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省社科专家解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

2013-05-02 05:44赵英,李后强,丁任重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四川城乡战略

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省社科专家解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

编者语

5月21日,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座谈会在成都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四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议认为,全会提出的“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治蜀兴川大计的时代号角;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四川发展的鲜明取向和根本要求;全会作出的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全会明确的当前和今年一个时期八项重点任务,是保持四川追赶跨越发展态势的着力方位;全会部署的推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各项工作,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科学总纲。

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紧紧结合四川改革发展实际,作了精彩的发言。本刊摘发部分发言。

引领四川全面实现“两个跨越”的科学部署

◆赵英(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为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心。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确定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两个跨越”目标的确立,高屋建瓴。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三大发展战略”更是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符合四川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升首位、次级突破、夯实底部的具体要求,对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对促进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尤为重要,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对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大发展战略”体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正确引领四川全面实现“两个跨越”的总体战略部署,将会对我省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三大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解决四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矛盾的良策和实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

“三大发展战略”是时空的辩证统一体。从时间轴上看,“三大发展战略”坚持了历届省委治蜀兴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从空间轴上看,“三大发展战略”

借鉴了国内兄弟省市区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三大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

“三大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问题,能优化发展格局,激发各地发展活力,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解决发

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分割问题,能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够的问题。可见,“三大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大发展战略”是空间和功能的多元统一体。从哲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抓主要矛盾、相互联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光辉思想的实际应用;从经济

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竞争合作、产业分级、工农联动、增长极、生产力等经典理论的创新实践;从伦理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的科学采集;从政治学上讲,“三大发展战略”是对执政为民、科学执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先进意识的现实折射。

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 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未来几年四川经济发展的八项主要任务,这是四川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的新战略。

省委确定的四川经济发展新战略,包含了八项主要任务,这八项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工业强省和新型城镇化是四川发展的方向。目前我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化互动”是四川发展的必由之路。(2)“三农”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四川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全省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才能实现全面小康。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四川发展的基本条件。(3)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扶贫工作是四川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为四川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抓住节能减排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四川经济的外部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居住环境;不断减少贫困人口能够提高四川发展的质量。(4)坚持民生优先是四川发展的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四川发展的最终目标。

“多点多极”是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

◆ 杜肯堂 黄 勤(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多点多极支撑的关键在“多”字。其政策涵义是,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反映了经济转型新时期,区域格局从单中心带动到多中心拓展,经济发展从非均衡不协调到非均衡的协调发展。其战略措施有四方面:

全域谋划,顶层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多点多极发展的合力。其次,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有序推进。

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差别竞争。点和极,支撑在产业。首位城市成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升级,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成都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能级。次级突破中,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在夯实底部基础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要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的结合。将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强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务;着力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两群”互动、产城融合的理想节点。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开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

打造“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升级版”

◆ 孙超英(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八大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对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把这一战略作为四川省推进“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径,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升级版”。

要遵循三个“坚持”。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发挥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导作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坚持统筹城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着力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构建现代城乡发展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四化”同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推进现代化健康发展。

要持续创新,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不竭动力。如何科学有效地赢得发展先机,关键在于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和协同创新打造本地增长极群落。通过区域产业转移的加速与城市比较优势的强化及相互确认,各增长极点要素升级和区位市场扩容,促使区域增长极群落由萌芽迈向成熟。“创新”是四川跨越提升的制胜法宝,而“持久有效创新”则是四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终极支撑。

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四川跨越提升

◆ 盛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内外约束条件的变化,注重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确保开好头和布好局,争取尽快形成突破之势。根据我省在创新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和包容不足,形成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和体制创新,充分挖掘潜在优势,推出一批重大成果并实现向产业的转化,形成强大和持续的创新动力。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四大创新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尤其是探索大量国防科技单位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加强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大量的科技人才如何更多地进入企业发挥作用,有限的科技资金如何更好地用在关键领域,应当成为重点。同时,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体制机制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破除和削弱传统体制制约,如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如何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是需要加大攻坚力度的领域。三是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种组织,构建分层次化解矛盾的机制,形成促进发展的稳定社会基础。经济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由经济转型和扩大开放而出现的社会状态更加活跃、社会诉求不断增多,维权意识更加强烈等问题,传统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尤其是我省人口多、地域广、流动性强、区域城乡差距大,社会矛盾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利益诉求产生方式更加多样,而现实社会的诸多“快变量”与传统管理方式“慢变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也需要加快探索,促进社会稳定机制的建立。

四川实现“两个跨越”的主要路径

◆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四川实现“两个跨越”重点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民生优先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引领“两个跨越”。实现“两个跨越”,根本还是要靠发展,但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质量,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实施三个层面的跨越突破;一是要高度重视优化产业兴省战略。二是要合理调整资源开发路径。三是要有效强化自主创新驱动。

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攻坚“两个跨越”。一是要重点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四川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路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经营制度、要素交换、资源配置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割分治问题,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要着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以民生优先为导向提升“两个跨越”。“两个跨越”应该是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跨越,因此必须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两个跨越”的根本归宿和落脚点。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支撑“两个跨域”。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谋取“改革红利”和“制度红利”。

切实推进地震灾区生态发展型重建

◆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战略思想,为雅安“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指明了方向,为二度受灾的雅安如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绿色重建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配置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村落,丰富生态生活,建设全球灾后生态重建典范区,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雅安生态发展特区”的基本定位是要建设自然生态美好、人文生态优美、社会生态和美的幸福美丽新家园。自然生态美好,就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把合理开发资源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单一的资源依赖,形成多元化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人文生态优美,就是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创意产业,构建覆盖灾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社会生态和美,就是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把灾区建设成为生产更现代、城乡更协调、生活更富裕、生态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的生态发展特区。

“雅安生态发展特区”的实现路径是在政策、产业、城乡、教育等方面予以重点发展。在政策制度方面,既积极争取国家支

持灾区跨越发展的特殊政策,又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连片扶贫、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政策,使雅安生态发展特区成为各项政策叠加汇集、系统放大的洼地。同时,探索创新生态发展的特殊政策。(责编:裴佩)

猜你喜欢
四川城乡战略
A gift I treasure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