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事件”的启示

2013-05-14 16:53薛海培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2期
关键词:小布什司法部斯诺

薛海培

(作者系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

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在经历一场围绕着斯诺登事件而刮起的少有的政治风暴。

美国的民众和社会对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意见分歧。民调显示,一般民众对于到底斯诺登是美国的英雄还是叛徒一事的态度一分为二,大部分年轻人,民主党人和学历较高的人更是明显支持斯诺登。

新科茶党参议员鲍尔放话号召100万美国人和他一起集体诉讼奥巴马政府。而刚刚出炉的CNN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一周之内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

华盛顿似乎每天都有新爆料引发的余震。

6月14日,硅谷各大科技公司首次向社会透露,从2012年6月到年底这半年里,美国各级执法或情报单位,包括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华盛顿人给这个美国最大的间谍情报机构取了个外号,“No Such Agency”,意思是此局不存在),向脸书索取个人资料达一万次,涉及1.9万多人的账户;向微软索取个人资料达近7000余次,涉及3.2万多人的账户。当局禁止这些公司告诉媒体这些数据里多少是涉及反恐需要的,多少是与反恐无关的。

这一风暴也立即刮到了欧洲大陆。英国卫报透露的最新消息说,英国政府曾在2009年利用在英国召开G-20高峰会议期间,秘密窃听或获取了某些与会国家领导人的有关信息。德国首相发言人则明确地告诉记者,奥巴马和默克尔在G8峰会见面时,德国总理一定会向奥巴马提出此议题来讨论,并表达德国的担心。欧盟的官员也公开表示要尽快与美国人论理,并重新检讨以往和美国签订的相关情报交换协议。

或许还有人记得,在2004年反恐进行到第三年时,小布什政府曾经要求自己的司法部积极配合政府在没有法庭正式批准下对可疑的美国人实施监听和收集资料。但是此举遭到了司法部高级主管们一致反对。

小布什后来只好派出白宫要员到正在重病中的司法部长的病床前,要求他在执行书上签字,再次遭到司法部长的拒绝。最后,小布什在司法部近30位高管要集体提交辞职书之前,不得已停止了此一计划。

进入21世纪,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每一个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普遍有较强的个人司法保护意识,比如公民的隐私权和免于受政府不当干预私人生活的权利。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和私人生活都潜在地大受影响。

这种“影响”不光是来自政府,它可能也来自社会、他人和商业行为。比如现在正在快速起步的大数据技术和个人移动数据时代,将全方位24小时地收集、整理和利用这些个人或家庭数据,以便做出各种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应用。这些“应用”既可以大幅帮助和改善人类的现状,造福人类,也可以误用数据给人类或个人生活带来干扰甚至是毁坏。

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也像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一样,从正反两面影响着人类。美国的基因检测行业预计在2020年左右,人体基因全部解码,这意味着我们即将可以为每个新生的婴儿,为我们每个人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因数据库,开启个人化医疗时代的到来。但是如何维护个人基因和医疗信息的隐私和安全,如何基于基因和医疗信息改变个人行为或争取最佳利益等等,都是人类社会第一次面对的问题。

所以,仅仅从政治,从反恐,从保护隐私权这些传统角度,就事论事,很可能无法完整地解释这次风暴对各方心理冲击的强度。它涉及到人类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技术,日益复杂的信息和知识,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所展现出的对未来的极大困惑,甚至是焦虑不安。可以说这次“斯诺登事件”,在恰当的时机,在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给西方社会、政府和民众都提了一个醒,让大家都能有个机会慢下来,甚至暂时停下来,来重新省视和检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价值,和我们的未来。

1969年,有机会接触到政府越战机密文件的艾尔斯伯格把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等数家报纸, 引发了美国政治的轩然大波,也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尽管一些保守人士对他仍有微词,但今天的大部分美国人都已把艾尔斯伯格看作是敢于挺身而出的美国英雄。

不知多年之后,未来的美国人会是如何看待斯诺登。他会是下一个艾尔斯伯格吗?或者是一个在监狱度过多年后被人遗忘的无名之辈?无论如何, 斯诺登引发的这场大风暴将强迫世界,做出思考。

这场风暴来得恰逢其时。

猜你喜欢
小布什司法部斯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要我还是威士忌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小布什的个人画展
政治问答
让总统愧疚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