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文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2013-04-11 19:15王磊尹春雷
关键词:科学传统思想

王磊 尹春雷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好这一教育任务,首先要发挥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这是学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同时,我们应充分解放思想,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把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辅助手段。胡锦涛曾经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胡锦涛的论述为依托传统文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可行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可以促使人们更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强调发挥民众的作用。早在《尚书》中便有“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则主要散见于《左传》、《论语》等典籍中。孔子继承了《左传》中所阐述的民本思想,提出“仁者爱人”原则,希望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主张施行德政而教化天下,反对战争暴力。

战国时期民本思潮进入了更为流行的阶段。孟子是民本思想的代表者,呼吁救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之中,在君民关系上则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深入阐发了统治者只有“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才能国运长久的思想。荀子也发出了许多警醒之音,如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还指出统治者应为民众服务,而不是民众为统治者服务。以上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被历代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它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民本思想的真知灼见,如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晏子则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道家的“无为(无为:这里指遵循客观规律,尊重民众的意愿和选择)”思想和墨家的“兼爱(兼爱:平等地互敬互爱)”、“非攻(非攻:不发动非正义的战争。墨子不反对反侵略的正义之战)”和也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民本企望。《吕氏春秋》则明确指出,如果一个统治者能够为民众服务,他就能够得到天下。

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主张,强调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中国历史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就世代兴衰来看,凡是注重民本思想的世代就强盛,否则就会走向衰败,秦帝国二世而亡就在于此。而汉初统治者吸取了这一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作为治国策略,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王道”局面,国力迅速提升,为汉武帝扫除边患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能够结束中国400余年分裂混战局面的隋朝不能说不强大,却也是二世而亡,究其原因仍然在于忽视了“民本”,大规模地动用民役,无休止地进行战争冒险,最终淹没在农民战争当中。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战争,深知民众的伟力,他“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经常以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的比喻来警示自己,在执政时善于纳谏,体恤臣下,发展经济,惠顾民众,开创了“贞观之治”。简言之,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都与民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胡锦涛曾经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胜衰的根本因素”,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要求无不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从胡锦涛同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之间的确存在着历史和文化的联系,可以促使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从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角度由衷地理解和接受“以人为本”,更自觉地按照十八的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历史作用,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系统整体的特点,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

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在《周易》。《周易》把自然与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开辟了系统整体的思维框架,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对此,北大教授、哲学家张岱年曾经指出:“西方哲学注重分析,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局部时,总要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中国传统科技则截然不同,它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受《周易》的影响,阴阳五行说演变为朴素的系统论,重在横向铺开,向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向开拓。它由功能走向结构,按功能的接近或类似,把许许多多不同的事和物安排组织在一个系统形式中,从而具有了原始朴素的系统思维的某些特征。阴阳五行系统论中合理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中医理论就是其典型形态,《黄帝内经》充分体现了系统整体思维方法。

中国哲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在用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把握世界,注意到了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天地、阴阳”为核心,初步认识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法。从传统哲学系统整体思维方法出发,有利于人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从而更自觉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特征,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和精神,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先秦主要思想流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论述。儒家提倡“中和”,强调“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而行,循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即兼爱;交相利:互惠互利。),主张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致,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兵家强调统治者的号令要与民众的意见一致,认为“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也以和谐为美,这早在西周时期就奠定了它的基础和渊源,使以和为美在中国美学的起始阶段就成为始终坚持的普遍理念。以此为发端,古中国代审美观又与古代哲学和伦理相揉合,形成了和谐美的最高追求:天人合一,重视个体在审美活动中与社会及自然相适应、协调和同一。总之,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如“中庸之道”。这种心态经过长期积淀,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以和谐为特征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和谐理念和心理习惯,为我们协调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的智慧、现实的参照;为我们党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而加强这一社会心理,无疑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普遍增强人们追求和谐的心理倾向和审美情感,能够首先建立起人们的内心和谐,从而广泛形成建立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正如季羡林教授与温家宝同志共话和谐社会时所言:“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和谐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建立和谐和社会的文化源泉和心理基础。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可以有效地发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辅助作用

当前社会,以《百家讲坛》的影响不断扩大为标志,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正在不断发现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人们对传统文化本身和由传统文化引伸出来的现代解读持有接受、欢迎、甚至崇拜的心态。这一现象从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之热就可见一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普遍的群众基础。当然,这一社会潮流也会影响到我军官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能够在哲理上与科学发展观相沟通;中华古代丰富的历史事件可以对比性地彰显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又以文学和艺术为主要表达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以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因此,把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引导官兵把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感情和积极态度转移和提升到科学发展观方面来,增强官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深入学习的效果。

近年来,全军普遍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展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军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充实军营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涵,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为依托传统文化辅助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了切实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在教育中渗透学习科学发展观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见缝插针,灵活多样。在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些知识点是分散存在的,并不以系统的方式出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只要遇到了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内容,就应该抓住这个切入点,渗透相关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加深官兵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所谓见缝插针,灵活多样,就是哪里遇到了就在哪里讲,遇到了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例如在秦国发展壮大史上有四代贡献突出的统治者,他们的强国路线各不相同,又前后承接,这可以启发官兵认识到治国方略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性。

2.突出重点,有所侧重。虽然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在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传统文化毕竟还不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渠道,而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必也不可能做到系统性,而是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把能够相关的内容讲实、讲新,不求系统,但求适宜,不求全面,但求深刻。

3.烘托气氛,情感激励。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讲求情感和意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这一优势,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官兵的学习热情,振奋官兵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让官兵在或凝重、或轻松、或愉快、或感动的情感状态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丰碑,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朗诵苏轼优美的散文作品时感受苏轼人格的高洁,而通过其人格的高洁又可以感受到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民为本”思想的崇高境界。这样做,可以让官兵对“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形成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情感认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主要在于让官兵从理论上、理性上理解并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能够在感性体验上、在情感认同上发挥辅助作用,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既能够发挥其独特的辅助作用,拓宽学习途径、深化学习效果,又能够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而焕发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激励每一个官兵、每一个中国人发愤图强,革故鼎新,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解放军报,2007-10-25(1).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陈然.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6]朱义禄.诸子百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科学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点击科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学大爆炸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