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探析

2013-04-11 19:15
关键词:职称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杨 勇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压力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压力也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高校5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师数量不足,人均承担工作量太重”,近60%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还有调查发现,61%的高校教师将工作压力评定为大或很大,52%的教师将生活压力评定为大或很大,且工作压力比生活压力大一些。高校教师究竟面临那些压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一、科研及职称晋升的压力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砝码,许多高校本着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原则,将压力加在了教师的头上,教师的职务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收入的高低都直接或间接地和科研成果挂上了钩。另外,在实行新的职称评定改革中,由于事先框定了高级职称晋升的数量,因此即使在满足各项晋升条件后,职称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晋升,往往需要优中选优。这些都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严重的科研压力,老年教师年轻时,因为当时高校没有像如今的科研量化考核指标,所以思想上忽略了科研。如今由于专业知识老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缺乏积累,另外青年教师往往对自己的科研之路有较高的设想,甚至是忽视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具体的条件,制定了难以达到的目标。导致自我期望值过高,在遭到各种挫败后,就会出现从盲目自信到严重自卑的变化,从而对科研工作的心理压力便大大增加。而且由于青年教师普遍职称较低,在职称晋升中往往面临更多更大的压力。

二、教学及人事考核的压力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连年较大幅度增长,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渴求的举措。全国高校各学科大学生招生人数自1999年的1548554人,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460530人,7年时间招生人数翻了2.5倍。招生人数的连年增长给高校的办学条件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尽管同期专任教师数量从42.57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但由于各地增长的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扩招引发的各地大学城建设一般离原校区路程较远,远郊办学下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路上,使教师教学压力陡增。近几年来,各地高校普遍实施了人事绩效考核,并普遍与工资收入挂钩。其中“985”、“211”等重点校院已完成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建设,相关制度已经构建、调适与运行,发展已由形式转变进入质量建设阶段,地方高校则刚刚推行或是试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为了绩效考核往往需要对老师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社会工作进行量化打分,这导致了教师在工作中先考虑分数,有分就做,没有分就不做,如果非做不可就应付了事。同时积极争取各种得分,为满足每年的绩效考核教学上满足于应付,科研上来不及对所撰写的论文进行精雕细琢,先发表先得分为是。这些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经济上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此社会普遍认为高校教师学问高、职称高、薪资高。事实上,通过全国40所样本高校薪酬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被试教师对薪酬满意的总体认知程度比较低。被试教师认知均值为2.712,低于理论中值 3。与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相比,教师薪酬不具外部竞争力。同时,高校人均收入不但大大低于被调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也远低于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收入最高的信息产业是高校的 3.3倍,最低的研究院所是高校的 1.3倍,整体收入行业类型都是高校的2.6倍,显示出高校与有些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高端人才群体的收入增加较快,其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同期高校教师的收入增长。

四、其他各种压力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高校教师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其他压力。如青年教师存在收入低、科研课题难争取,难以购置住房等压力。学位较低的教师存在进修机会、与领导关系、进修和攻读学位等压力。老教师存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个人健康、学校政策、父母子女问题等各方面压力。教学服务人员存在个人发展、工资收入等方面压力。

五、讨论

压力是环境作用带给人们的诸如忧虑、焦灼、矛盾、烦恼等之类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往往带着某种压抑性、胶粘性和滞重性,使人难以轻松、解脱和超越,持续地承受着一种精神重负。这种精神压力,一方面可能会成为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下,又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和伤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工作者都普遍感到压力的增加,这是由我国社会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既然一定的精神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解决问题或绕过问题。提高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尤其是关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多多对我们的社会进行了解,多多对我们的历史进行了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鲁迅先生也曾指出“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通过读书,了解一个人生在天地间的辛苦。通过读书,认识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现在,憧憬我们的将来。一个人只有内心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以后,才不会有起起伏伏的欢喜或沮丧。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只要我们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敬畏的心去生活,我们就能感到正能量,就能积极面对生活给我们的各项挑战。

[1]郭少峰.调查:近6成教师压力大,1/3学生“学非所好”[N].新京报,2008-02-20.

[2]张莉莉.女大学教师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3]黄爱民,杨勇.论高校老年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及其调整[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4]郝悦,牟朝霞.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压力的成因及自我调适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

[5]彭怀祖.各学科大学生招生数量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6]王立娟,于福君,侯冬岩.地方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求索.2012,(9).

[7]王勇明,付鹏,郭坚华.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探析[J].高教探索.2008,(3).

[8]钱大益,王维才,邵龙﹒知识密集型行业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S1).

猜你喜欢
职称高校教师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