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3-04-11 19:15成小丽
关键词:分组语文课堂语文

成小丽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其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便是分组学习。

一、分组学习简述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被美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分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力,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它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分组合作学习被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后,使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分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成效甚微。

二、分组学习现状

1.教师引导作用渐趋淡化。在语文课堂组织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分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只侧重表面形式,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明显。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所设置的问题和小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预期,不管要讲的内容合不合适,都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展开。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合作形式,不仅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在分组讨论时,未有效地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引导,导致学生分组学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学生学习目的缺乏明确。在采用分组学习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老师宣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时,教师中顿时会出现嗡嗡嗡的声音,一片嘈杂。小组内部成员置教师提出的问题于不顾,对任务敷衍了事,匆匆作答之后,转而探讨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其他话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当教师要学生汇报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即使同一个小组的回答也五花八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无法有效控制。

3.课堂学习效果有待检验。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问题全盘抛向学生,未将班级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组内缺乏明确的领导核心,分组讨论有时仅仅局限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的讨论,成绩相对逊色的学生往往会处于讨论的边缘地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讨论的成果究竟学生掌握了多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未及时地组织学生对讨论成果进行有针对性地反馈。

三、分组学习运用

笔者认为提高语文课堂中分组合作学习效率,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按各学段的训练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重视这些环节中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1.在“听”中的运用。语文教学同英语教学一样,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跟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听”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选择部分课文的朗读材料,要求各组成员在听朗读材料的过程中,标记不熟悉的字词。听完示范朗读之后,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完成字词识记任务,并要求每组委派一名负责人检查本组各成员完成情况。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将识记的字词读音及解释在课堂中面向全班展示。

2.在“说”中的运用。“说”的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展示环节。要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并就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这一环节是运用分组讨论相对比较困难的环节,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讨论,就必须在问题设置上仔细斟酌,设置的问题不宜太难,要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要将部分成绩不出色的学生人为边缘化。同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此外,教师应走入小组讨论之中,在其讨论遇到瓶颈之处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因讨论难以顺利进行而转为闲谈,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3.在“读”中的运用。小学阶段学生“读”的能力培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独立鉴赏文本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此环节分组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要从基本的、表面的内容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分别给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阅读任务,如优美字词、优美诗句的整理等,使之加以积累,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视情况组织各小组进行拓展学习。

4.在“写”中的运用。“写”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师生共同努力。于小学生而言,“写”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体现在字词的书写能力上。组织小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识记字词,并指定专人对本组成员的识记结果进行考查,既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秩序。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简单的片段写作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六《父母的爱》训练时,在给学生阅读完课本出示的小故事后,要适时调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说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的亲情小故事,并倡导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对爸爸妈妈想说的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采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此外,要求各小组派专人负责撰写本组学情报告,一方面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引导是关键。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在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时,要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问题设置、讨论过程、成果检验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教师既是分组合作学习的指挥者,又应该同时成为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2.学生参与是保障。小组成员之间要学会互相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善求助、愿帮助、会帮助,将每一位成员都纳入小组学习的氛围中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分组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3.小组核心是动力。要建立榜样激励体制,各组内部要形成各自的领导核心,一方面使组内其他成员有了效仿的楷模,另一方面要求其负责督促本组成员按时保质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并及时将本组成员学习状况进行反馈。

4.合作竞争是方式。合作学习不等于不要竞争。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强调“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井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奠基阶段。分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各种情感的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且行且思,我们教师要努力做一位研究型的实践者,对分组合作学习的组成进行精心安排;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对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精心培养,对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深入检验,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就一定能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赵慧君,李建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J].普教研究,2006.

[4]张亚楠.小学合作学习实施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观察,2013.

[5]马京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教育科学,2013.

[6]陈敏聪.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1.

猜你喜欢
分组语文课堂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