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
——从古德莱德的课程观出发

2013-04-11 19:15张芳芳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师

张芳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十年研究成果纷繁,从中国知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检索到论文著作数量6940篇(截止2013年6月),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度高的论文达3000多篇,但是核心成果极少。科研成果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描述,研究者从专家到一线教师。其中,无论期刊论文还是专著大都以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实践运用研究为主,其不到10%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内涵、特点、价值的研究。为了更好的使广大研究者了解把握研究现状,本文从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其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下面将从这五个层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归类分析。

一、理想的课程层面

理想的课程,是课程研制专家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设计出来的课程。即课程专家对一门课程的理论建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性和价值,包括对涵义、特性、价值的界定和对其认识误区分析。

代表作有: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张华,2001),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钟启泉,200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田慧生,200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功能(文可义,2006),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与理念(谢国忠,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实质与价值澄清(成瑶,王玲玲,2011)。

从以上的论文中可得出:张华对课程的本质做了全面的论述,包括课程产生的背景、特性、理念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及其重要性,其他学者可以说是在张华的基础上对某一内容进行着重的解释和澄清。

该课程涵义、内容、特性如下:(1)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2)内容源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3)该课程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性;实施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评价的多元化;管理上各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师资及课程资源保障。它是中国21世纪的理想课程。这是我国课程改革中该课程的理论建构的基础,其它相关的阐述都以此为根本。

二、正式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国家管理机构认可并颁布的课程,是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列出的正式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十年中,其并没有像其他科目那样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更没有教材,有的只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相关阐述,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解读,及一线教师或当地教育局开发的类似校本课程的资源包。

至2011年才开始颁布课程标准。国家和地方管理机构认可颁布了该课程但是在保障措施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在学校正确定位,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系统、支持系统方面,即课程在实施前的准备方面的不足,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停留在课程表上,形同虚设。

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探析(马玉琪,2012),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冯新瑞,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陈文心、周积昀、吴忠喜,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郭元样,2004)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它是国家认定颁布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只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开发或学校进行开发或地方学校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

总结上述研究,课程颁布后存在的问题有:缺教师、缺资源、缺制度保障。缺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导致教师无能力开设该课程;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该课程在各个学校的真正落实,缺乏校外的安全保障、实践活动基地;缺乏校领导和家长对该课程的支持。

其解决措施:(1)在高等师范中建设相应的专业,学校主动与大学进行合作;(2)地方行政部门应争取地区企业或其它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单位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主动的争取家长和社区的支持;(3)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相应的制度,落实该课程,如郭元祥提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当中,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激励机制的建设。

三、领悟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解释方式不同。“一套正式课程或是学校的非正式课程,无论经过多么精心的设计,都必须经由教师的规划、安排与运作,以及学生亲身体验,才有可能达成该课程的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课改中的关键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领悟以及课程的预设。

在一项有关一线教师调查其是否学习新课改理念并运用在教学中的调查中,超过80%的教师都能很快的学习新理念并运用,所以说教师的领悟能力是不用怀疑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领悟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教师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该提法暴露了他们并未真正领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很多农村或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都没开设,并不是教师不理解该课程,而是能力、精力有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带的,老师本来自己的课都忙不过来,何况该课程还需教师自己开发课程;有的学校没开设与教师的领悟能力无关,而是学校、教师追求学率,不倡导开设,进而是该课程流于形式,形成的一种畸形的非道德的学校文化。

有代表的论文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文可义,200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陈文心、周积昀、吴忠喜,2010)等文章。

对此,(1)论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的澄清中对教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不正确理解进行纠正,对教师能力有限导致课程无法开设的,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意识;(2)高度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使领导的认识先到位,明确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3)通过各种宣传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课程执行能力,使他们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政策的严肃性。

四、运作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是指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它与领悟的课程存在差距,也称为观察的课程,是指人们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是对教师领悟课程的预设的落实,即课程的具体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有:(1)教师的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动态生成性,课程在运作时会偏离原来的预设,而向新方向发展,存在有的教师不能活灵应变,生搬硬套的往预设方向拽,使学生乘兴而去,失望而归;(2)不少教师则把一堂活动课上成讲授课;(3)有的教师在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组、没有适时的对学生的活动进展进行评价,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代表性的论文有: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素质问题(李剑,20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李剑,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教师指导策略与个案分析(刘颖,陈慧,胡思丝,2010),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合作(赵玉如,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郭元样,2004)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1)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建立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创生的观念,根据课程的发展趋势可以提出新的主题或向原主题更高一层的发展;(2)注重按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兴趣进行分组或安排相应的适合学生的活动,这一方面是有难度的;(3)当然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等。教师至少要选择一两种评价方式既含师评又含自评,形成一种稳定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课程的有效性开展,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体验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也称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体验到到的快乐,获得的成长不是我们可以量化测量到的,并且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学生的成长在现阶段看不出来。

但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了解到学生的体验结果的是看:(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课程所取得的产品和作品。

所以在课程结尾,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以及学生体验的总结、分享和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的评价也影响着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要诚恳的指出学生的具体的不足之处,并对学生的努力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学习。

六、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古德莱德的课程观,反映了一个课程从建设到落实的五个步骤,从五个方面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看到其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从理想的课程层面看,理论建设的开放性、完整性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落实,理论假设的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又要易于一线教师的理解,所以理论建设要考虑受众的实践水平,以及学校的物质基础和师资力量;(2)从正式的课程层面看,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该课程在各个学校的真正落实,缺乏校外的安全保障、实践活动基地;缺乏校领导和家长对该课程的支持。导致学校不敢开。(3)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导致各任课教师领悟能力的差异,以及校长对该课程的支持是课程落实的根本,转变校长的观念和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很重要。(4)运作的课程方面,由于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具有能动性,对于课程实施中的偏离原来预设的,教师要学会适当防守,灵活处理。(5)实际上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很大程度上具有滞后性,有很多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影响很难测试出来,所以教师给学生的评价应多为鼓励赏识,对其存在的不足应及时的指出,还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以及学生体验的总结、分享和成果展示。

十多年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日趋成熟,从最初的尝试探索到现在追求常态化实施,为常态化实施提供了可能。本文对现阶段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希望引起各部门清楚自己的职责,也使广大学者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切实问题,并及时地进行调整方法策略及研究方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实现像语文、数学那样得到常态化实施。

[1]Goodlad,J.I.Curriculum Inquiry,1979.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潘洪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高建新.课程管理[M].台北:台大书苑,2000.

[6]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