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多样的“海上风”

2013-04-23 06:58主持王悦阳
上海采风月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包容性海派书画院

主持/王悦阳

乐震文

吴林田

陈 九

陈心懋

丁一鸣

徐旭峰

上海的包容性体现在“向内辐射全国、向外辐射世界”,这种包容性不是几个人、几张画之间的关系,而是所有风格、所有流派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海派绘画应该包容东西南北八面来风,从而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及其风貌。

自近代起,上海的绘画艺术就高举“海派”大旗,占据了全国绘画“半壁江山”,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诸如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林风眠、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几代艺术大家。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依然是全国美术的重镇,各地画家以在上海办展为荣。同样,“海派”画家群体一旦有了新作,往往借着这方宝地的影响力,一举打响全国的牌子。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画、油画还是普及性极高的连环画、版画,上海都是出作品、出大家的“福地”。

然而,随着前辈大师的陆续凋零,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海派绘画艺术辉煌不再,亟待全新提高与发展。这不仅要求新一代画家们在艺术上承接大师们传下的衣钵,更要求他们在全国市场上进一步打开局面、扩大影响。近年来,上海美术界为此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无论是中华艺术宫的改造落成,还是海派画家陆续晋京成功办展,乃至在梳理城市美术文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探索。而由上海书画院主办的“海上风”系列展览,尽管举办仅有两届,却已在学术性、前瞻性与艺术性上颇有特色,引人注目。

乐震文(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

“海上风”系列画展是上海市文联和上海书画院的一项品牌艺术活动。众所周知,海派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狭义上看,海派绘画就是上海画家的作品;从广义看,海派绘画则是一个包容多样的画派,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具体的风格。我们举办这个画展的宗旨,就是将这个包容性体现在展览本身及其作品当中。上海的包容性体现在“向内辐射全国、向外辐射世界”,这种包容性不是几个人、几张画之间的关系,而是所有风格、所有流派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海派绘画应该包容东西南北八面来风,从而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及其风貌。为此,我们不仅着意寻找当今上海的画家,而且在全国寻找有影响的画家前来参展。我们还注意了年轻化,尤其关注美术学院的艺术新风,特意邀请学院的硕士生们参与进来,为的是让海派绘画、让我们的“海上风”后继有人。

吴林田(画家、艺术评论家):

海派绘画崛起不久,便占了全国绘画的大半壁江山。我曾听前辈们说:“上海是个绘画大码头,哪怕是北京再牛的画家,也要来上海这个大码头走一走。”这说明海派绘画的权威性之高、影响力之大,足以在那个时候代表整个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水平。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包括海派绘画在内的整个中国画的现状令人不乏忧虑之感。比如经过院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居然对笔墨根本不懂,那些70后、80后、90后的青年,许多失去了对笔墨的应有的情感,更遑论热爱和研究了。“海上风”展览之所以强调“海派”概念,目的之一就在唤起对笔墨的情感,在包容的气度和多元的呈现中体现艺术应有的情感。这与传统海派绘画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有承继性和前瞻性。

陈九(朱屺瞻艺术馆艺术总监):

从本届“海上风”的参展作品看,它包容了各种风格,体现“海派”的精神。特别是一批年轻人的作品的参与,令人眼睛一亮,以往的大型画展特别是中国画展,很少能把眼光注重在年轻人身上。我始终希望上海有一家或几家具有足够艺术和学术权威性的文化组织,能把大家团结在周围,扎扎实实地促进创作,认认真真地研究学术,特别是对海派绘画作出更准确、更精深的探究,避免一些因误会而生的不必要的质疑。反过来看,凝聚艺术家也是一个文化组织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条件。若是没有一批很好的艺术家的聚集,这个文化组织对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当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上海书画院的“海上风”系列画展,虽然一开始做得不大,但它的立意、操作都很有可取之处,因而能够渐入佳境。我希望“海上风”成为当代海派绘画艺术展览、创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重要的是,我们要团结所有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些艺术家、“圈子”里的艺术家——这是海派文化之本。这个时代变化很快,画家的思想、观念、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元,但也出现一些被资本介入后的异化现象。本来,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应成为其商业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准,但现在一个有钱人往往能轻易地将劣作包装得气势如虹,压过一切。这是很可怕的。我希望“海上风”能抵制这种现象,为当代海派绘画带来严谨而又清新的风气。

作为画家、画展,必须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学术性、原创性,从而保持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民族艺术的国际性。总而言之,我们要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希望以文联这样一个文化艺术机构为平台,尤其是通过它的文艺品牌展览,来凝聚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与时代同步,与大众同行,及时而又详尽地展示他们最新的艺术和学术成果。这也是所有艺术家的愿望,他们都期盼着一个能够尽情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节日。

陈心懋(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

我觉得本届“海上风”的最大亮点和新意,就是有很多高校学生的作品入选。而且,这些作品是经过认真创作、严谨选择的,是有一定质量和水准的。我们这些长期住在上海的画家,无论是在画界里还是院校内,都担心海上绘画雄风不再。我们也看到有不少的中青年画家,或丢弃了传统,或是对中国画的理解不足、功力不够。因此在不少人眼里,上海的画家在本地是条龙,一到外地就变条虫。这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与外地不了解上海画坛实情,很有关系。所以我认为,“走出去”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问题是我们怎样把上海画家们团结起来,把画展做精、做大、做到全国。

丁一鸣(上海书画院副院长):

由于“海上风”综合了三大艺术院校优秀的学生作品,无形中展示了一种现象。我相信这一现象若能坚持,那么今后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上海画坛。对于年轻人的关注、扶持和鼓励,永远是最重要的。“先锋性”的可贵之处,就是一种别人未知、今后成风的理念,一旦出现,可能就是一个蔚为风尚的艺术风格甚至格局。我们要研究的不仅仅是青年艺术群体,不仅是给他们展示自我艺术的平台,更是对于群体性的推动、研究,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发展愿景以及精神风貌。

徐旭峰(上海书画院青年画家):

市场是一柄双刃剑。如今的青年学子常会碰到一个现象,就是网上征集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然后进行拍卖。据我了解,许多学生是把自己的作品传到网上,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去了。市场是对学生心态的一个考验——画画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艺术?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拿捏不好就会产生迷茫。

对于年轻人的关注、扶持和鼓励,永远是最重要的。“先锋性”的可贵之处,就是一种别人未知、今后成风的理念,一旦出现,可能就是一个蔚为风尚的艺术风格甚至格局。

猜你喜欢
包容性海派书画院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身边雷锋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