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案设计原则探究

2013-04-11 19:15陈俊华
关键词:学案设计教师

陈俊华

学案导学作为伴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形势成长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优越性已经在许多学校得到证明。对该模式而言决定教学效益大小的关键要素就是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而当下很多学校编写的学案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编写的理论依据处于模糊状态,对学案的理论研究处于较浅的层面,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均凸显不出来。此外,不少学校的学案设计是由优秀或骨干老师主持,其他教师使用时不能明白设计者的意图。而且部分学校借学案导学之名冒充改革门面,在对学案界定、价值、基本要求尚没有思考的基础上就实施学案教学,其设计的学案不尽如人意,实施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为了促使学案导学更进一步的发展,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谈谈对学案及其设计原则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案概念的界定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对学案概念的定义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学案即案例。如“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为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学案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设计出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引导下完成问题探究,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2.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3.学案即学习材料。如“学案是把教学目标、预习任务、知识重点、教学步骤、评价任务等编写成供师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学案就是了解学情、大纲、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线路图。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笔者认为“学案”是指教师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经过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而成的,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基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理念,由师生共同参与并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或一系列学习事件的总和。”“学案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明确学习任务,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揭示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鼓励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学习方案,还是不同层次上的学习方案,如一本教材、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节课的学习方案。

二、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的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学案的设计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探究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要确立以学生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设计理念,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板块和每个环节的学习当中,从教材内容的预习到学习问题的阐述,从课内知识的理解到课外领域的延伸,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去品味、去体验、去挖掘、去创新。

2.目标性原则。“学案”设计的目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贯穿于学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准确的预见学生的学习过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需要被满足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学案学习目标的设计就应明确、具体,要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且以此为导向,激励学生主动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监视、控制、调节,进而促成目标的实现,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3.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和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和设计,不是知识和题目的简单堆积。”ix学案要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案设计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教师指导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要给学生提供预习方法指导,听课方法指导,记忆方法指导,复习方法指导,?课外学习方法指导等.比如提示学生对疑难点作标记,对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在学案上,留待听课时解决。再比如在学习内容旁边给学生标明所要用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是什么,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学案设计中,学法线应贯穿始终,如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的具体指导、疑难问题的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应贯穿在学案设计内容各个板块,构成一条明确清晰的学法线。

4.问题驱动性原则。学案设计时将语言知识点转变为可探究的问题点,通过对语言知识点的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的能力。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可探究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设计的问题在“将来发展区”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设计的问题在“现有发展区”时,学生“已摘到”,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设计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机的接和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还有成功的可能。

5.参与合作性原则。学案设计要“通过参与来增强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通过对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设计学案时要做到分层设计和差异设计,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层次的有差异的学生能够都参与进来,最终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6.层次梯度性原则。学案设计与编写时教师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阶梯的、有序的、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的认知方案。学案要有梯度,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并进行适度拓展,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潜能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1]关士伟.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2]王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程实施学案式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4]花书红.”学案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

[5]邵凤兰.高中英语阅读课学案的设计与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1,(5).

[6]贾如鹏,傅海伦.“学案”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7]张荣华:学案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操作程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8]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

[9]施光欣高中英语阅读课导学案编制原则和设计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

[10]史亚娣.高中英语自主学习学案教学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学案设计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乡愁导学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