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3-04-11 09:31沈洪洲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报告特色

■沈洪洲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3年。在此,我代表 《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编辑部全体同志向多年来给予本刊真诚信赖和热情支持的广大作者、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已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将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表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作出的历史性决定,也是历史性贡献。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确立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明确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新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 “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 “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 “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 “四位一体”拓展为 “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从 “建设”到 “建成”: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 “建设”到 “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 “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明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提出两个 “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从发展情况看,今后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即可实现目标,增速与 “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 “两个翻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的新期盼。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 “两个同步”,即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主线、原则、布局、重点、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首次提出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这部确定未来中国大政方针的纲领性文献,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党的十八大落下帷幕,新的征程刚刚开始,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人口聚集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要求,以建设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头 “三北”地区发展的龙头为目标,区域内各省市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提出发展定位、目标、路径及区域合作的新概念,对原有概念赋予新内涵,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向、新特点,区域内经济合作开创出新局面。

《环渤海经济瞭望》杂志作为环渤海经济区惟一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经济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报道好区域内各省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绩。宣传报道好区域内各省市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环渤海区域地区协调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新局面。宣传报道好区域内体现区域特点、代表发展成就的地区和企业,全面反映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貌,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报告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医的特色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报告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报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