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薏苡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

2013-04-18 00:16徐春金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宁化县宁化粉状

徐春金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农业局 365400)

宁化薏苡是宁化县传统的薏苡主栽品种,在宁化县种植历史悠久,明崇祯版《宁化县志》中便有薏苡记载。薏苡是禾本科苡属植物,其果实脱壳后种仁叫薏仁米,俗称薏米或米仁。宁化薏米除具有其他薏米的特点外,还具有“糯、甘、稠”等特征。全县16个乡镇均有种植,常年种植面积300~800 hm2,总产量700~1400 t,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由于引进其他品种种植,小区试验的黑穗病发病率较宁化薏苡高,有必要做好宁化薏苡黑穗病的防治。为此,对宁化薏苡黑穗病进行多年的田间观察、调查,以了解其发生规律,从而提出防治措施。

1 为害症状

被侵染后的植株,初期不表现受害症状,幼穗分化后开始表现症状,在田间很容易识别,染病的叶片、叶鞘、小穗会肿胀成球形或扁球形或椭圆形病苞,初变形的病苞颜色不变,但病苞内有黑色粉状物,而后病苞慢慢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黑褐色,病苞内部充满黑色粉状物。

2 病原菌

薏苡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薏苡黑粉菌侵染引起。剥开病疱的黑色粉状物在显微镜下可见冬孢子散生,卵圆形、椭圆形、球形或不规则形,壁厚、呈黄褐色,密生细刺或瘤。冬孢子采用培养真菌的培养基PSA对薏苡黑穗病的冬孢子进行培养 (恒温25℃的条件下培养),3~5 d后在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产生有隔的菌丝和梭形、无色的担孢子。

3 发生规律

薏苡黑穗病的病苞破裂后,散出的黑色粉状物(冬孢子)附着在种子、土壤里越冬,次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和担孢子侵染植株。受感染植株在幼穗分化时形成病苞,病苞破裂后又散出冬孢子散落在土壤或种子上,继续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如此反复造成循环侵染。

4 发病条件

4.1 种子带菌

由于种子都是农户自己留用,没有从无病区健株上留种,导致种子带菌率高,造成翌年发病重。

4.2 耕作栽培条件

薏苡一般是连片、多年种植,薏苡黑穗病发病重。冬天在薏苡收获后,没有将田间的枯枝、残枝、叶等收集烧毁,或运出田外处理,田间积累的冬孢子为来年提供菌源。高肥、密植,特别是氮肥过多,导致田间湿度大,贪青徒长,薏苡黑穗病发病重。

4.3 天气条件

多雨潮湿或干旱不能及时灌溉,薏苡黑穗病发生较重。

5 防治措施

5.1 实行轮作

同一田块避免连年种植,发病田块实行2~3年以上的水旱轮作或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能减少土壤里的病原菌数量。

5.2种子处理

播种前先晒种1~3 d,然后去杂、除秕,留下饱满无病虫种子。可用布袋或编织袋盛装种子,放入1∶1∶100波尔多液浸种24 h或用3%石灰水浸种48 h或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种15 min,浸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播种。也可用60℃温水浸种30 min,晾干后播种。也可用15%粉锈宁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

5.3 建立无病留种田,实行健株留种,减少种子带菌量

在无病田块,选择分蘖力强、分枝多、结籽密、成熟期一致的单株作采种母株,于果实成熟时单收、单打、单藏作种。

5.4 消灭初侵染源

冬季在薏苡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植株、枯枝、落叶晒干后及时烧毁或运出田外处理,减少来年菌源。

5.5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视天气和土壤情况,适时灌跑马水,做到沟间不渍水。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的猪牛栏粪1.0~1.7 t。不施带菌肥料,避免施肥过多,特别是偏施氮肥,以防止薏苡贪青徒长。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6 及时拔除病株

结合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从基部拔除,并把病株带出田间深埋,不要留作沤粪。

猜你喜欢
宁化县宁化粉状
粉状复合肥防结剂研究进展及应用
宁化府
宁化府:坚守酿醋初心 引领山西醋老大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毛泽东在宁化的四天三夜
宁化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硫酸铵价格走势上扬
精准扶贫的宁化实践
浅谈宁化馆藏《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