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臻于至善:18世纪法国社会中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

2013-04-11 13:18庞冠群
史学集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美德世纪观念

庞冠群,顾 杭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89)

在启蒙时代的法国,竞争一词是人们频频谈及的概念,它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趣的是,近代法国精英所讨论的竞争观念是“émulation”一词,虽然它包含着竞争的意味,但不同于英美文化中的“competition”(竞争)概念。美国的法国史专家萨拉·马萨指出,前者追求美德与卓越,在乎形式,后者则要确保获胜,看中内容。①Sarah Maza,The Myth of the French Bourgeoisie:An Essay on the Social Imaginary 1750-185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198.

除马萨外,美国其他一些研究法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也对这种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予以探究。2003年冬季,美国的《18世纪研究》杂志同时刊发了四篇文章,围绕着“1750-1800年间法国的竞争观念”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其中,约翰·艾弗森的导论性文章通过分析18世纪的学者协会以及学院征文比赛对于竞争观念的关注,阐明了这一观念在保留了传统价值观念某些元素的同时开启了革新之门。②John Iverson,“Introduc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17-223.约翰·肖夫林的论文揭示了18世纪法国经济思想中的竞争观念,作者指出18世纪的法国人普遍认为对于荣誉的渴求能够遏制人们追逐利益的本能,希望商业活动能成为以追求荣誉为首要目标的竞争,从而激发商人的爱国情感。③John Shovlin,“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conomic Thought,”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24-230.另外,肖夫林的《美德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rtue:Luxury,Patriotism,and the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中也涉及了这一问题。劳拉·奥里基奥描述了18世纪法国艺术教育领域的竞争观念,呈现出女艺术家所面临的竞争原则与女性美德之间的冲突。①Laura Auricchio,“The Law of Bienséance and the Gendering of 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Art Educa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31-239.除此之外,法国艺术史大家托马斯·克罗的著作也论及艺术领域的竞争观念,参见Thomas Crow,Emulation:Making Artists for Revolutionary Fr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克罗认为,大革命时期在雅克-路易·大卫及其弟子组成的最重要的艺术圈子中,竞争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话语。最后,尼拉·卡普兰探讨了旧制度末年和大革命时期竞争原则在政治与教育中的应用,指出竞争观念曾被革命者当做在学校与社会中传播公民美德的工具。②Nira Kaplan,“Virtuous Competition among Citizens:Emulation in Politics and Pedagogy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41-247.以上四位学者对于法国竞争观念的探讨,都是在18世纪的研究时段中展开的。卡罗尔·E.哈里森所撰写的《19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公民》一书,则论证了富含美德的竞争思想对塑造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认同的意义,她认为“在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竞争的修辞和社团的实践成功地将不同的且往往是喜好争论的各中等阶级的男性紧密结合成了一个资产阶级”。③Carol E.Harrison,The Bourgeois Citizen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Gender,Sociability,and the Uses of Emulation,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2-4.

上述研究分别阐述了竞争观念在近代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中的体现,充分证明了这一观念在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层面都曾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④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18、19世纪的法国人曾就émulation一词做出过不少论述,当代法国学者中以émulation为题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只有一些关于竞争协会(“la société d'émualtion”)的研究。目前,似乎只有美国学界重视这一问题,而且前述美国学者所提及法国学界的相关讨论仅有Nira Kaplan参考的法文文章:Philippe Marchand,“L'Émulation au Collège de Lille(1765-1791)”,Actes du 95e Congrès national des societies savants,Reims,1970。此外,就笔者所见,中国史学界也没有探讨近代法国竞争观念的相关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体上都关注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中基本达成共识的竞争观念,未能将其放置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综合地考察。笔者通过研读时人的论述以及17至19世纪各种辞典中的词条发现,竞争观念随社会环境的变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外,大革命后不同派别的人士对它的认识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本文力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原这一概念的复杂性,揭示它如何在18世纪成为法国教育、文化领域的关键词,并尝试诠释竞争原则在追求社会改良的启蒙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一、“émulation”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

在中文语境中很难通过一个词对“émulation”进行恰当、准确地翻译。《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将其译为“竞争,竞赛;好胜心,竞争意识”,⑤薛建成等编译:《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但实际上该词的内涵较此复杂。1694年和1762年问世的第一版与第四版《法兰西学院词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对“émulation”的解释完全一致,都认为它是“一种渴慕 (jalousie),激励人在某些值得称赞的事物方面赶上或超越他人”。⑥以上词义出自芝加哥大学罗曼语言与文学系ARTFL(American and French Research on the Treasury of the French Language)项目数据库,http://artflx.uchicago.edu/cgi-bin/dicos/pubdico1look.pl?strippedhw=emulation由此可见,“émulation”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好胜心,有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它首先被界定为一种“jalousie”,这个概念在1762年版的《法兰西学院词典》中最主要的两层含义是:“一个人看到他人拥有自身所渴望的财产或利益而引起的不安与悲伤”;“由一名参赛者的荣耀或成功所引起的羡慕的情感”。⑦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4th Edition(1762),ARTFL 项 目 数 据 库,http://artflx.uchicago.edu/cgi-bin/dicos/pubdico1look.pl?strippedhw=jalousie正是在第二层意思上,“émulation” (竞争意识)与“jalousie”(妒忌)有了更明显的相似性与可比性,二者的差异也是当时的学者们要明确区分的。

其实,早在1688年,法国道德学家让·德·拉布吕耶尔 (Jean de La Bruyère,1645-1696)就在《本世纪的特性或风俗》(Les Caractères ou les Mœurs de ce siècle)一书中论述了竞争意识与妒忌的差异:

妒忌与竞争意识之间呈现出的关系,正如恶习与美德那样判若天渊。妒忌与竞争意识有着共同的目标,都关注于他人的益处或优点。其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自愿的、热忱的、真挚的情感,它使得心灵富有,使人从那些伟大的榜样人物那里受益,并往往使其超越那些他所崇拜的人。相反,妒忌则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好像是窘迫地认可了自身并不具备的优点;它甚至发展为否定美德存在于某些主体中,或是尽管被迫承认存在美德,仍然拒绝颂扬之,或是向往获得回报。①La Bruyère,Les Caractères ou les Mœurs de ce siècle,Paris:Librairie Classique Eugène Belin,1888,p.251.(Source gallica.bnf.fr/Bibi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拉布吕耶尔将竞争意识描绘为一种见贤思齐甚至力图超越的情感,它是一种美德,尽管与妒忌心有相似性,但本质完全不同。这段文字随后也成为对于“emulation”概念的经典解释。德·若古(De Jaucourt)在著名的《百科全书》中负责撰写“emulation”词条,谈及它与妒忌的区别时他几乎照搬了拉布吕耶尔这段话。不过,德·若古对于竞争概念的阐释更为全面,也体现了启蒙思想对于这一观念的认识。他是这样描述的:

竞争意识是一种高贵的、勇敢的激情,它钦佩他人的优点、他人美好的事物以及行为,并且意欲模仿甚至超越……

这便是竞争意识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其有别于混乱的野心、妒忌以及羡慕:它与这样或那样的恶习完全不沾边。通过寻求尊严、职务和工作,竞争意识激发出了荣誉感以及对义务和祖国的热爱。

……

竞争意识也与羡慕 (l'envie)不同:竞争意识考虑要通过令人称赞的、勇敢的努力来超越一个对手。……竞争意识永远是积极活跃的,开放的,它将他人的优点作为自己奋斗的动机……而羡慕是冷淡的、萎靡不振的,它因他人的长处而忧伤,并且一直处于懒散状态之中。

……竞争意识远非骄傲的、自以为是的,它体现的是温和与谦逊……它充满勇气,根本不会被不幸所击败……它只想通过合法的手段、具有德行的途径获得成功。②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par une société de gens de lettres,mis en ordre et publié par Denis Diderot et Jean Le Rond d'Alembert,Tome cinquième,Paris:Brisson,1751-1765,pp.601-602.(Source gallica.bnf.fr/Bibi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德·若古在此勾勒出了一种极具理想性的竞争观念,它与羡慕、嫉妒、野心、骄傲等心态都拉开了距离,而是融合了积极、开放、勇敢、奋斗、温和、谦逊、爱国等优秀品质,使人在获取成功的同时臻于完美之境。而且,作者不仅强调模仿榜样,更突出了超越对手。这里,竞争的对象不只是他人的优点或益处,也包括职务和工作,而且还提出要通过合法的、具有德行的方式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到了18世纪中叶,“émulation”的精神内核不仅是见贤思齐甚至超越,还包括了力争上游、获取成功的意涵,美德与竞争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1787-1788年出版的《法语批判词典》在重复竞争观念之基本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区分了“émulation”与“rivalité”的差异:“émulation”(竞争意识)表达的是一种美德,“rivalité”(争夺)则是过度的竞争意识,它蜕变成了一种罪恶 (vice);竞争意识仅表明了参加竞争 (concurrence),而争夺则意味着冲突……竞争意识欲求成功,而争夺 (rivalité)想要获得;才干激发竞争意识,自负导致争夺。此外,这部词典再次引述了拉布吕耶尔关于竞争意识与嫉妒之间差异的分析。③Jean-François Féraud:Dictionnaire critique de la langue franaise(1787-88),ARTFL 项目数据库,http://artflx.uchicago.edu/cgi-bin/dicos/pubdico1look.pl?strippedhw=emulation在1872-1877年出版的《埃米尔·利特雷法语词典》中,竞争意识与争夺之间的区别再次被强调:竞争意识永远是勇敢的、宽厚的;而争夺是变化不定的,时褒时贬。此外,竞争意识与争夺所追求的目标也不相同。竞争意识是力图在优点、美德、荣耀等方面进行追赶和超越;而争夺是为了夺取、占有利益、权力、财富、女人等等。④Émile Littré: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1872-77),ARTFL 项目数据库,http://artflx.uchicago.edu/cgi-bin/dicos/pubdico1look.pl?strippedhw=emulation

笔者发现,1694年和1762年版的《法兰西学院词典》以及1787-1788年出版的《法语批判词典》对“emulation”的解释,都以“Espèce de jalousie”(一种渴慕)开头,这意味着17、18世纪的法国人普遍认为竞争意识与渴慕关系密切,因此也要极力区分竞争意识与羡慕、妒忌的差异。而1798年和1835年版的《法兰西学院词典》以及1872-1877年版的《埃米尔·利特雷法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以“sentiment”(意识、情感)一词开头,不再使用具有负面含义的“jalousie”。此外,从18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开始关注竞争意识与争夺之间的差异,而这是17世纪的道德学家拉布吕耶尔不曾考虑的问题。这正说明,到了18世纪后期,法国人发觉竞争意识与争夺之间的相似性增强了,所以学者们需要明确辨析。还需要指出,法语中表达竞争的词汇至少有褒义的“émulation”、中性的“concurrence”和含有贬义的“rivalité”。今日常见的“compétition”一词则是从英文“competition”而来,进入法语比较晚。①前引《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指出,compétition一词源自英语。1872-1877年版的《埃米尔·利特雷法语词典》收录了此词,而《法兰西学院词典》要等到第八版 (1932-1935)才收录此词。参见Émile Littré: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1872-77)与 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8th Edition(1932-35),ARTFL 项 目 数 据 库,http://artflx.uchicago.edu/cgi-bin/dicos/pubdico1look.pl?strippedhw=compétition。另外,emulation于1542年进入英文词汇,在模仿并超越他人优点这个含义上与法文émulaiton比较接近,但似乎不具备法文中如此强烈的美德意蕴。中文中的竞争一词一般与“compétition”相对应,与“rivalité”也具有一定相似性,虽然不具备贬义,但与“émulation”有较大差距。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见贤思齐” (语出《论语·里仁》)、“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的精神原则倒是与“emulation”有几分契合。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emulation”在实现了见贤思齐的目标之后还要进一步超越,以臻于完美,可谓止于至善。

二、竞争观念在18世纪法国文化领域的盛行

尽管拉布吕耶尔早在1688年就对“emulation”一词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把它作为17世纪法国道德、风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但这一观念在法国的盛行是在18世纪。据统计,“emulation”一词在1700年至1824年间被频繁使用,在1750-1775年间达到了顶峰。②John Iverson,“Introduc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18.约翰·艾弗森指出,“竞争观念引起了18世纪思想家的强烈关注”,许多文人的著述中都反复出现这一词汇。比如,米拉波 (Mirabeau)侯爵的《人类之友》(1755年版,26次出现);爱尔维修 (Helvétius)的《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1年版,30次出现);巴太勒米神甫 (abbé Barthélemy)的《年轻的阿那卡西斯的旅行》(1788年版,30次出现);斯塔尔夫人 (Madame de Staël)的《思考法国革命》 (1817年版,23次出现)。③Ibid.,pp.218-219.

竞争观念不仅是挂在文人嘴边的口号,也盛行于18世纪法国的教育与文化领域。由于法国的竞争观念宣扬“模仿-匹敌-超越”,④对于“模仿 -匹敌 -超越”这三个层次的概括,参见 Pierre Larousse ed.,Grand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u XIXe siècle,Tome septième,Paris:Administration du Grand Dictionnaire Universel,1870,p.486。适合作为教育方法,因此学校成为较早倡导竞争意识的领域。旧制度下法国的教育主要由耶稣会士把持,早在17世纪初,耶稣会士的学校就将见贤思齐式的竞争原则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们不仅要诵读、抄录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还要模仿、学习经典中所描述的英雄人物的品格。⑤Nira Kaplan,“Virtuous Competition among Citizens:Emulation in Politics and Pedagogy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41.18世纪,不仅耶稣会士利用竞争刺激教学,而且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倡导竞争。⑥Martin S.Staum,“The Enlightenment Transformed:the Institute Prize Contests,”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19,No.2(Winter,1985-1986):163.在竞争的问题上,关注教育的卢梭似乎比较矛盾。他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弱,拿各种各样的身体还没有长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灵完全败坏的最危险和最易刺激的欲念去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他还写道:“我想,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用一点巧妙的办法,就既可以使孩子们对它发生兴趣,甚至对它发生热爱,又不至于使他们产生虚浮、竞争和嫉妒的心理。”参见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3、158页。可以看出,在此卢梭将竞争 (法文原版中正是émulation一词)与妒忌、猜疑、虚荣、贪婪相提并论,反对在教育中贯穿竞争原则。然而在《论波兰政府》中,卢梭提出了一套公共教育体系,他认为不能让孩子们任由自己的性子单独玩耍;而应让他们在一起,处于集体之中,令其总有一个共同目标,激发他们参与竞赛与竞争 (la concurrence et l'émulation)。这样看来,卢梭又是倡导教育中的竞争原则的。参见Considération sur le Gouvernement de Pologne,Chapitre 4。例如,冉森派教育家夏尔·罗兰 (Charles Rollin,1661-1741)强调以古代共和国为榜样进行美德教育,并且倡导学校中的竞争意识,他在其著作《论学习》中写道:

学校的一大优势就是竞争 (l'émulation)。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可以从教师的教导中受益,无论这种教导是针对他本人的,还是针对其他孩子的。他每天都看着老师赞扬这种事,惩罚那种事;责备这个孩子懒惰,夸奖那个孩子勤奋,这些都会使他获益。对荣誉的热爱激励他用功。他会因落后于同学而感到耻辱,这甚至刺激他要超越那些遥遥领先的学生。……通往那些最伟大的德行与最艰难的事业的佳径之一,便是令年轻人们拥有热情以及一种高贵的、审慎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要注意排除恶意、嫉妒和傲慢。

……

年终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乃是激发并维持我所说的竞争意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①Charles Rollin,Traité des études(Nouv.éd.),Tome troisième,Paris:Librairie de Firmin Frères,1863,pp.216-217,267.(Source gallica.bnf.fr/Bibi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正如夏尔·罗兰所建议的那样,18世纪的法国学校中常常组织竞赛,最后的角逐是年终的大奖赛,在颁奖的公开仪式上,家长、教师,甚至地方高等法院法官或市政要人都将受邀参加,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会领取到书籍、银质十字勋章等奖品。②Nira Kaplan,“Virtuous Competition among Citizens:Emulation in Politics and Pedagogy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42.18世纪法国中学里的公共操练和颁奖仪式常有显贵参加,隆重程度远胜今日,这反映出了启蒙时代法国公众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参见让-皮埃尔·里乌等主编,朱静、许光华译:《法国文化史》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竞争观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起到减少惩罚的效果,使教师更符合“温文尔雅”、“诚实可靠”的社会期许。

按照《百科全书》词条撰写人德·若古的说法,“那些从事科学和艺术工作的人、各类学者、演说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诗人、所有参与写作活动的人,都应该践行竞争原则”。③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es arts et des métiers par une société de gens de lettres,p.602.由此可见,艺术家与学者 (包括业余爱好者)在18世纪的社会想象中是最应具备竞争意识的群体。的确,在旧制度末年,竞争观念乃是支配法国艺术界的重要规则,在艺术教育中的每一步都渗透着竞争的原则。学习绘画与雕塑的学生首先要临摹过往大师的作品,在证明了自身的模仿能力过关之后,方能进行写生,以实现对往昔艺术作品的超越。④Laura Auricchio,“The Law of Bienséance and the Gendering of 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Art Education,”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31.即便结束了艺术学院的训练,艺术家们也还要通过参与艺术展览来保持竞争精神,同时也为自身赢得声名、荣耀。⑤Ibid.,pp.231-232.艺术领域的竞争观念影响深远,甚至经受住了大革命的考验。根据尼古拉斯·米尔佐耶夫 (Nicholas Mirzoeff)的研究,大革命初年平等的价值观冲击了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所秉承的竞争原则,但随着竞争机制的废除,激进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公社开始抗议改组后的学院没能促进竞争原则的发展,因此,尽管学院在革命中被废除了,但鼓励竞争的原则却延续了下来。⑥Nicholas Mirzoef,f“Revolution,Representation,Equality:Gender,Genre,and Emulation in the 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Sculpture,1785-93,”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1,No.2(Winter,1997/1998):153,164,169.

文人、学者以及各行各业具有读写能力的民众也都受到了竞争观念的影响并积极参与思想领域的竞争。18世纪法国各地学院以及某些协会举办的征文竞赛蔚然成风,这种风气扩展到王国的大部分地区。据统计,1700年至1749年间法国举行的征文比赛共计598次,1750年至1789年间则高达1404次,从17世纪后期到整个18世纪法国征文比赛的数量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同类比赛的总和。⑦Jeremy L.Caradonna,“Prendre part au siècle des Lumières Le concours académique et la culture intellectuelle au XVIII siècle,”Annale,Histoire,Sciences Sociales,2009/3,pp.636-638.18世纪前期与后期的统计数据根据文中提供的每十年的统计数字相加而来。如此众多的比赛逐渐构成了一个“在思想层面竞争的空间”(un espace d'émulation intellectuelle),⑧Jeremy L.Caradonna,“Prendre part au siècle des Lumières Le concours académique et la culture intellectuelle au XVIII siècle”,p.640.其中院士与大量的业余作者进行对话,不同的观点展开了交锋。参赛者中不乏雄心勃勃的文人,他们希望通过在比赛中获奖而在文坛声名鹊起。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即是参加1750年第戎学院征文比赛获奖的作品,在《爱弥儿》中反对竞争的哲人其实正是靠竞争蜚声法国文坛的。不过,也有工匠和勉强能读写的农民向学院提交参赛文章,甚至还出现过工匠获奖的情况。

随着18世纪各类竞赛的增多,“émulation”一词的竞争 (concurrence)含义加重,但是其追求荣誉、赢得尊敬的意涵并没有减弱,而且人们始终强调它是不同于嫉妒、傲慢和争斗的美德。对于法国

人而言,两个竞争者 (émules)可能成为朋友,而两个对手 (rivaux)则永远是对手 (adversaires)。①Pierre Larousse ed.,Grand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u XIXe siècle,Tome septième,p.486.

三、竞争观念与启蒙时代社会改良的期望

如果说上文展示的文化领域的景象比较符合德·若古对竞争的理解,那么下面要谈及的内容则大大拓宽了竞争原则的深度与广度,它体现出了竞争观念在法国的启蒙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18世纪后期,法国公众越来越关心经济发展、社会改良等现实问题,竞争意识也成了某些人眼中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钥匙。约翰·肖夫林指出,在18世纪后期,认为应该用竞争意识来刺激经济活动的观点异常盛行。②John Shovlin,“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conomic Thought,”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26.比如,1756年一位布列塔尼贵族在其题为《关于布列塔尼商业的思考》的著作中建议用荣誉性的奖赏来推动农业发展,提出要在每个教区为当地垦荒最多的农夫颁发奖品,他欣喜地发现即便农民也具有“竞争意识”,青年农民们在节庆上竭尽全力以赢得奖励,即使奖励仅为一束花或者一个缎带。③John Shovlin,“Toward a Reinterpretation of Revolutionary Antinobilis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nor in the Old Regime,”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52.这样的认识也主宰了176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农业协会④首个农业协会是1757年2月在雷恩成立的布列塔尼农业协会,该协会旨在普及更有效率的耕作方法、推动谷物贸易和开垦自由,这些都是响应了经济学家和重农学派的要求。布列塔尼农业协会的成功促使大臣贝尔坦要求各地督办官依据这一模式创立其他协会。通过1760年8月22日法令,成立了20多个协会。参见 Lucien Bély,Dictionnaire de l'Ancien Régime,Paris:PUF,2005,p.1169。,其实,农业协会的一个主要活动便是设立奖赏以鼓励农学方面有益的革新。⑤John Shovlin,“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conomic Thought,”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26.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也指出,农业协会“创立赛会,颁发奖金,有些总监的通报并不像公务信函,倒像有关农艺的论文”。⑥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页。托克维尔还发现了一则令他有些惊讶的材料:一个种田人写信给总督,质问“为什么政府不任命巡视员,每年在各省巡视一遍农作物状况,教育种田人改进耕作方法……这些巡视员应当得到丰厚的报酬。作出最出色成绩的耕种者将得到荣誉奖”。托克维尔感叹:“巡视员和十字勋章!这套方法是萨福克郡的农夫从来也想不到的!”并且认为“信的口气很气愤,已预示大革命的来临”。⑦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107-108页。笔者以为,这则材料也反映出了以竞争原则推动农业生产的认识已深入人心。

18世纪初,因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打击,法国经济跌入低谷,二三十年代经济逐渐复苏,从1750年开始经济增长明显,法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⑧John Shovlin,“Toward a Reinterpretation of Revolutionary Antinobilis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nor in the Old Regime,”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72,No.1(March 2000):36,47.经济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令不少有识之士担心锱铢必较的商业习气会败坏社会道德,损害公共利益。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如何在保有商业优势的同时阻止国家的经济生活腐蚀公共福利”。⑨Ibid.,p.37.一些学者指出的解决之道便是,用富含美德的、追求荣誉的竞争观念来克服对利益的追逐,也就是说在商人群体中用荣誉驱动的竞争取代利益驱动的竞争。

旧制度末年,法国某些地区出现了名为“竞争协会”(Société d'Émulation)或“私立竞争协会”(Société Libre d'Émulation)的组织,私立一词表明了它是私人在公共领域中的结合,而非政府组织。巴黎的私立竞争协会是由重农主义者博铎 (Baudeau)于1776年成立的,此协会是受到了伦敦的“艺术、制造与商业促进会 (RSA)”之启发而创建的,其目标在于鼓励实用艺术,奖励有用的发明,促进法国制造业和农业的繁荣,并欲推动法国与英国的角逐。⑩Dena Goodman,The Republic of Letters: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pp.260-261.RSA 的全称为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1783年,托马·里博 (Thomas Ri-boud)又效仿巴黎私立竞争协会创建了布尔格 (Bourg-en-Bresse)竞争协会。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里博坚信尽管布尔格人天性懒散,但只要在全省广泛传播竞争观念,这一问题就将被克服。他慷慨激昂地指出,使本乡人“心中充满有益的竞争的热情,赋予其某种精神,你们将再也不能认出他们;让这些人看到自己是什么以及可以成为什么;向这些人展现本省伟人的卓越声名……很快他们将厌恶自己昔日的迟钝,不久你们将发现他们充满力量地行动并取得进步”;他最后还强调“愿我们的座右铭——竞争,将成为所有布尔格人的座右铭”。①Discours lu à la première séance de la Société d'Émulation de Bourg en Bresse,le 24 février 1783,sur l'utilité de cet établissement.转引自John Iverson,“Introduction”,p.217。无疑,在里博眼中竞争意识可以敦促同胞见贤思齐,从而成为提升民众素质的理想工具,这其中浸透着启蒙时代的乐观主义精神。旧制度下这样的协会并不具备存在的合法性,但由于政府相信它们很难持续存在所以没有颁布禁令。事实上此类竞争协会颇具生命力,因为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即竞争意识可以改造人的面貌并推动经济发展。热月之后,中央政府与各省的管理机构都力图通过授予奖励来鼓舞竞争意识,从而推动农业、商业以及艺术的发展,从1795年到1810年间一批名称中包含“竞争”的农业与商业协会陆续诞生。②John Shovlin,“Emul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conomic Thought,”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36,No.2(2003):228.

18世纪的社会精英不仅希望通过竞争协会来改造国民性,也力图借助学院中的美德奖敦风化俗。卢梭曾在《论科学与艺术》中痛惜“漂亮的文章就有千百种奖赏,美好的行为则一种奖赏都没有”,他质问道“在这个学院里获奖的最好的论文所得的光荣,是不是能和设立这种奖金的美意相比拟呢?”③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1页。贵族蒙蒂翁(Montyon)受到这一观点的触动,遂资助法兰西学院于1782年设立了由评选产生的美德奖,以嘉勉年度最具美德行为。④Jeremy L.Caradonna,“The Monarchy of Virtue:The Prix de Vertu and the Economy of Emulation in France,1777-91,”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vol.41,No.4(2008):444-445.将美德列为竞赛的内容,这倒也符合“émulation”的本义。除了法兰西学院,蒙托邦 (Montauban)学院与波尔多学院也分别于1777年和1786年设立了美德奖,旨在表扬那些见义勇为、抚养孤儿、救助贫困、忠诚侍主等行为。一时间,对美德奖与美德节庆的热情在法国空前高涨。三个学院的获奖候选人主要限于下层人民,蒙蒂翁与法兰西学院都希望美德奖能激发法国人民自下而上地见贤思齐,在道德层面展开竞争,从而重塑法国的道德风尚。难怪研究者杰拉米·卡拉多纳感叹,其实正是旧制度下的道德观念与美德奖赏为共和二年将美德奉为神圣的现象创造了条件。⑤Ibid.,pp.446,453,456.

追求荣耀与美德的竞争观念何以在18世纪后期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体现出启蒙时代的法国公众关注于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但在绝对君主制的框架之下可资利用的改良手段又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力图将贵族追求荣誉的精神变成一种民族精神,从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靠美德与荣誉驱动的竞争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贵族精神,旧制度下只有贵族才会如此渴望荣誉,荣誉对于他们生存的意义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见的。同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行富含美德与荣誉的竞争观念也意味着要打破贵族对于荣誉的垄断,质疑现存等级社会秩序的意识若隐若现地蕴含其中。

余 论

18世纪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并没有随旧制度的终结而淡出历史舞台,其影响穿越了大革命,一直绵延到19世纪。值得注意的是,1800至1801年间法兰西国家研究院 (l'Institut National de France)举行了一次征文比赛,题目为:“竞争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吗?”在启蒙时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此时却需要讨论了。参赛的文章不仅仅囿于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而是立足于革命后的法国社会进行思考。这些文章对于竞争的观念各持己见,赞成者认为学校应该培养竞争意识以便使学生能适应自由、竞争的社会;反对者有的强调竞争原则不符合平等精神,也有的谴责竞争原则所释放出来的嫉妒、憎恨等破坏性的情绪。①Martin S.Staum,“The Enlightenment Transformed:the Institute Prize Contests”,pp.164-166.笔者阅读了一篇由反革命的保守派人士撰写的文章,题目为“论竞争”,副标题是“回答由研究院提出的这个重要问题:竞争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吗?”。作者认为征服者建立殖民地正是打着竞争、追求荣誉的旗号以掩饰其卑鄙行径;竞争会在和谐中引发混乱,它伴随的是妒忌,远非高贵和慷慨的情感;竞争使人们总是惦记着功勋、桂冠与荣耀,这使我们永远处于不安与悲伤之中。最后作者呼吁应在教育中减少低级、世俗的竞争,强调教育的目标为灌输真理与美德。参见 Discours sur l'émulation,Réponse à cette question importante,proposée par l'Institut:l'Émulation est-elle un bon instrument de l'éducation?(1802,Source gallica.bnf.fr/Bibi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pp.16,39-48,55-79。总体而言,随着法国团体主义的终结、特权制度的废除,竞争原则乃是大势所趋。但是面对一个具有更大竞争空间的个体社会,保守派的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启蒙时代的法国人对于竞争观念的建构多少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成功地模仿甚至超越榜样,失败者难免不带有悲观失望的情绪。尽管如此,原汁原味的“émulation”观念保存在了19世纪法国社会精英的社交生活中。②前文提及的卡罗尔·E.哈里森所撰写的《19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公民》一书成功地揭示了这一点。可以说,追求见贤思齐、不断超越、臻于完美的竞争原则构成了近代法国精英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影响在今日法国的文化中仍旧依稀可辨。

猜你喜欢
美德世纪观念
诚实是美德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世纪赞歌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健康观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