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组织政务公开的现状分析
——以某市梧桐镇为例

2013-04-11 19:15
关键词:基层组织政务民众

刘 博

梧桐镇位于山西省某市东部,管辖20个村,各村均设有村支部和村委会,户籍总人口约为两万八千人。此镇粮食总产量居某市市第二位,是一个农业重镇。同时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有乡镇企业940多个,位列某市市各乡镇首位,以金达、金晖、金岩等企业为主的梧桐工业开发区被列为山西省八大机焦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是一个工业强镇。

一、政务公开的内涵及作用

从主体上看,有学者认为政务公开就是对行政事务即与政府有关的信息进行公开,有学者认为政务不但包括行政事务还包括其它社会公共事务;从客体上看,有学者认为公开对象仅是与此事务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有学者则坚持认为公开对象应包含整个社会;从内容上看,部分学者认为是对办事程序、执行的情况以及结果的公开,而有学者则认为还应包括对决策事项的公开。本文所指的政务公开,主要是指向社会公开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事项以及公众关心的事务,便于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有效地监督政府的日常活动。

政务公开有利于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对于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预防、治理腐败和实现公平正义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对于依法行政,推行民主政治,促进政府廉政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务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改善公共服务,增强政府行为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加快乡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促进作用。政务公开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转变,有利于密切党群、融洽干群关系,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活动的积极性。实行政务公开是党和国家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构建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镇政务公开的实践和成绩

梧桐镇在政务公开内容方面坚持做到“八公开”,即乡镇重大事项的公开、财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公开、干部任用公开、勤政廉政建设公开、机关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公开、农民负担情况公开以及其它需要公开的内容。同时制定具体而又明确的五种形式向群众公开基层组织活动:一是公开栏公开;二是电子政务公开,通过政务公开网、监督(举报)电话,方便群众查询和监督;三是会议公开;四是文件与资料的公开;五是面对面进行公开,即通过基层组织,如派出所、计生站等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政策、通报工作,面对面进行公开。

此外该乡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配套措施使制度得以具体化,即对政务公开的时间、形式等进行广泛宣传;依申请公开与主动公开,定期公开与不定期公开相结合;成立乡镇管理创新领导组、监督组、考评组负责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考核评定。

梧桐镇在推行基层组织政务公开以来,打造阳光政务,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操作,办事效率大为提高,机关作风明显好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加强了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该镇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公开政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镇政务的透明度,民众得以更好地监督基层组织。民众对其加深了解后,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上访次数大为减少,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献言进策,集思广益,在乡镇企业工作中干劲十足,促进了乡镇经济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该镇通过抓好“八公开”和“配套措施”,把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农村平稳健康发展以及和谐梧桐镇的建设。

三、我国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透明化的决策利于群众参与到政府活动中,可以提升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强化有效监督,还利于融洽干群关系。但我国基层组织政务公开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内容和形式简单,实际效果不佳。基层组织政务公开的的内容大多简略,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有的甚至将公费吃喝等浪费性消费转移到其它表面看较为合理的项目上,瞒天过海。公开形式大多单一,常局限于设立公开栏,设置还不尽人意,如有的版面很小以压缩内容,有的字体很小、字迹潦草而失范,不仅不便于群众观看还容易引发歧义。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并不重视民众信息的反馈,忽略了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才是政务公开工作的目标。

2.政府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政务公开执行不力。基层组织人员涣散,干部老龄化趋势严重,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不能深刻认识到政务公开的内涵和重要性,缺乏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职权公开的政务少且只重形式而不重视实际效果。很多基层组织还存在换届时财务不移交,手续不规范,理财不民主,报账不及时等问题。他们不愿意花大心思,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基层组织政务公开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导致这项工作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状态当中。

3.民众参与意识薄弱,缺乏互动性。“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等固有思想使得民众对政府存有排斥心理,大多不愿意参与到组织活动当中,即便是与基层组织产生矛盾也不愿意与它进行沟通,而选择上访的方式诉诸解决。其次,基层组织掌握的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由于以往不公开的惯例,使得民众对获取此类信息的意识缺乏。另外,大多基层组织的决策议事机构没有相应的民主管理制度,事关基层的大事往往由村委、村支部做决定,民众参与度不高。

4.组织间协调不到位。政务需要公开的内容比较多,比较繁杂琐碎,公开方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之各组织间信息不集中,使得政务公开工作在展开过程中存在组织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操作具有盲目性、随意性。

5.政务公开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大多依据的是政策性规定和政府行政机关的办事制度,缺乏法律统一规定的准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制度的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基层组织的政务公开工作缺乏约束力,在实践中问题凸显。

四、完善基层组织政务公开的建议

基层组织政务公开是我国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来完善它。

1.规范内容、丰富形式、注重实效。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持久性,坚持全面公开、全方位公开,减少群众误会。

对经常性事务采取定期公开制,每季度至少一次;阶段性、突发性事务采取及时公开制;对外服务的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公开效率,保证公开内容的详细、准确、真实。同时根据所办事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每个自然村均应设立村务公开栏,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面对面进行交流,以及采用会议、文件材料、告知单等方式予以公开,此外还可以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以方便民众从多个途径来了解基层组织活动信息。基层组织要在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公开效果,重视群众的反馈。

2.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化认识,提高责任意识。传统的行政理念依然是我国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工作进展中的阻碍,所以转变观念为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所必须。因此,在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配置中,应使人员年轻化、专职化,加大准入筛选、培训机制,开展大学生进基层等活动,为基层组织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认识水平、责任意识。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行者,只有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增强自身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才能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

3.提高民众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基层组织政务公开是广泛而深刻的民主实践活动,是村民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身发展的实践途径,要把广大村民的发展和利益放到突出的位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建立健全村民对基层组织政务公开的评价制度,增设活动场地,创新参与方式,重视开发广大村民的智力资源,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

4.加强组织间合作,搭建网格化管理框架。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可以以党组织一把手为领导,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网络化管理涉及组织、部门较多,需要各组织通力合作,各基层组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此单位的政务公开事务,有利于提高组织内部、组织间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健全基层组织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监督保障体系,健全责任制度体系,不定期检查验收基层组织的政务公开工作。重视民众的监督作用,实行办事公开、群众监督制度,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基层组织政务公开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是群众监督基层组织的有效手段,它对规范基层组织行为、反腐倡廉、融洽干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只有引起足够重视,村一级认真负责,县镇两级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和支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完善制度,注重落实,使其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才能持久地发挥它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李育红.我国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6).

[4]袁东生.以制度创新推进政务公开[J].中州学刊,2010,(6).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政务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