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众多是应主角突出之需

2013-05-09 09:04张大文
美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越境特级教师

张大文: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作品1000万字左右。

这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的文章,情节简单:赵盾骤谏,幸免劫难;虽未出山,为法受恶。但是,人物众多:直接间接参加上述情节或评价人物的、有名有姓有职务的,就有十一人之多。这是因为,情节的来龙去脉需要人物之间的行为贯穿;而其中主角赵盾的形象树立,实有赖于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良知和他对事情处理上的明断以及他人对他的品质的敬仰和气度的推崇。

在厨夫因煮熊掌不到位而被暴戾成性的晋灵公杀掉以后,那个把尸体载于畚而过朝的妇人,就是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这一关,赵盾、士季就不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谏之。

而在直言相谏的问题上,士季对赵盾又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他先对赵盾说:“如果你先进谏而不入晋灵公之耳,那么就没有人接替你了。所以,我请求先进谏,如果晋灵公不入耳,你就可以接替我。”——这就无意中透露了赵盾的身份和口才都要比士季高。接着,从士季为进谏而三次趋前直到滴水檐前、晋灵公不能再假装看不见、却虚于应付后的“稽首而对”的话语中,我们可知他是顺水推舟,十分得体,而且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这就启发人思考:在以后一段时间里,晋灵公知过不改,赵盾的多次进谏,一定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名之以知。但是,晋灵公竟然以之为患,派了鉏麑去杀他,真是专横独断,蛮不讲理!

因此,鉏麑是应该大大地加上一笔的。有了他,才对赵盾加上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侧面:他“晨往”的目的是去杀赵盾,不料赵盾已“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顿时觉悟到这样一位“不忘恭敬”的、老百姓视同父母的保障者,我怎么杀得下手!

这样,晋灵公只好另出诡计,赵盾的形象也将因此而丰满。

在晋灵公欲使赵盾饮酒,乘机伏甲攻击之时,赵盾的在车右边陪乘的武士提弥明的出现,又解危为安:他首先探听到埋伏甲兵、杀害赵盾的情报,便小步紧走而登台,借口“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而扶着赵盾急速离开预设的陷阱;接着,在晋灵公发声指使那头猛狗去咬赵盾时,他挺身而出,搏而杀之;而在保护赵盾边斗边出的过程中,他不幸而为他牺牲了生命。

在护送赵盾脱险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及的,这就是在紧要关头倒戟抵抗晋灵公甲兵的“翳桑之饿人”——灵辄。——为了使叙述不显突兀,此时便加了十句以“初,宣子田于首山”为首的插叙: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发现路过回家探母的灵辄已不食三天,便供其饭菜,并且为他母亲“箪食与肉”,慰其思母之心。后来,他成了晋灵公的卫士。这次看到恩人被辱,便倒戈使之免难。

由此可见,以上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后来,事态有了新的发展。赵盾为避晋灵公的追杀,想投奔国外,但是因为多所怀恋,没有走出边境的山地就回来了。其时正逢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既不越境,又不讨贼,太史董狐便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起初以为“不然”,后来只能感叹如《诗》所说“我之怀矣,自贻伊戚”,即自惹忧患了。

那么,在这件事上,对赵盾、太史到底如何评价呢?这就不能不请孔子这个权威出来说话了。孔子认为:太史在史书上记录有关法度之事时绝不隐讳赵盾弑君之罪,是“古之良史”;而赵盾,虽然越境后君臣之义断绝可以免除罪责,但是,他却选择了不越境而为正法度蒙受罪名,所以是“古之良大夫”。

所以,这篇文章中众多的人物,在前期烘托了赵盾的正直善良,克己奉公,在后期评价了赵盾的顾全大局,为法受恶。可见,他在晋灵公以后被拥立为晋成公,前后掌握国政二十年,并不是偶然的。

猜你喜欢
越境特级教师
绿荷
“去蔽”与“求实”:从课中来,回课中去——兼评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刘菊春及其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越境”的中国文学
一切皆有可能
“越境”的场所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