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社会共识

2013-05-14 21:51颜旭
前线 2013年7期
关键词:红利改革开放改革

颜旭

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已经逐步进入“深水区”,虽然水面开阔但也暗流涌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不仅考验着我们党的决心和智慧,也在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共识度。只有凝聚起广泛的社会改革开放共识,才能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姓资姓社”大辩论、本世纪初的“是否加入WTO”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思想认识领域,那么今日改革开放的争论则愈加集中于发展利益的分配问题。

质疑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13亿人口的红利、和平环境的红利、资源的红利,不是改革开放的红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资源约束的趋紧,我国将结束“红利时代”、经济将难以保持现有发展势头。

这样的认识失之于偏颇。我们说改革开放才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僵化的思想才得以解放,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才得以消除,13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得到发挥,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才得以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力优势才得以最终实现。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奇迹”的诞生。经过30多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全球500强企业第二多的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

的确,对于经济总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二的中国来说,不断攀升的劳动力价格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不断趋紧的资源供应使“资源红利”也趋殆尽。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奏胜利之歌,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二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30多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没有完全消除,其消极影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凸显出来。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唯有通过改革继续调整完善体制机制,我国的生产力潜力才能得到更大的释放。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什么事也办不成;人民群众不受益,办什么也没有意义。要让改革的红利继续释放,就要在加大改革力度、保持发展速度、考虑社会可承受度的基础上,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到每个人身上。这既是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也是形势任务所迫。

质疑二:或以贫富差距为由,认为我们正在搞“资本社会主义”,正在滑向“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 主张重回高度集中、平均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或抨击国企改革,主张全面自由化、私有化。

这是或借质疑我国的改革开放道路而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借抨击国企改革而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民主化不断推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民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为当代世界发展改革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同时又必须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任何提倡走封闭僵化老路的认识和看法,既是对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漠视,也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违逆。改革是对传统的突破,开放是对封闭的解锁。对于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唯有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不断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才能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生产力优势。

所谓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把改革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西方自由主义的方向改。一种发展道路是否适合一国发展需要,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该国国情。曾经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别国。“拉美陷阱”的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在证明西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巨大历史局限性。外在的诱惑也许能迷惑一时的判断力,但30多年持续不断的历史进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幸福感受,都在论证一个朴素的道理——“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不需要否定新自由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发展模式都不是抽象概念的叠加而是具体实践的积累,离开了现实的环境去谈抽象的概念,只能陷入别人的“陷阱”,既会迷失发展的方向,也会丧失发展的良机。这样的教训,在曾经的拉美、中亚,今日的北非、西亚随处可见。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探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实践探索的结晶,必须倍加珍惜;这条道路成就斐然,它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始终坚持。

质疑三:我国的改革只发生在经济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则存在“改革滞后”的现象。

这表明,人们在如何认识和评價改革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容易使人们把成就归因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如果没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也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我们党始终将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到十三大强调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直至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在改革问题上的全局视野和整体观念。没有全面的改革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的进步,正是得益于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各项事业才获得全面性发展。中国的改革或有快慢之别,但总体上不存在改与不改的问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我们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这一论断,既是我们党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深化改革提出的战略要求。时至今日,中国改革事业的容易部分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许多过去被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到每个人,“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经济领域,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领域,应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应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在社会领域,应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在生态领域,应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继续坚持全面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全面进步。

质疑四:经过30多年持续不断地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不宜再提了。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再提了。”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热情。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改革是个陌生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现实中也找不到成功的经验。面对这样的现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今日我国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交融,观念因素与利益因素相互交裹,构成了今日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考量,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兼顾,也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中推进全面改革。历史实践证明,“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论。

总之,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是个未竟的事业,面对因改革开放而引起的动力机制变迁、权利配置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人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怀疑,乃至动摇和愤懑情绪。这本不足为奇。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这种情绪影响和阻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成为一个整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凝聚起改革的社会共识。“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不仅是对改革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深化改革的要求。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红利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