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热烈讨论背后的几点思考

2013-04-11 19:15赵淑芳
关键词:线段直线现实

赵淑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课堂上举手如林、答声如雷,讨论已成为师生、生生主要的互动方式。从表面看,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但在七年级的一次数学听课却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是否该冷静思考一下讨论的实效?

一、案例及分析

该堂课是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的,要求学生明白什么是直线、射线和线段及其表示。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举例子,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是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例子吗?学生也举出了许多连教师都自叹不如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例子,如,灯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过了十来分钟,师问:那么我们如何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呢?在此疑问下教师向学生直接讲授如何表示。内容讲完让学生做课后练习时,问题却接踵而至。学生并没有掌握“直线的表示”这个内容,进而说明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并不能说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内容。教师对此也很失望,课后一直认为该班学生很笨,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仔细分析该堂课,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该教师没有将实际与教学很好地联系起来。数学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但生活现实只是体现数学知识的载体,我们是要通过这个载体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然而教学中该教师为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任学生的思维发散,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思维聚敛起来,而是将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了,没有很好地体现生活现实的载体作用,因而忽视了真正要掌握的数学内容。

第二,该堂课没有很好地实现学生的智力参与。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积极主动性,但主体参与的核心是智力参与,而不是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外显的,表现为行为上很积极,积极的行为参与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在积极进行着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参与是内隐的,是学生在行为同时对“目标问题”进行的积极的内在思维活动。这位老师对学生举出的每一个例子,都鼓励一番,而后学生只是会乘兴再思考下一个具体的例子,而不是进一步思考“目标问题”——它的表示,然而教师也没能及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表示。因此该堂课的热烈讨论只能说明学生的行为参与很积极,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智力参与也很积极。

第三,该堂课没有很好地实现相应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认知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认知性目标是指一节课给学生了什么?教育性目标是在教会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发展性目标是当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全都忘了,还剩下什么?该堂课认知性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及其表示”,但经过测验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教育性目标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所学内容与生活中的联系,知道它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发展性目标是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常见问题及现象。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下该堂课,虽然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思索、积极发言,但无论哪一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第四,该堂课没有很好地做到“做数学”。数学教育界有句名言“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数学”。你做过的事情,一般都记得牢;你说过的事情,大多却忘记了。可见在数学学习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取得都离不开学生“做数学”的活动。这堂课上,学生的发言积极又热烈,有的学生甚至一节课都在说,乍看课堂热热闹闹,可课后练习与作业的反馈效果却不好,说明该教师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做数学”,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没有真正经历符号化的过程,而符号化是数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是“做数学”还是“说数学”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答案。

由此我们想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就是一堂好课。是的,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北师大肖川博士就曾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也说得好: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教学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让学生放心大胆的去摆弄,该动笔时就要求学生去认真练习,该动口阅读就让学生全心的去阅读,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不是花架子,而是在育人。因此,我们要说:当心“泡沫课堂”,在课堂热烈讨论的背后冷静思考一下: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了?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轰轰烈烈的外表下,是否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注意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但切记,现实世界是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的载体,最终是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并发展数学。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热烈讨论现实生活中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载体,但忽略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数学知识和现实载体未有机结合,也就未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往往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打折销售、储蓄、追赶问题等来学习方程、理解方程。还有,在学习“空间与图形”、可能性时,更是时刻渗透着生活气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不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攀、抽象深奥的天书。

无论如何,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去。这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学中不能为现实而现实,一定要注意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做数学”。国际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可见其注重实践的作用。当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再被看成是一种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足见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新教材正是从这些新理念出发的。如该教师在进行“直线表示”时,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表示,学生听了,看了,但没做,没有真正从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实践,了解一百万粒大米有多重,一百万步有多远;课后作业许多都是需经过动手实践的开放性问题,如用4个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做数学”,发挥其主体性。

3.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智力参与”。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教材蕴涵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只要老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需要。同时,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不应当都是被告知“……是什么”,“……应当怎么做”等等,而是应当有机会进行探索性学习,去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肖川.让学生真正“动”起来[J].创新教育,2009,(8).

[3]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2000,(7).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线段直线现实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画直线
两条直线 变变变
画直线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