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生态消费观的构建

2013-04-11 12:12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生态

闫 莉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无节制地掠夺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也日益猖獗。与此同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而形成的消费主义也在不断膨胀,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难以遏制,消费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也由过去的勤俭节约、省吃俭用变成了不断追求时尚、面子、身份和地位的异化消费、病态消费[1]。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奢侈消费、破坏性消费等种种面相造成了资源不断浪费,生态逐渐失衡,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逐渐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摆脱生态危机,还人们一个碧水蓝天的大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它呼唤着生态消费观的出现,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唯此,才能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消费观及其特征

消费观主要是指消费者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特点、消费趋势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总体认识,用来指导人们如何消费和对消费对象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思想观点[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消费观,而不同的消费观引导着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工业文明时期的扩张型消费观主导着“人民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4]。消费本应该是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现在倒变成了找到灵魂的场所。对物质欲望无限的追求,使人们丧失了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导致人们的精神麻木,以致现代人感叹“穷得只剩下钱了”。面对着内心精神的匮乏和环境的逐渐恶劣,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困顿,于是开始积极思考将来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理应成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节约、适度、环保,遵循自然—人—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律的科学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产生和培育,学界称之为生态消费观[5]。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它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倡导适度消费、环保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精神消费,力图通过消费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自身的需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适度性

生态消费观崇尚适度消费,即消费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多少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到自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和奢侈消费,特别强调节俭,注重“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传统美德,摒弃“更多、更好”的物质消费理念。

1.2 环保性

生态消费观注重消费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主张消费者尽可能选择环保耐用产品和可循环利用的物品,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废弃物品的排放,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不随意更换不再流行和时尚的物品。

1.3 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消费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消费的时候要注重代内消费和代际消费的公平。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为代价,发达地区的消费不能以牺牲落后地区的消费作为代价,特权阶层消费不能以牺牲广大老百姓的消费为代价;当代人消费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代价。

1.4 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黑格尔说过,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生活往往是被忽视的;过多的物质追求会使人形成感性化、表面化、庸俗化的生活习惯,忽略或丧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造成很大的精神真空,使人感到精神失落和生活无聊[6]。过去扩张的消费观念只注重感官的享乐,人的精神生活被严重地忽略了。人不仅是物质的人,还是具有精神世界的人,而且人的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重要。生态消费观倡导人们认同精神消费是比物质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通过学习、教育、欣赏知识类、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读物来提高人们的精神情操和道德情操,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生态消费观构建的重要意义

2.1 生态消费观的构建,关系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消费产品,生产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又是生产的新起点和动力,没有消费,生产将无法持续,经济将处于停滞状态。可见,消费、消费观关系到人类经济生活的每个过程和环节。生态消费观倡导消费模式和消费产品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消费者不断增强对生态产品的刚性需求将推动生产厂家生产出更多生态产品,积极研发生态技术和开发新的生态原材料,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推动生产领域和消费市场生态化的形成和普及。生态消费观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消费观的形成,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吃、穿、用、住、行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消费水平的上升不代表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居民的消费仅满足于吃、穿、住、用、行等物质层面的消费,忽略了人特有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但不能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人类消费心理的扭曲。这种消费已经脱离了人们生存和发展本身的需要,变成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在这种消费观念引导下,人类物质消费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身体健康出现了危机,精神生活也出现了荒芜。生态消费观强调消费者在物质生活领域选择购买源于自然、品质卓越的生态产品,消费模式上注重节约,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物质的舒适满足;强调消费者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选择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可以健全人们的人格,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扩大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以人为本的生态消费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生态消费观的构建,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后,才能进行其他的活动;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类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而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传统消费理念指导下的消费行为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开战和掠夺,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人和自然对抗的结果。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急切地思考着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生态消费观主张以实用、节约为原则,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指导,树立生态消费观,才能缓解对大自然造成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2.4 生态消费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近几年,媒体不断曝光公款消费、奢侈消费、盲目消费等异化消费现象。节日聚会享乐成风、走亲访友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聊表敬意;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要搞好协调;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要尽地主之谊;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表诚意。“饭局”已成为人们工作、办事、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场合,大家经常呼朋唤友、互相宴请,单位之间你来我往蔚然成风[7]。这种消费现象像一种传染病,不仅侵害着社会肌体,还愈演愈烈、到处蔓延,严重地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

生态消费观倡导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要求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这种消费意识和生活理念的树立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会使人们理性花钱,自觉抵制公款消费、大肆挥霍、大吃大喝等不良社会风气。这样,人们的理想信念及其精神追求才会不断提高,良好的社会风尚才会逐渐形成。

3 生态消费观构建的对策

3.1 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功能,全面培育生态消费观念

首先,生态消费观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它的培育是一套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出实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勤俭节约,注重使用环保产品和勤俭节约,那么人、自然和社会将会和谐相处,生态危机也会慢慢化解。更重要的是,作为家庭成员中的子女,其消费观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浸润,最终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而家长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树立生态消费观的重任,多学习和了解环保知识,并积极使用环保产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和非生态消费行为。

其次,生态消费观建设还要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做好校园里生态消费教育的相关工作。学校的生态消费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建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法,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知识多是归到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来完成,从伦理道德角度要求学生的行为做到生态和环保。这种教育仅介绍了生态消费教育的道德要求,关于其他内容并没涉及,教育效果也不佳,缺乏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生态消费教育的教学基地也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对学生专门教育的平台。学校里生态消费教育滞后,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生态知识课程,通过对理论的系统讲述,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生态消费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课,组织学生调研市场上的生态产品、调查居民生态消费现状等,让学生对生态消费观有直观、切实的了解,进而理性地认识到生态消费的重要性。

再次,社会宣传教育也是生态消费教育的重要渠道,小区物业、民间组织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居委会、社会上的志愿者)和村委会等可以通过发传单、上门宣传、倡议等形式,引导居民的消费观念向生态化转变,如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倡导的“光盘行动”,这个活动就是推行绿色消费、节俭消费的一个典型,这次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求坚决杜绝“舌尖上的腐败”,对全民形成节约消费理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8]。

3.2 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营造生态消费的社会风尚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传媒时代,各类媒体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消费观的构建需要全民形成共识,而媒体在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和监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加速这个任务的完成。首先,媒体通过获得奢侈性和浪费性消费线索并随时曝光、批判浪费和奢侈消费行为,引导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促成全民生态消费的共识。其次,媒体可以通过公益广告,专家、名人访谈和倡议等形式进行生态消费的价值观引导,利用其敏锐的感觉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不断提出新的生态消费理念、消费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再者,新闻媒体还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公款吃喝、铺张浪费、一次性商品消费等负面现象进行追踪报道,通过报道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加深对非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的危害认识,进而激起全社会对此类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讨伐,让人们逐渐形成生态消费观念。最后,媒体还可以发现典型、捕捉典型、解析典型、宣传典型,掀起生态消费热点。通过生态消费的典型案例宣传报道进行消费意识引导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网络上流行的“酷抠族”,就是一群集传统的节俭和现代时尚的思维相结合的典范[9]。他们虽然学历和收入高,但是崇尚“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追求自然简朴的低碳生活。虽然省吃俭用,但是会资助失学儿童,会去图书馆和旧书摊看书,会去“租块地”种菜,也会去旅游领略风光。总之,他们会节省地过着如鱼得水的现代生活。这些“酷抠族”们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就可以成为媒体宣传的典型,给人们节约消费和低碳消费提供一个鲜活的实例。

3.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人们的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观的培育不仅需要思想道德和意识的教育,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化和规范。建立和健全生态消费法律规范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准则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消费关系及行为方式,一方面是对符合生态消费观的消费行为正当性的一种价值确认,另外一方面是对不符合生态消费观的消费行为的警示和制裁,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自觉地向生态消费方向转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处在合理的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颁布综合性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后,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有关保护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气、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国家公园等专项法规和法令。在这些有关自然资源法中,大都含有合理消费、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定,从法律的角度限制了捕杀珍稀动物等对自然造成威胁的非常态消费行为。在消费税收、政府采购等有关法律制度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促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消费的导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生态消费法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仍然存在漏洞,甚至空白,各种异化消费和病态消费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因而不能切实起到引导生态消费模式和遏制奢侈消费行为的作用[10]。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关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生态消费法律保障体系,让“浪费就是犯罪”不仅成为人们的意识,还要真正落实到实处,要把浪费者绳之以法,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节约资源和适度消费。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态消费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强化人们生态消费意识的重要途径。

3.4 实施生态消费政策,促使生态消费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1)政府要实施积极的生态消费政策。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鼓励消费、信贷消费成为我国消费政策的核心内容,但是政府必须处理好刺激消费与引导科学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消费得越多越好,有时单纯地扩大内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恰当地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是必要的,但是它要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观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消费不超过生态承载的最大限度。

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和培育健康、完善的生态消费品市场。目前,市场上的生态消费品价格偏高,消费者在选择时可能会面临着两难境地,政府可以考虑对生态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采取补贴的政策,使其价格处于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另外,许多消费品具有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政府可通过奖励的形式,刺激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品来取代非生态产品。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生态消费品的消费热点,如优效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这样产品的消费不仅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结果。此外,政府还应规范公务员工作作风和建立廉政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公务员公款吃喝的“灰色腐败现象”,遏制不良社会风气。

(2)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生态消费观。首先,针对消费者特殊范围的消费,如奢侈性消费、享受性消费或者挥霍性消费,征收适当的消费税,通过消费税的征收,增加消费者的承受力,减少挥霍浪费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还可以相应地解决因为贫富差距产生的消费而所承担的相应的责任,体现了消费公平。其次,针对不利于人们健康的消费品,如烟、酒等,应该征收高昂的消费税。通过税收的调节,减少消费,尽量抑制此类消费行为。最后,应充分考虑分层次递增的方式征收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税收和环境污染处理的费用,谁用得多谁交得多,谁浪费和污染得多谁交得多。对于使用一次性商品、过度包装商品、环境污染严重的商品、不可循环利用的商品征收环境保护税,环境税的征收,不仅可以扩充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经费,还可以抑制不可持续消费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在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指引下,大力倡导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度的、环保的、可持续的、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态消费观,使人们的消费理念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才能够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敬,张忠潮.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适度消费观[J].消费经济,2011(2):62-65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

[3]石文典,丁乃姝.国内外消费观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49-51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4

[5]陈凤芝.关于生态文明视野下新型消费观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12):136-139

[6]樊小贤.用生态文明引导生活方式的变革[J].理论导刊,2005(10):25-27

[7]专家称我国上百项公款吃喝禁令多缺乏操作性[EB/OL].[2013-01028].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036480.html

[8]媒体联手推“光盘”[EB/OL].[2013-02-18].http://topics.gmw.cn/2013-02/02/content_6619354.htm

[9]酷抠族[EB/OL].[2013-02-18].http://baike.baidu.com/view/594527.ht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10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生态
正确认识消费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消费观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