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法治期刊的封面创意新探索

2013-05-14 08:50刘桂明
传媒 2013年8期
关键词:关键字法制选题

文/刘桂明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直观的表达,一种具象的营销,一种色彩、图片与文字相互搭配的艺术,无论是图书还是期刊的封面设计,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显然不言而喻,谁都无法否认。

众所周知,封面任何形式的构思与创意都要为书刊的内容乃至营销服务。其目的都是力求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使读者充分了解与明白书刊文字的内涵、风格、体裁等,从而达到构思新颖、创意切题,既有感染力,又有影响力的效果。所有的图书和期刊封面设计,都在追求创新,都在渴望创新。

《民主与法制》1979年创刊,以“弘扬正义、关注民生、宣传法制、服务百姓”为宗旨,是全国法制类报刊中创办最早、影响较大的中央级媒体。该刊一直追求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意为新老读者贡献出独特、新颖兼具创新性的封面设计。然而创新的道路何其艰难,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最有吸引力的明星、最有影响力的大师并非唾手可得,创意也并非信手拈来。如何设计出既有象征意义,又可具象表达设计主题兼备美妙意境的封面,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心与方向。

以“关键字”为轴 自成一派

在经历了流行的形式、常用的手法、俗套的语言等无法回避的阶段之后,一种新颖的构图、奇异的技巧摆上了我们的案头。许多读者开始发现《民主与法制》在封面设计上所作出的变化。从2011年第17期开始,我们从每期的“聚焦与专题”(现改为“封面话题”)版块中凝练出一个字,作为该期封面设计创意构思的起点。

2011年第17期的《民主与法制》推出了一个“维修车黑幕”的封面话题,我们的美编为此设计出了一个由车轮组成的寓意深刻的“车”字,这个黑色的“车”字以一种非常别致的方式跃入读者的眼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背后令人震惊的黑幕。由此我们将这个“车”字提炼成了该期封面创意的关键字。

一个“车”字将“事故车维修黑幕”推到了社会大众的眼前;一个既像“革”字、又像“草”字的变形“茧”字,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法治湖南”所表现出的“‘作茧自缚’的革命”下的深意。相比之下,一期杂志以一个案子作为聚焦选题,在《民主与法制》的历史上还不多见。湘雅医院腐败案就因其案情复杂和扑朔迷离使“医”字顺理成章地成了2011年第20期的封面创意。为此,笔者还赋了一首打油诗:“远看是座楼,近看是个医;湘雅腐败案,问问医者心。”对于常常为人诟病的看守所监管机制,我们从“谁来看守看守所?”的特别策划中提炼出了一个“看”字,以回应司法与社会关切。

从杭州飙车案发生时的“欺实马”到两年多来的规范化建设,杭州公安经过自省与改革,不仅走出了公众的质疑,而且还成了全国公安规范化建设的标兵。于是,“杭标”就成了杭州公安规范化的美称,而“杭标是怎样炼成的?”就成了2011年第23期的特别聚焦。而“标”字既蕴涵着杭州公安成为标兵、标杆之意,又取“航标”谐音将其置于封面突出位置。

2011年第26期的特别策划“律师维权在北海”中提炼的“北”字,则有两个含义:一是北海案件引申出的“北海找不着北”,二是“法治江苏”成功找到“北”,使“法治江苏”成了当下江苏依法治省的一张名片。

自2011年8月开始,为响应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民主与法治》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实地采访与调研,一个“走”字生动刻画出“走在第一线”记者的工作形象。

注重民生选题 回应社会关切

时光进入2012年,我们对封面创意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强调如何与策划选题对接,与时代主题连接,与社会话题衔接。一年来,无论是选题解读的深入还是封面创意的切入,均可圈可点。

从2012年第1期的“聚焦民诉修法”、第2期“让草根公益温暖中国”、第3期的“幸福安康的路,还有多远?”而分别提炼出的“诉”“暖”“康”关键字,尤其是第24期以“合”为关键字的“新农合调查”、第25期以“教”为关键字的“教育:公平之殇”等无不昭示了《民主与法制》最具温情色彩、最接地气的选题重点——民生与民主。

最能对接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趋势的选题是在第7期“铁检出‘局’”(“铁”)、第12期“公推直选进行时”(“直”)及第28期“反思劳教制度”(“劳”)中,我们看到了司法改革的“铁”心与党内民主“直”来直去的时代潮流乃至劳教制度面临的生死疲“劳”。

最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特点的选题,诸如第10期“实名制时代的怕和爱”如何让人们踏“实”、第15期中如何让“尴尬的透明人”不再“透”、第9期“打假还是假打?”都希望不再“假”、第35期“刑事错案之惑”何时不再“错”等都是全社会纠结的现实难题。还有诸如第13期“境外追逃”(“逃”)中与第20期“强奸疑案”(“疑”)及第17期“紫金诉讼困局”(“困”),则是全社会希望尽快解决的课题。关于预算法的修订,第8期的“预算修法”与第30期的“预算法修正”,一个是年头的“算”字,一个是年尾的“预”字,一年内能两次纳入我们的选题,皆因预算问题不仅仅是体制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

最具亮点意义的选题应为第29期关于“纪念中国法学会复建三十周年”及其“卅”。“卅”字中的“川”,是由3颗五星组成的火炬,一个“一”字,演绎成了一条形同绸缎的彩带。3颗五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法学会走过的30年的风雨之路,其中,红色五星寓意今天的中国法学会事业进入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阶段,黄五星代表了中国法学会复建30年来的辉煌历史,而绿五星则预示着中国法学会未来的美好愿景。背景中,环绕着主设计图的五彩星光,则象征着地方法学会的茁壮成长与全国法学专家的群星闪耀。而那条以“一”字表现的彩带除了象征着中国法学会30年的辉煌之路外,更深层次的暗喻是充分诠释了当下中国法学会的职能与作用。

能回应社会关切的选题有很多。第11期“少年司法社工的北京故事”(“社”)、第14期“法律人的公共外交”(“交”)、第22期“军事法制:迎接挑战和机遇”(“军”)、第31期“特色监狱”(“监”)等都是关于法律人的别样贡献;第19期的“将来我们如何养老”(“老”)、第21期的“劳务派遣:治滥与平权”(“派”)是重要社会热点带给我们的思考;第5期“秦公大墓盗宝案”(“宝”)与第23期“北京雨后”(“雨”)则是年度重大案件与热点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最具总结意义的选题是年底推出的第36期以“起”字为关键字的“2012:法治大起底”,可以说这是《民主与法制》进入2013年的一个探索创新。因为这30个选题既是2012年年度事件与案件的总结性选题,更是我们此后评选2012年十大法治新闻的参考选题。

追求封面设计与选题策划完美结合

岁月的年轮滑向2013年,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激情、引发思考的关键字也已经成了值得回味的历史。现今我们每周的选题会,不仅仅要讨论下一期的封面话题,更要讨论如何通过寓意深刻的关键字结合属性相关的重大选题,如何通过有效而富有趣味的连接来撰写“封面解读”,从而使封面设计的创意与封面解读的深意相得益彰。事实证明,诸如《“民主与法制”不仅仅是一个刊名》《“走”字应该怎么写》《提问是媒体人的天职》《“美丽中国”靠谁来实现》等封面解读与我们的封面设计创意有机配合,不落俗套、标新立异,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之所以如此用心与专心于封面设计与选题策划的相互结合,是因为希望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我们的创新思考。

如何使封面设计更具创意。综观我国各类期刊的封面设计,基本上是采取图片、漫画等构图形式进行构思,力求在独特性、新颖性、视觉性、美观性等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以人物图片为构图的期刊,或将重点瞄准领导人,或定位于各界明星,或将人物固定在本系统之内,皆希望通过构图上的创新、风格上的突破、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形成独领风骚、自成一家的体系。

基于如上考量,我们在《民主与法制》的封面创意上,以一个关键字作构图,进行一些合理的变异与夸张设计,形成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创意解读性,更有主题影响力的独特风格。目前同类期刊中尚未出现第二家完全以字作为封面设计的,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以中国文字做封面创意,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何使选题策划更有深意。封面设计无论如何新颖、美观、具有视觉冲击力,最终都是为选题策划服务、为主题宣传助力。《民主与法制》的封面创意在封面设计的创新探索中,始终不离选题策划与主题宣传这条主线。当食品安全频频刺激国人的神经、毒害鲜活的生命之时,我们以“食”字为关键字作为构图,以体现食品安全的宣传主题;当微博与微信逐渐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之时,我们以“微”字作为问政“微时代”的选题表达;当张高平叔侄在十年后洗清冤屈之时,我们以一个像电影胶片、也像时光隧道组成的“一”字,反映了一起冤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诠释了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诠释为“中国梦”之时,我们通过一个祥云缭绕的梦想大厦,三三两两的人们幸福而悠闲地徜徉于其中的“梦”字,一个立体、湛蓝而又厚重的“梦”字展现了一个美好而可爱的愿景,同时又规划了一个伟大而光荣的目标。

如何使法治期刊更显“法”意。

摆在我们面前这些既有创意、也有深意、更有高度的关键字,不是普通而简单的字,而一定是与“民主与法制”有关,必须与“民主与法制”相连的关键字。

比如2012年第20期封面,我们以一个以密布的疑云与若隐若现的女性身体为背景衬托的红色问号构成一个“疑”字,就将一个可以质疑、值得怀疑、需要存疑的法理问题摆到了读者面前。因为法律人对立法的疏漏存疑,对执法的懈怠存疑,对公权的挑衅存疑,都是一种职业思考,通过缜密的观察、全面的分析,为法制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微观于个案中,案件的管辖地、证据的有效性、被告人罪名是否成立等均可作为怀疑的对象。这种存疑变成一种判断能力,能让人保持警醒,于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找到曙光。

通过“劳动合同法何以被架空?”“劳动教养制度能否洗心革面?”“我们如何看好政府的钱袋子?”这些关键句与选题策划的相互结合,真正诠释了我们的“民主与法制”不仅仅是一个刊名,而且还是一种制度、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一种理想。因为“民主与法制”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更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我们并非将其看成一句口号,而是当成一种追求,追求的目标是努力使民主与法制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每个人言行神思的准则与理念。

猜你喜欢
关键字法制选题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成功避开“关键字”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