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十大发现

2013-04-24 13:23杨孝文
百科知识 2013年3期
关键词:开普勒光年星系

杨孝文

2009年发射升空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迄今已取得累累硕果,并准备进入延长任务阶段。开普勒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通过揭开数千颗行星的神秘面纱,弄明白行星系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查明星系里到底有多少“类地行星”。下面是过去3年多来开普勒获得的一些重要发现。

1.第一批行星

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起点始于2010年,它发现了5颗系外行星,分别被编号为开普勒4b、5b、6b、7b和8b。它们发现于不同恒星的周围,又被称为“热木星”,因为它们的质量与太阳系里最大行星木星一样,而且围绕距离主星很近的轨道运行,运行一周的时间不超过5天。尽管天文学家未必能在其间找到类地生命,但开普勒计划毕竟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2.两颗行星围绕一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的早期发现还包括围绕恒星开普勒-9运行的两颗行星——开普勒9b和 9c,这是开普勒任务发现的第一个多行星系。两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主星运行一周,分别需要大约19天和38天。稍后证实,另一颗超级地球大小的行星也位于这个恒星系里。自此开普勒发现很多接近太阳系的多行星恒星系,如开普勒-11,该星系有6颗行星。

3.岩石行星

开普勒一直在寻找最像地球的行星。开普勒-10b是第一个被证实的像地球的岩石行星。这颗行星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4倍,质量大约是地球的4.6倍,围绕主星运行一周仅需不到一天。鉴于它的质量,而且距离主星很近,一些科学家认为开普勒-10b更有可能是超级水星,而不是孪生地球。

4.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

开普勒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有多少颗恒星的宜居带里存在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因此,当2011年12月科学家宣布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第一批地球大小的行星开普勒-20e和开普勒-20f的那一刻,标志着该计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两颗行星的半径分别是地球的0.87倍和1.03倍,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000光年的一个5行星星系里,但是它们距离主星太近,可能不适宜生命生存。

5.可能的海洋世界

开普勒-22b是迄今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只有600光年。它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2.4倍,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运行一周需要大约290天,比地球年稍短一些。科学家不清楚它的成分,但是如果它有大气层,可能会孕育一个巨大的温暖的海洋,甚至有可能存在生命。

6.存在蒸发现象的行星

2012年5月,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类似彗星的行星,它围绕一颗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恒星运行。这颗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更小,而且温度更低。这颗小行星像水星一样大,每16小时围绕主星运行一周。它面对恒星的一面可能是一个沸腾的岩浆海洋,以当前的蒸发速度计算,这颗行星会在大约2亿年后消失。

7.最小的行星

开普勒-42是一颗红矮星,拥有3颗比地球更小的岩石行星,组成了一个“微型”太阳系。所有行星围绕主星一周均不超过2天,这意味着它们可能距离主星很近,因此不会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

8.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

开普勒-16b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围绕两颗恒星运行一周需要229天,而且它可能拥有卫星。双恒星之间的引力互动,促使行星的形成,但同样也会摧毁它们。开普勒-34b 和 开普勒-35b是另外两颗围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

9.4恒星星系中的行星

2012年10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发现PH1,这颗行星位于拥有4颗恒星的星系中。PH1是利用开普勒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发现的,但发现者不是天文学家,而是号称“行星猎人”的民间科研爱好者。PH1是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它每137天围绕两颗主恒星运行一周,而这两颗恒星还有另一个双子星系绕其运行。

10.恒星

尽管开普勒望远镜是一项行星搜索任务,但是研究恒星的天文学家也从中受益匪浅。开普勒望远镜非常详细地了解了恒星的特征,为科学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数据。该望远镜曾目睹发生在遥远恒星大气层里的微弱星震,提供了诸多有关恒星大小、年龄、质量和内部结构等基本特性的信息,从而为人们了解宇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庞 云

猜你喜欢
开普勒光年星系
跟着星系深呼吸
迄今发现的最大星系
光年
光年之外
星系大碰撞
地外星系
忆光年
开普勒的最新发现:第二地球
“死而复生”的开普勒
开普勒的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