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家主义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13-04-24 13:56魏芙叶刘艳军王晶晶龚向胜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球化

魏芙叶 刘艳军 王晶晶 龚向胜

摘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团结凝聚无限力量。爱国主义不是某几个国民的思想意识,而是所有国民形成的共识。国家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感。着重以国家主义为切入点,论述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内容及其途径,最后提出国家主义教育的情感归一即爱国,热爱自己的祖国。

关键词:国家主义;全球化;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22-02

一、全球化观照下的国家主义

进入20世纪以后,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不断改进,推动着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前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化,无论是资源、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事务都打上了深刻的国际化烙印。与此同时,人类共同利益如臭氧层的保护、海洋的和平利用、全球气候问题等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地球村”,“全球公域”等概念也相继提出与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活动的范围已经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重大而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这个全球化的潮流下,探讨如何以国家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长期看,当代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正发生着历史性变迁,全球主义呈现出一种历史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性制度框架的作用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当代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仍然是社会资源与价值的主要分配者,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管理者,是社会秩序的主要保障者。国家依据法律和各项制度,通过自身的机构去组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保障社会秩序,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民族国家仍然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支点,是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最有效的工具,国家利益也仍然是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石,是当代国际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1]。在这个问题上,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所说:“即使国家的自治和作用由于超国家的趋势而减弱,也没有出现一种足够的东西来替代它,并成为答复全球变化的关键单位。”[2]

可见,国家的历史作用远未终结,国家主义尚有不言而喻的现实合理性,急于抛弃国家主义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正是基于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国家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血缘伦理道德支撑着民族国家,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关系,家族就是这种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中心进行扩大,这种血缘关系发展到家族、民族、种族的范围内,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对于国家而言,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与其他的物质关系相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深刻性[3]。因为国家就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之内,我们同宗同族同根,我们与这个大家庭息息相关,因而对她充满了情感,无比认同。比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信奉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正是基于这个认同,我们共同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基于这个认同,我们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国家有耻辱危亡之险,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有甚者,则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现今世界各国的名称及其版图,无不是几经变更之后的产物。遍布于全球各地的国家,犹如夜空中的诸多繁星,有的星光灿烂,熠熠生辉;有的却暗淡无光,奄奄一息。纵观历史,鲜有国家能够长盛不衰,楼兰古国的覆灭,玛雅文明的绝迹便是明证。我们中华民族就曾有过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对外割地赔款,几无主权。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更是变东北为完全的殖民地,进而妄想独占整个中国。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受着国家危亡的痛苦。“皮之不存,毛将附鄢”,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都可能遭受此种苦难,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需要将热爱祖国的国家主义情怀根植于心。

国家有发展壮大之需,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便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另一方面,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国家,也如同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主体一般,都有一种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都有一种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热切需求,呼唤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呼唤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本身就是国家主义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各个国家无不千方百计,把握发展机遇,以求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更应加强国家主义教育,以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宗旨,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三、国家主义教育的途径

依托国家现状,进行忧患意识培养。所谓忧患,就是本民族国家所遭遇的潜在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威胁,如果能够巧加利用,也可以成为我们国家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但日本国民却多具忧患意识。为了培养国民的忧患意识,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各种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在日本的文化中,中国传统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诲也已经深入人心。近代以来日本快速崛起,并在其后赶超西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与日本国民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激励着一代代日本国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不同的国情,对我国国民进行忧患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

依托国家苦难历史,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一个民族国家的苦难历史,往往是该民族无法抹去的阴影,是他们难以忘却的伤痛。经历这种伤痛的民族国家是不幸的。但是,这种苦难也同时历练着这个民族,从而使得他们更加顽强,团结,不屈不挠。说起苦难历史,再也没有比犹太民族更为不幸的了。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流散于世界各地。在这个漫长的流浪生涯中,犹太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隔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六百万犹太人,相当于全部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毁于希特勒的纳粹主义。饱受屈辱与苦难的犹太人心中不灭的依然是国家,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在众多犹太精英的努力下,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终于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从而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亡国离散之苦。

依托国家强大历史,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这些辉煌历史,是先民们留给后代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们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不仅照亮了本民族的发展历程,更会在黑暗中成为引导和激励国人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这样幸运的民族,提起历史,如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一个个繁华盛世,是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浇灌着我们的爱国主义心田;也是一个个富于吸引力的巨大磁场,牢牢地凝聚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正是基于我们辉煌而强大的历史,我们更加珍爱自己的祖国,盼望她能够再次辉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依托国家发展需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这是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共同任务。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的尊重,从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得到统一,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成就了个体人本价值的不断实现。一个不断经历着这样发展的国家,将会是一个人人向而往之的国家,而参与其中的国民,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国家与国民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了,国家主义当然也会深入人心。

四、国家主义教育的情感归依——爱国

爱国主义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团结凝聚无限力量。爱国主义不是某几个国民的思想意识,而是所有国民形成的共识。国家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感。人心齐,泰山移,爱国主义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人民团结才可凝聚无限力量。无论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战胜西方列强,取得民族独立;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不是依靠热爱祖国的所有民众。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国家领导承担天下责任,万众一心谋求国家发展。国家主义教育归结到每一个国民,那就是国家领导承担天下责任,万众一心谋求国家发展。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参与政治,担当社会责任。从孔子的“已欲立以立人,已欲达以达人”,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无不体现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国家领导,更是责无旁贷。而普通的民众,则需要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万众一心谋求发展。没有人愿意在一个消极、落后、不思进取的集体中工作,而一个积极、先进、团结向上的集体则是人人所向往的。在这个大集体之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我们这个共同的家而共同努力,这应该成为爱国主义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中国社会学,2000,(3).

[2]保罗·肯尼迪.为21世纪做准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27.

[3]李长泰.从血缘到到伦理——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切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李长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和合论[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15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全球化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