之作,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赏析层面上,研究并未深入;以及韩国忠南泰安人,崇实大学国语国文学科教授曹圭益在《<燕行录>中的千山、医巫闾山和首阳山形象》(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一文中从三座山所凝聚的燕行者所凝聚的理念和精神,阐释了三座山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空间,然虽涉略到辽东描写,却更多的是从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来解读。

此外,不得不提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周惠泉先生在《东北古代文学研究初论》(《社会科学战线》,1994.2)一文中从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个方面解读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及所承载的少数民文学在整个中华文学中的意义,详致地诠释了早期带着多民族特质和多样化形式,涵盖了民间歌谣、上古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长诗、英雄史诗等的东北古代文学,在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神话传说、史诗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与贡献;又以时间为序,系统概述了从上古至元明清,各个时间段的东北古代文学的书面文学概况与典型。该文虽充分地诠释了东北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地位,然许是鉴于是初论或篇幅限制,并未全面细致地对古代各个时期的东北文学详加深入探讨,有的只是概述甚至简单地一笔带过,比如有关明代东北文学只简略提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未展开详加论述,虽如此,然在追溯辽东描写历史、成因等方面有积极参考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对明代文学文献中的辽东描写及其传播价值的研究,还没有著作或硕、博论文出现,单篇的哪怕只是具体到辽东描写的某个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也甚少,这与明代许多文学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流人在辽东的文学创作及对辽东的一些高质量诗文的描写、明代辽东文士创作的有关辽东的诗词乃至中朝外交中的文学活动记载下的有关辽东的描写诗文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思想与价值及艺术技巧是无法匹配的。

[1]王祥.辽东志序[A]//辽东志.嘉靖刻本.686.

[2]毕恭.辽东志书序[A]//金毓黻.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4.

[3]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首尔: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

[4]焦宝,木斋.《文心雕龙》文学传播思想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辽东东北学报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致敬学报40年
心向辽东
大东北的春节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