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2013-04-11 19:15
关键词:现场采访体育新闻运动员

畅 欣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甚至热爱体育。据CMS(索福瑞)媒介研究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总观众规模达到124亿人次,平均每天有7.25亿观众收看奥运转播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期间,有96.8%的观众是通过电视收看奥运赛事的。可见,电视传播与生俱来的同步性、直观性、生动性与体育赛事追求的快速感、现场感、激烈感不谋而合,二者的“联姻”成为必然。电视一跃成为报道体育赛事的最佳平台,而对体育赛事的报道也为电视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互利双赢的结果使得二者之间的“血缘”日渐浓厚,密不可分。当然,随之应运而生的电视体育新闻记者也便频频出现在观众面前。

一、电视体育新闻报道现场采访的重要性

首先,从主体方面来看,就新闻本身来说,“你用三分的力气去采访,你的报道就只能得三分;你只有用十分的力气去采访,你的报道才可能得十分。”经过多年实践与时间的检验,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我们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好的新闻,“七分采,三分写”。没有扎实有效地采访,纵然有再好的文笔也是徒然。

对于现场报道来说更是如此。它没有后期的写作过程,而将重心全部转移到了采访的过程上。通过记者与被访者在现场的一问一答,便自然构成一篇报道。报道的成功与否也全然取决于记者的表现。而记者的表现又集中体现在采访的环节上。所以,现场采访是现场信息的重要补充和观众的视听延伸,在整个现场报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客体方面来看,就体育比赛来说,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体育赛场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有严格的时间、地域、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除了运动员、教练、现场观众、媒体、工作人员以外,其他观众并不容易靠近。同时,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无法与观众实现语言上、情感上的直接交流。因而,观众只通过观看比赛,很难进一步了解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是球队其他方面的信息。所以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来说,现场采访都存在着一个报道的必要性。这时,现场体育记者这一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场记者的采访为观众了解运动员开辟了一扇窗口,是沟通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最佳桥梁,是对比赛现场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这样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渴望进一步了解运动员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为电视媒体展示自身优越性、吸引更多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的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笔者仅从记者的能动性出发,以思、察、问三个方面为角度来进行探讨。

1.思。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是一项掺杂很多复杂因素的活动过程,因此,采访前谨慎思考、认真准备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是成功采访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思考:相关资料的准备,良好心态的准备,采访时间、采访对象的选择以及猜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可能得到的回答。

第一,相关资料的准备。体育报道与其他报道相比具有很强的项目专业性。无论是哪种比赛都具有自身的项目特点与竞赛规则。体育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对所采访的项目有所了解,最好能让自己成为所采访项目的“专家”。如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生常识性知识的错误,则会闹出笑话、耽误宝贵时间,甚至丧失良好的采访机会。体育记者在采访前必须积极搜集比赛的相关资料,要对比赛项目、参赛队、场地、交战情况、胜负记录、双方战术、运动员个人情况等多方面信息了然于心。

第二,良好心态的准备。与其他的新闻报道不同,体育报道通常会夹杂记者更多的情感投入与心理倾向。“主队情节”、“地方主义色彩”、“球迷心态”、“民族精神”等心理因素成为阻碍客观报道的障碍。例如人们常说的“地方主义色彩”就是指地方新闻媒体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以有利于本地、本队作为取舍事实的标准。记者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始终要以一种不骄不躁、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客观报道事件。

第三,对采访时间、采访对象的选择。这一方面的思考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也是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何时有机会进行采访?采访谁?怎样进行采访?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记者进行详细周密的计划,并根据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对于体育赛事现场采访来说,采访时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赛前采访、赛间采访和赛后采访。这三种时间处于比赛过程的不同环节,各有千秋。因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要注意对“名将”、“黑马”的把握。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体育记者还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更加细致、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性格、好恶、经历、技术、交谈能力等各方面情况的不同,设计出的问题当然也会大相径庭。

第四,猜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可能得到的回答。这一阶段的思考是为了应对现场采访的突发状况。在采访前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可能得到的回答进行合理的猜测与想象,并相应地制定出应对策略,这样便于在遇到问题时快速妥善地处理。但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猜想可能的回答只是为了让记者做到心中有数,并不应在实际的采访中形成固定思维,为得到预期的回答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这样反而会影响到采访效果。

2.察。“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睛显得更为重要。在新闻史上,记载着许多因为善于眼睛采访而获得成功的范例”。“观察采访是指通过视觉和思维活动进行采访的过程。它是现场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在现代竞技体育新闻现场采访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记者是通过观察手段来进行采访的。就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

观察采访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赛场环境、比赛状况、运动员、教练员、现场观众乃至当天的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包括在内。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多方面的去感受赛场的变化,以便获取更深刻的认知体会。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克拉·法拉奇曾经说过这样饶有兴趣的话:“我每当遇到一个事件或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见时总是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眼睛、耳朵和头脑来进行观察、倾听、思考,以便从中理解一条蛀虫如何钻入历史这块木头中去的。”

可见,对于现场记者来说,“足够的眼睛、耳朵和头脑”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观察采访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因为细节通常是展示人物、事件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想要在进展快速、节奏激烈的体育赛场第一时间将细节牢牢把握在手中,就要做到以下五个要点:要准确、要敏锐、要独特、要深刻、要抓要害。

3.问。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事例: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莫慧兰参加了女子体操个人项目的比赛,赛前她的夺冠呼声最高。然而在比赛中动作上的失误使得她与金牌无缘。就在她要走进休息室时,有记者马上冲上前去问:“请问,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这种逼问使得莫慧兰立刻泣不成声,只能断断续续地说:“我……我很难过……没有什么可说的……”。

另外一个事例是这样的:1989年第四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德国多特蒙得市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徐寅生率团提早到达。守在机场的记者想让他谈谈时隔30年后重回多特蒙德参加世乒赛的感受,却得到徐寅生这样的回答:“我刚下飞机,晕头转向的,连市区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感想。你们记者全是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腔调?”

就这样两个简单的例子,便可以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提问方式的重要性。那么作为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该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抢”机会。我们在电视里最常看到的场景便是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站在记者身边接受第一时间的现场采访。这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抢”便显得极为重要。抢时间、抢位置、抢问题、抢镜头,这是优秀的现场体育记者必备的素质。

第二,“敢”提问。体育比赛最大的特性之一便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运动员或是一个团体输掉比赛的情况下对他(他们)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大胆地质疑、提问,不一味回避观众关注的敏感问题,这就需要体育记者有胆识、有智慧、有超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在把握分寸的同时又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抓”细节。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要随便一点,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问题提的太大。”对于现场体育新闻的采访来说更是如此,它是一种瞬间的艺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便是刘翔回国之后白岩松对他进行的一次专访。虽离刘翔夺冠的历史性时刻已有一段时日,但白岩松仅巧妙地应用了三个极具细节特点的问题便使得刘翔的性格特征清晰可见。这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想到在摄像机上签名;怎么会想到跳上领奖台;是否设计过镜头前示意观众注视他的那个动作。这三个问题紧紧扣住刘翔夺冠之后一系列的细小动作进行提问,瞬间将他自信、桀骜不驯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善”引导。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是不同的。有的活泼开朗、善于言辞;有的则沉默寡言、不善表现。在遇到后者时,记者的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们在今天的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中并不乏听到这样的提问:“请问您获得银牌高兴吗?”“这次比赛没有拿到奖牌遗憾不遗憾?”“你这次得了金牌,是不是从前所吃的那些苦全都值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提问。显然,这类提问属于“无疑而问”,用“是”或“不是”便可直接回答,没有很强的指向性,也无法引起被访者的回答欲望。

第五,“变”思路。现场事件的突发性、多变性、不定性,要求体育记者必须具有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素质。在遇到拒绝或是其他采访困难时要能够及时转变思路,善于寻找其他的方式获得信息。例如报告文学作家理由在《她今天称杰于世》一文中提到某新闻记者在采访栾菊杰比赛时怎么想的时候,栾菊杰说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可笑,并认为记者:“对我的回答好像总不满意,可我只能说实话,难道非要我顺着说嘛?请你拿一支剑去台上试试。当对手的剑向你逼近时,你是怎么想的?”显然,被访者对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十分不满,此时记者需要做的便是及时转变自己提问的思路与方式,沉着应对。

第六,“显”个性。比赛现场第一时间的采访通常是向观众展示运动员人格魅力的最佳机会。赛场上观众关注的是运动员的技术与表现,而赛后观众更渴望了解运动员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记者就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彰显运动员个性的问题,适当多提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足够的发挥与展示自我的空间。例如我国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在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半决赛的现场就与记者有过这样精彩的对话:记者:“你好像在比赛的开始阶段表现的很紧张?”李娜:“当然,面对半决赛这样的比赛紧张是难免的,而且我昨晚上没有睡好,我老公睡觉的时候一直在打呼噜。”记者:“是什么帮助你成功翻盘,特别是在你一晚上没睡好的情况下?”李娜:“奖金。”话音刚落,赛场便爆发出一片欢笑声。显然,这段简明的采访已经将李娜幽默自信的性格展现给了观众。

第七,“给”关怀。“体操王子”李宁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从吊环上摔了下来,失败惨重。记者们对此颇为不满,纷纷指责,抱怨连连。以至李宁在赛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中国人,真正理解什么叫体育的人还是太少。昨天是王子,是冠军,今天是败将,这就是体育。体育是最无情的……”。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体育记者能够在运动员失利的情况下提出些充满“人情味”的问题,而不冷嘲热讽、雪上加霜,应争做一名“雪中送炭”的报道者。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体育人文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对我而言,体育就是人,就是情感,就是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像体操男团小伙子们‘打死他们’的壮语;像占旭刚在奥运会上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像张军、高凌在胜利后喜极而泣、紧紧相拥的场面,无一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热衷于关注和报道这类‘人’的题材。反之,如果体育比赛变成了生硬数字的比较,变成了单纯姿势的量化考评,变成了受到各种繁杂规则束缚的高深游戏,相信不会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这样的体育报道就是失败的。”因而现场体育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摘掉“有色眼镜”,怀着一颗包容、真诚、友善的心来进行采访,这样才不会伤及到运动员的情感,不会使运动员产生排斥心理,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1]张英.体育新闻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夏禹.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现场采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史蒂夫·威尔斯坦.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

[5]易剑东.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翟延峰.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素质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7]王潇颐.体育新闻报道特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8]宫超.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9]尹晓辉.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J].采编实践,2009.

[10]王慧芳.体育记者的角色调整与设计[J].体育报道新探,2010,(2).

[11]蓝鸿文.专业采访报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萨利·亚当斯 ,文弗·希克斯.第一线采访手边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现场采访体育新闻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2016年南京生活用纸年会现场采访系列报道之一
浅谈现场采访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