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收敛性研究

2013-04-12 03:05琳,晶,
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收敛性消耗

张 琳, 许 晶, 李 影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收敛性研究

张 琳, 许 晶, 李 影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研究目的:本文利用计量模型,分析近年来中国不同区域间城市土地资源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以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变化趋势,验证相关经济规律。研究方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从2000—2011年,(1)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三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在逐渐减小,其组内各省间的标准差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出σ收敛的特征。(2)相对发达地区组内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缩小幅度要小于全国组及相对落后地区组的幅度,并且自2004—2011年7年间的σ值均呈现相对发达地区组>全国组>相对落后地区组的结果。由此说明,在现阶段相对落后地区组的区域差异收敛性最好。(3)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组间的人均GDP存在β收敛,并且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其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4)相对落后地区组各省份的η值都为正值,说明在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其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在不断缩小。研究结论:近10年间,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在不断减小,并且其区域差异呈现出收敛趋势。

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强度;区域差异;收敛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城镇化使得土地资源的稀缺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土地资源。在总量有限的背景下,加强土地内部利用方式与利用程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之间土地利用结构和要求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会如何演变,是区域收敛还是区域发散则显得尤为重要,其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城市土地资源消耗的变化规律,为中国协调区域发展,进行宏观土地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收敛假说是建立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该模型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而边际产出递减,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区域人均收入平衡的长期趋势是存在的,即世界上穷国的收入水平能够赶超富裕国家的收入水平,这就产生了收敛的概念[1-2]。所谓收敛(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其初期静态指标(例如,人均收入)与其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具有更高的增长率。目前理论界关于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较为成熟,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特征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多说学者都认为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且主要包括σ收敛[3-4]、绝对β收敛[5]、条件β收敛[6]、俱乐部收敛[7]。随着对收敛性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将收敛性假说应用于能源、技术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8-10]。近年来,中国学者将收敛性假说模型应用于土地资源研究领域,但是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耕地的收敛性分析,如刘丽军等采用区域σ收敛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的区域离差程度[11],而叶浩等检验了耕地利用效率的σ收敛和β收敛的存在性[12]。此外,熊华利用σ收敛指标来描述土地利用集中度的区域离差程度[13]。

总体来看,目前理论界对土地资源收敛性的检验方法并不全面,而且尚未发现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收敛性的研究。因此,笔者通过两种收敛模型来对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从而为中国引导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指标选取与区域划分

1.1 指标与数据处理

本文的初衷是为了评价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收敛性,在进行指标设计的时候,考虑模型要求、研究尺度、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横向可比性等因素,采用了“土地消耗强度”作为本文的核心指标,其含义为单位GDP所消耗的土地资源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C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UMJ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GDP为进行平减后的实际GDP。

该指标作为“地均产值”指标的倒数,可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与集约水平,表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值越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其区域差异的收敛趋势也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的收敛趋势。

本文基于全国范围进行研究,空间分析尺度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时间序列为2000—2011年。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有各省市的GDP、人均GDP、GDP指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其中,各省市的GDP、人均GDP和GDP指数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为了使不同年份的GDP和人均GDP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可比价格。由于数据缺失,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补充。

1.2 区域划分

在进行全国整体收敛性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地区收敛性特点,本文将中国各地区按照经济水平差异分为两组,研究组内地区的收敛性。已经有学者采用以中位数作为划分标准[14],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优点:(1)可以明显区分不同地区之间的研究对象;(2)同一地区的内部差异能够相对缩小。因此,本文在研究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或经济水平时将中国划分为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两组地区,以中位数作为划分标准。即通过分别计算2000—2011年各省份的实际人均GDP平均值,将位于中位数以上的省份定义为相对发达地区,而位于中位数以下的省份定义为相对落后地区(表1)。由表1可知,该分类的结果与中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符,相对发达省份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而相对落后省份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表1 基于人均GDP中位数的区域划分结果Tab.1 The results of regional partitioning based on the median of GDP per capita

2 理论模型

Martin把研究收敛的文献归为两大类:σ收敛和β收敛[15]。σ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经济体中分布格局的变化,β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分配变化。两个类型的收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6-17]:(1) σ收敛,这是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假说,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分布的离散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一般用变异系数或标准差来描述离差程度。(2) β收敛,是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在人均产出增长率、人均资本增长率等指标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于不同经济水平下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

本文将σ收敛和β 收敛模型引入到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性研究中,分别构建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

2.1 σ收敛性检验

计算公式如下[17]:

式2中,n为样本个数,i为省份,t为年份;lit为第i个省份在t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 σt为n个省市之间在t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标准差。若σt+1<σt,称区域间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存在σ收敛;反之,则不存在σ收敛。

2.2 β收敛性检验

在文献基础上,主要借鉴了齐绍洲研究的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的β收敛理论模型[18],构建了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β收敛模型。

2.2.1 人均GDP收敛模型

式3中,y为人均GDP,i为省份,t为当期年份,t-1为上一期年份,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φi,t为残差项;ln(yi,t/yi,t-1) 表示第i个省份的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 yi,t-1表示第i个省份在t-1年的人均GDP。

如果β<0 ,则存在β收敛,说明人均GDP的增长与上一期人均GDP负相关,这意味着相对落后地区在增长趋势上快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将趋同于相对发达地区。

2.2.2 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收敛模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18],假设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是两组间人均GDP差异的函数,构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收敛模型:

式4中,y为人均GDP,i为相对落后地区组内各省份,f为相对发达地区组内各省份;ε*it为相对落后地区第i个省份在t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εft为相对发达地区组内各省份在t年的平均城市土地消耗强度;yft为相对发达地区组内各省份在t年的平均人均GDP; yit为相对落后地区组第i个省份在t年的人均GDP;A为系数,η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对于人均GDP差异变化的弹性系数,表示相对落后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对两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造成η个百分点的影响。

为了使预测更加准确,在模型中加入一个1期的滞后变量,如式5:

式5中,εit为相对落后地区第i个省份在t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μ为时滞调整因子。因此,εit为包含时滞影响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变量,而ε*it为不包含时滞影响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变量。将式4与式5分别取自然对数并联立整理得:

式6中,ln(εi,t/εi,t-1)表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收敛速度;ln(εf,t/εi,t-1)表示t-1年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距;Δyt=yft/yit,表示t年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城市人均GDP的差距;υit为残差项,B = μlnA,C = μ,D = μη。

因此,可以用式3来检验中国相对落后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GDP差异的收敛状况,若检验存在β收敛,即β<0,则说明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总体趋势上快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用式6验证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的关系并估计出系数B、C、D,通过式7求出η值来度量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状况。

3 实证分析

运用收敛模型从两个方面对各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收敛性进行检验。首先运用σ收敛模型检验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程度,然后运用β收敛模型验证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揭示中国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规律性。

3.1 σ收敛性检验结果

首先,根据中位数划分标准将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分为全国、相对发达地区以及相对落后地区三组,分别计算出各组近10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平均值(图1)。由图1可知,2000—2011年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三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即单位GDP所消耗的土地资源数量越来越少。由此说明10年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在不断增加。此外,从横向比较分析来看,相对落后地区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最高,全国组次之,相对发达地区组最低。这说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这与其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并且三者的均值趋于一致,从直观上可以判断出三组间差异是收敛的。

图1 2000—2011年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变化Fig.1 Changes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the whole country,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and less developed area from 2000 to 2011

为了检验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σ收敛性,分别计算2000—2011年间各组内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σ收敛指数(图2),然后分析其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2000—2011年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标准差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现出其总体σ收敛的特征,但过程并不稳定。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4年间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间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σ收敛指数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到了2004—2011年间,各地区差异性逐渐缩小的同时,相对发达地区省区间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距缩小的程度较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要缓慢一些。也就是说,相对发达地区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差距最大,全国次之,相对落后地区组最小。

追溯到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倒U型发展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个体间差异较小;而在发展阶段,差异较大;进一步发展到发达阶段,差异又开始缩小。因此,该实证结果有效地验证了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发展阶段,与中国当前在全球经济发展地位基本相符。因此其地区差异较为凸显,大于全国及相对落后地区的差异水平,收敛性相对较差。

从图1、图2综合判断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并且区域差异性趋于收敛。由于本文构造的土地消耗强度指标是地均产值的倒数,因此这也可以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且区域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在不断缩小。

图2 2000—2011年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σ收敛指数变化Fig.2 Changes of σ convergence index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the whole country,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and less developed area from 2000 to 2011

3.2 β收敛性检验结果

σ收敛只能说明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三组对象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整体上存在收敛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揭示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性问题,本文采用β收敛进行深入分析中国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变化趋势与这些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并运用Stata 10计量软件,采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对上文所推导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3.2.1 人均GDP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与分析 为了减少可能导致计量检验结果的扭曲存在一些被忽略的因素,本文在式3中加入了截面因素和时间序列因素的虚拟变量,因此对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为:

式8中,hi=∑δiH(ii = 1,2,3,…,31),为各省份的虚拟变量,反映了省份间存在的差异,如资源禀赋的差异、制度的差别和偏好差异等。tk=∑γkT(kk = 2000,2001,…,2011),为年份虚拟变量,加入这些变量主要控制经济增长以外随时间变化的因素。

为了便于检验,把式8改写为:

式9中,Y1=ln(yi,t/yi,t-1),X1=ln(yi,t-1)。

对式9采用混合效应、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通过检验判断哪种模型更有效,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效应模型更优。同时又采用F值检验混合效应模型的适用性,可以在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选择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2。

表2 人均GDP收敛模型回归结果Tab.2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convergence model for GDP per capita

由表2可知,拟合优度达到了51.51%,通过了10%显著水平的F检验;X1的系数β值为-0.4361,t检验完全显著。这表明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趋势存在β收敛,即相对落后地区的增长虽然整体落后于相对发达地区,但增长趋势略快于相对发达地区。本文假设的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是两组间人均GDP差异的函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人均GDP存在收敛的结论,本文进行下一步的实证检验。

3.2.2 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与分析 同理,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式6进行实证分析,其对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为:

式10中,μi=∑σiU(ii = 17,18,19,…,31),为相对落后地区省份的虚拟变量,反映了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制度的差别和偏好差异等。tk=∑γkTk( k = 2000,2001,…,2011),为年份虚拟变量,加入这些变量主要控制经济增长以外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为了便于检验,把式10改写为:

式11中,Y2=ln(εi,t/εi,t-1),X2=ln(εf,t/εi,t-1),X3=lnΔyt。同样对式11再加入截面和时间虚拟变量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同样支持混合效应,回归结果如表3。

如表3所示,R2达到了33.31%,B = -0.1660,C = 0.1892,D = 0.3970,且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本文的核心假设“中国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是两组间人均GDP差异的函数”成立。虽然拟合优度略显偏低,但是F检验显著表明可以通过混合效应检验。为了进一步观察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变化相对于人均GDP差异的变化趋势,由式7计算出弹性系数:η=D/μ=D/ C =2.0983,根据B = UlnA,可得A= 0.4159。

表3 城市土地消耗强度收敛模型回归结果Tab.3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convergence model for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从整体来看,η = 2.0983>0,这说明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变化趋势是收敛的,且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差异的收敛速度。即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个百分点 ,会导致两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降低2.0983% ,表明中国相对落后地区在缩小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过程中,其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在不断缩小,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集约用地基础上的。

利用η值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的η值。即通过对式11的回归,估算出B、C、D值和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的虚拟变量系数θi,于是可以求出各个省份对应的Bi值,即Bi= B + θi,利用式7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的η值,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2000—2011年间中国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各省份的η值,反应了各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或发散状况。整体来看各省份的η值都为正,表示该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缩小1个百分点,将导致该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异缩小η个百分点,说明该省份在人均GDP增长、缩小与相对发达地区差异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从各省份比较来看,如果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缩小1个百分点,重庆市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异缩小幅度最大,而贵州省的缩小幅度最小。

表4 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的η值Tab.4 The η value of each province i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rea

4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中国相对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性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总体来看,全国、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三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在10年间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其组内区域差异的σ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现出其总体σ收敛的特征,也就是说2000—2011年各地区间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距有着明显缩小的趋势。从理论上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应该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趋于收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一体化以及全域的土地集约利用。而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不断下降,单位GDP所消耗的土地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并且存在着区域差异收敛,由此说明中国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其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2)三组相对而言,相对发达地区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σ值的缩小幅度要小于全国以及相对落后地区组的幅度;并且从2004—2011年的σ值大小比较来看,相对发达地区组>全国组>相对落后地区组,说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异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相对落后地区水平。追溯到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个体间差异较小;而在发展阶段,差异较大;进一步发展到发达阶段,差异又开始缩小。因此,该实证结果有效地验证了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地区间差异较为凸显,大于全国及相对落后地区的差异水平,收敛性相对较差。

(3)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的人均GDP存在β收敛,并且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两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其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由η值可知,相对落后地区组与相对发达地区组的人均GDP差异每降低1个百分点,会导致两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降低2.0983%。

(4)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的η值都为正值。η值表示该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缩小1个百分点,将导致该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异缩小η个百分点。η值为正值,则说明该省份在缩小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的同时,也缩小了土地消耗强度的差距。其中重庆市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差异缩小幅度最大,贵州省最小。

总而言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在近10年间呈下降趋势,其区域差异存在收敛趋势,并且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收敛幅度也有所不同,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判断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土地利用粗放的现状依然存在,如果不积极予以合理引导,未来也有可能会造成区域差距日渐扩大的结果。因此,未来要继续加强区域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从整体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References):

[1] X Sala-i-Martin, RJ Barro.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J].Economic Activity, 1991, (1):107-182.

[2] RJ Barro, X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MIT Press, 1995:140 - 211.

[3]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 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4:67-82.

[4]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地理科学,2006,26(6):641-648.

[5] RJ Barro, X Sala-i-Martin. Converg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23-251.

[6] 齐绍洲,李锴.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10,(2):109-122.

[7] 潘文卿.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2-84.

[8] 李国璋,霍宗杰.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1-16.

[9] 范爱军,王丽丽. 中国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基于省际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4):83-89.

[10] 魏守华,禚金吉,何嫄.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J].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11] 刘丽军,宋敏,屈宝香. 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J].资源科学,2009,31(1):116-122.

[12] 叶浩,濮励杰. 我国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467-1474.

[13] 熊华. 海南省土地利用集中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J].企业导报,2009,(11).

[14] 李治,李国平.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2):60-67.

[15] Xavier X. Sala-i-Martin.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J].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7):1019-1036.

[16] 俞培果,蒋葵. 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4):498-504.

[17] 徐鹏程,李冀,严汉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7-21.

[18] 齐绍洲,罗威.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7):74-81.

(本文责编:郎海鸥)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n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China

ZHANG Lin, XU Jing, LI Ying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nvergence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by econometric model so as to reveal the trend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verify the related economic theory. Panel data model was employed to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ean value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gradually decreased in the whole country,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and less developed area from 2000 to 2011, and the intra-class standard deviation fell volatile as a whol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σ convergence. 2) Comparatively, the narrowed gap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area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less developed area. From 2004 to 2011, the value of σ i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was greater tha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hole country was greater tha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rea. It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rea was more convergent at present. 3) There was β convergence in the difference of GDP per capita betwee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nd developed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between the two areas was also convergent although the convergent speed of the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GDP per capita. 4) The η value of the provinces was positive i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rea, showing that the gap of economic difference was narrowed between the provinces i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nd developed areas, and the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difference was also shrink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urban land consumption intensity gradually decreased in Chin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Meanwhil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tended to converge.

land use; urban land; intensity; regional difference; convergence

F301.2

A

1001-8158(2013)05-0027-09

2012-12-06

2013-03-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790267);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3lslktzijjx-15)。

张琳(1978-),女,黑龙江鸡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E-mail: zhangLintg@126.com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收敛性消耗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非光滑牛顿算法的收敛性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群体博弈的逼近定理及通有收敛性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END随机变量序列Sung型加权和的矩完全收敛性
φ-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