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知女

2013-05-17 10:02米荆玉
南都娱乐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柴静林徽因女神

米荆玉

知女,意指具备独立知识分子气质并且影响力与号召力极佳的女性。文艺圈中历来不乏知女型人物,例如近来备受关注的柴静。从新书盛大首发,到与苏群、赵嘉的复杂情史曝光,柴静的形象近期经历了剧烈的反转剧情。现在看来,《看见》不仅是一本畅销书,还是一本伟大的预言书—柴静早就料到了自己的恋情会被卓伟团队或者其他团队曝光,引发一线女星绯闻般的轰动效应,所以她在该书第115页结尾处预先表达了坦然:“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为什么选择了一个情史非常有争议性的男友?在第275页,柴静借黄永玉之口作出解释:“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当然,老六、杨葵等老男人团队是很为“柴徽因”的情事曝光打抱不平的,这一点柴静也预见到了,并在第193页埋下开解的法门:“念起即觉,觉即不随”。那些过于着相、为柴静打抱不平的人,确实没有读懂这部奇书。

柴静情事曝光事件的奇特在于,它没有毁掉柴静,反而彻底定性了她在神坛上的知女地位。23岁进入央视以来,柴静从“美女”记者到新闻“女侠”再到公知心目中的“女神”,完成了一个“县城少年”(老六语)的终极蜕变过程。在柴静之前,姚晨、汤唯、曾子墨等已经享受文娱圈圈内知女待遇了,近期伊能静声势猛涨,骎骎然有力压群芳、跻身知女之列的意思;然而柴静的优势更加明显:平台优越,帮闲得力,文笔超凡,跨界通吃,情史繁复。相较于刘瑜、洪晃、崔卫平、闾丘露薇等知识女性来说,柴静已经修补完了学历上的微瑕,各方面的素质均衡,是一个基本无死穴、绝对有优势的知女。

中外文人圈里一直有女神传统,美国“垮掉的一代”有格特鲁德·斯泰因,英国“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有弗吉尼亚·伍尔芙,中国知识界传承的是自林徽因传下来的才女范儿;顺着民国第一知女的神话梳理,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柴静必须经过绯闻的淬火,才能蜕变为当今中国第一知女。

知女前传

上世纪初的客厅造神运动

对于文艺男青年来说,张爱玲是神女,而林徽因是女神。张爱玲不只缺乏林徽因的美貌,还缺乏一个神坛般的客厅,所以张的文采再卓绝,其哀荣和追思总比不上林。林徽因的电视剧红遍大陆台湾,一部酸不唧唧的《林徽因传》成为2012年度畅销冠军书,便是大量文艺青年将林徽因引为知己的后果。在没有微博、没有中央电视台、没有《南都娱乐周刊》帮衬的年代,林徽因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知女,她的案例值得后来者解读。

林徽因客厅盛况

从1931年起的七年间,北京北总布胡同三号的梁思成、林徽因私宅就成为北京文化界的社交中心;这个沙龙的常客包括诗人徐志摩、作家沈从文、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人类学家兼考古学家李济等人,而经林徽因慧眼发掘引入沙龙的,还有萧乾、卞之琳、李健吾等文学新人。身为建筑师的林徽因并无意征服文学界,但她通过这些文坛大腕间接成为影响文坛的传奇存在。即便在建国后,她仍然能指着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痛斥他毁坏古建筑,霸气不因时局、政局的变幻而磨灭。

经林徽因验证的五大知女要素

美,却非美艳

首先,她很美,但不是美艳。清纯型美貌让知识界男士在围拢时可以卸下心理压力,同时保持一点点的竞争欲望;后世的老六强调自己在与柴静相处时忘记对方的性别,嘿,真忘了就别提它啊。

有才华,却非卓绝

其次,林徽因很有才华,但并不是才华卓绝,是后天型才女,需要新知旧雨的舆论扶持和思想碰撞,能够让身边的才子们看得上、宠得着、摸不着。过分有才华得像张爱玲那样,是对男人自尊心的不体贴了。

有平台,居于社交圈重心

其三,林徽因有平台资源;她的客厅是北京文化圈的重心,文化资源和信息在这里密集兑换,而她是唯一的女主人,接到她的邀请相当于跃龙门;所以小她六岁的卞之琳接到沙龙邀请时,激动地对林徽因持以长辈之礼。

有绯闻,但堪称佳话

以上三条有利因素之外,林徽因还有两条看似不利的必备因素:一是绯闻,二是敌人。她与徐志摩的情愫成为大诗人的灵感来源,与梁思成结婚后跟暗恋自己的大哲学家金岳霖隔壁而居,朝夕相处,更是令人惊诧。徐志摩死后,他的私密日记到底落在林徽因、凌淑华还是陆小曼手里,已经成为公案。绯闻化作传奇,让林徽因平添魅力。

有敌人,故而彰显力量

林徽因的情敌陆小曼鼎鼎大名,另一位闺密兼敌人冰心女士也非常出位;冰心曾经写下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的沙龙,林徽因回赠以一坛山西陈醋,两人由此反目。重量级的敌人存在,也是女神分量的有力旁证。换到现代,冰心的小说跟木子美的一条微博效果差不多。

公知点评团发言

宁财神:肯定是姚晨啊。为什么欣赏她,因为最熟啊。其实她们每个人都还挺欣赏的。有敬畏心、有正义感、有善念,其实这几个女性都有这样的气质,所以我反而觉得跟知识无关,更多的还是跟内心的力量有关。

文艺知女汤唯

公知粉丝:刘苏里、五岳散人、肉唐僧、潘采夫

汤唯是一个“被女神”的绝佳例子。她作为受害者迅速赢得了同情,但大众不知道拿这份同情做什么,只好继续神话她的清纯、独特、不装—可惜香菇菜心事件又给她抹了一层“装清纯”的污泥。经纪公司一再淡化汤唯的反抗意义,这种减法使得她熬过了封杀期。从容貌、才情来讲,汤唯比姚晨更有优势做知女;问题是,她身边以草根级文艺青年居多,缺乏重量级的推手接力推崇。过度参与敏感话题讨论又容易重蹈覆辙,汤唯这位知女处于养晦阶段,她需要需找契机,将公共知识分子粉丝们对她的造神热情落实到她可以操作的层面上。

公知点评团发言

刘苏里:汤唯独立,不向恶势力低头。

五岳散人:伊能静岁数大、姚晨是哥们儿、柴静太多老男人喜欢、曾子墨没见过。SO……

肉唐僧:汤唯,腿好看,而且在获得人气以及被封杀后,表现得很得体。她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强大。回答满意的话请给个腿照谢谢!

潘采夫:汤唯在封杀事件中表现出了韧劲和不屈,我当时赞她,主要是批判权力机构。

财经知女曾子墨

公知粉丝:李铁、许子东

曾子墨作为财经女神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专业女性群体里超水平的容貌;过硬的海外留学与投行镀金经历;高度的专业性让对手却步—不是哪个女神都能搞懂M2、IPO什么意思;超强实力的财经富豪圈子;完美的家庭形象。凤凰卫视这个优质平台负责知女的日常形象维护,问题是曾子墨的经历过于完美,每个知女都会留一点瑕疵和暧昧,供外界想象、争议,这一点曾子墨太爱惜羽毛,连母校达特茅茨学院的兄弟会舞会也只去过一次,与大摩投行高层的绯闻也缺乏发酵的余地;没有罩门的知女,让外界缺乏紧盯的焦点,兴趣缺缺。

公知点评团发言

李铁:我最喜欢曾子墨,唯一像样念过书的一位吧。女星如果没读过几本好书,又关心公共事务,很容易摆乌龙。

许子东:曾子墨,因为我认识她,她的节目我有看过。其他人我都不大熟。伊能静也不错啊,最近她也有表态。

国外著名女神

知识界拥戴知女是古今中外皆然的传统!

萨福

柏拉图枕着她的诗篇入眠

赫利孔山有九位文艺女神缪斯,而勒斯波斯岛(Lesbos)上住着第十位,柏拉图如是说。这位被阿尔凯乌斯描述为“堇色头发,纯净笑容好似蜂蜜”的女诗人萨福,就是千百年来西方文人灵感的源泉。崇拜阿芙洛狄忒的她以爱与美的独唱琴歌诗名远播,远近贵族都将女儿送到她门下学习;岛民也将她视如女神,勒斯波斯岛的银币上就铸有她的头像。相传古希腊两大著名诗人阿尔凯乌斯及阿那克瑞翁都曾拜倒在她裙下,雅典政治家梭伦也说“如果我学会了她的音律,可以死而无憾了”;据说老柏拉图的枕头下,藏的只是萨福的诗。

德·朗布意叶夫人

蓝色沙龙始创者,开启巴洛克式名士风流

16世纪下半叶,具有一半意大利一半法兰西血统的德·朗布意叶夫人命人将一所位于圣汤玛斯街附近的房子里的所有家具都铺上蓝色天鹅绒,并饰以金和银,作为其与各界文人、贵族的社交场所——这就是法国最早的文学沙龙“蓝色沙龙”。沙龙女主人朗布意叶夫人优雅的仪态与不俗的谈吐引得巴黎城内最杰出的才智之士趋之若鹜,无数诗人、画家、音乐家围坐在她镶满宝石与花边的蓬蓬裙边,享受着一场巴洛克式的言语盛宴。

莎拉·伯恩哈特

永远的茶花女,倾倒法兰西的“女神莎拉”

莎拉·伯恩哈特是19世纪及20世纪初法兰西最著名的女演员,被誉为法国的“金色声音”和“女神”。与长相俊美的希腊大使馆参赞达拉马的短暂婚姻结束后,莎拉裙下一直不乏各界名人,包括威尔士王子阿尔伯特·爱德华、维克多·雨果、弗洛伊德、王尔德、D.H.劳伦斯和为《圣经》做插图的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等。雨果送给她头盖骨,阿尔丰斯·慕夏为她设计的海报掀起“新艺术运动”风潮,而莎拉·伯恩哈特自己创作的小说和剧作又成为无数作家的灵感缪斯,普鲁斯特就据此在《追忆逝水年华》中设计了女演员拉·贝尔玛的角色。

格特鲁德·斯泰因

花园街27号,全世界文艺青年的朝圣之所

她是巴黎花园街27号的女主人;她重达200磅,拥有同性情人,表情如凯撒大帝般强势而坚毅;她的沙龙走出无数位世界级文艺大师,毕加索曾为她绘制肖像,菲茨杰拉德拿着推荐信战战兢兢走到她面前,一代文豪海明威也曾匍匐在她脚边,将她盛气凌人的指责——“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如获至宝地记录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之上……她就是客居巴黎的美国才女格特鲁德·斯泰因,一手创立了左岸拉丁区最有名的艺术沙龙的著名艺术鉴赏家。她如地母般滋养了许多年轻艺术家,毕加索、塞尚、庞德、海明威都曾伏在她的膝头聆听教诲。

反方向案例解读:洪晃、李银河、闾丘露薇等人缺位之谜

光有识见与才情,不足以成就知女

在文化圈里,拥有知女资质的女性颇多,但太多候选人倒在了去往神殿的路上,或者中途拐弯,转向另一种修行。对于知女来说,时机非常重要;当1993洪晃与陈凯歌离婚时,她具备了成为知女的一切条件:名媛身份、独特才情、复杂情史、海外经历、圈内人脉、基本过得去的姿色,可惜,当时中国的大众还需要20年才能准备好,一枚正宗知女就这么活生生被熬成了“痞女”。

类似的局面还有李银河,当王小波去世时,她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时机:王小波的造神热潮裹挟着她的声势,然而李银河选择的“同性恋”文化主题过于先锋,使得她只能在小范围内得到拥戴。

比较目前圈内知女可以发现,她们身上具有一种隐含的不合作精神,背对官方文化的口径。聪明的柴静不断摘除崇拜者贴上的标签,但她对“城市土地为什么划归国有”的追问很有价值,《看见》里一句“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道出了柴静为什么与众不同。在这个话题尺度的把握上,非常见功力。崔卫平的文化评论非常深刻,胡舒立的财经观点也占尽风骚,但能不能提炼出一则朗朗上口的经典诉求,是知女的功力所在。

坦白说,知女的成就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赢得一大批文化圈男士的首肯与支持,他们或者是活跃在微博界的李承鹏、薛蛮子、王小山,或者是活跃在演讲界的罗永浩、影视界的宁财神、出版界的老六以及传媒界的王小峰。吸引他们的,不只是美貌,不只是才情,也不只是叛逆,而是那种求缺精神。柴静写博客、写书,贯穿着一种自省精神,她的自我如此深刻,甚至连“我是否用悲情贿赂观众”都说穿了,这种告解的姿态让这类男性难以把持,罗永浩说,有柴静在的老男人饭局,大家喝得比往常要凶(大意),这种自我形象加强反映了他们的心曲。反观闾丘露薇,她说的都对,批评也很到位,但她的壳太硬,太独立,让老男人望而生畏。想当知女,要有萌宠的姿态但不能弱智,要有过人的才情但不能谮越,老男人在看着你。

知女修炼指南

看得见的知女 看不见的修炼

如果柴静属于后天努力型知女,则伊能静更类似于基因突变型知女。知女是一个最高职称,女明星、女作家、女主播都有跻身神殿的希冀;然而成为知女是一个入门易、成功难的选项,现代知女不仅需要保持政治正确,还要在阅读、社交、谈吐三方面加强修炼,把自我造神的意图通过巧妙引导,变成群众造神的民意。

十本知女必读书

《宪法》:大多数热门社会话题,根源都能落在《宪法》上。如果觉得通读《宪法》太疲劳,可以挑选关于新闻、物权、土地等领域的条款重点精读。很多女明星只懂得转发公知大腕的微博,一旦能够加上基于《宪法》的点评,会让公知们刮目相看。

《论语》:知女当然要读一点古文,读《诗经》不适用,读《曾文正公文集》太累了,《论语》很短,又可以随时引用,一句“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柴静在2006年“五十大美丽人物”上用过,在2012年《看见》发布会上继续用,其耐用强度可见一斑;想想看,要是伊能静用这句话总结“微博封杀事件”该有多熨帖。

《幸福深处:宋丹丹情感自述》:在普通读者眼里,这部书是一本真诚坦率的好书,但对于知女来说,这是一本集中了所有败笔的反面教材。是知女就免不了写书,但宋丹丹写的这部书将真我摊了开来,伤了自己也伤了前夫,破解了女艺人的终极秘密:情史。不论赚了多少版税,都弥补不了损失。

《西片碟中碟》:这部工具书将经典电影一网打尽,遇到需要谈论电影艺术的场合,有这本书垫底就足够谈资。

《遥远的乡愁》:王小峰《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很经典,如果能通读最好;实在对欧美音乐没兴趣,这本副题为“台湾民歌运动三十年”的书也基本可以应付场面了。毕竟现在音乐产业萎缩得厉害,不是什么必修话题。

《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里关于文学史、诗歌等可以统统不看,他对新文化、新民主的讨论应该精读,好处是他的白话文通俗易懂,可以引用或者无痕迹地化用在自己的谈吐中。

《苏轼诗词选》:知女需要才情修炼,古诗词少不了下工夫;读李商隐、黄庭坚、李清照固然婉约,但局限性太强。苏轼诗词的好处是百搭,有雄壮的有清丽的有怀古的也有念亲恩的,适用于各种场合。

《海子诗选》: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抒情力度很强。虽然他的诗远不及臧棣、王家新、多多,但当下大众对现代诗的理解力有限,一句“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就够他们理解了。

《苏珊·桑塔格文集》:知女作为女性的自我存在感,需要苏珊·桑塔格这样的大神语录做注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波伏娃《第二性》有点过时。

《看见》:这是知女写作的最高标准,即便林徽因也没有实现这样完美的营销。看看柴静如何思考、钩沉、补遗,洋洋数十万字,故事的主角是别人,抵达的却是自己。

十大知女社交原则

①微博要么不开,要开就开到底,绝不中途删微博;遵守微博礼貌,转发微博必定加上自己的看法,坚决反对纯表情。

②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要结成固定成员的团体,不明码标价出场费,不隐藏自己的小心思,不假装没看见社会热点。

③酒后不忘打扫卫生。据悉柴静在聚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师们请教书单,在聚会之后则会主动打扫酒醉后一塌糊涂的地面,令人敬畏。

④朋友的朋友是朋友,会让拥趸团队滚动起来。

⑤朋友的敌人也是朋友,各人的朋友各人处,所以即便袁越、罗永浩因为方舟子而矛盾,但都是柴静的朋友。

⑥去标签化。拒绝“最穷女主持”、“民主女神”甚至包括本刊这次提出的“知女”称谓,标签化会让知女身不由己。

⑦工作比饭局重要,没有节目,没有影视作品,就没有人气,女神也会褪色。

⑧淡化性别因素,偶尔飙两句脏话,体贴老男人内心跟“女哥们”发乎情止乎礼的心理活动。

⑨瘦身,再瘦身。

⑩尽可能少其他知女碰面,天无二日。

心理专家解读

“高知分子对她们的喜爱是一种很真实的欣赏”

南都娱乐周刊:伊能静、柴静、曾子墨、汤唯、姚晨在高知男士心中地位很高,武老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武志红:我觉得这应该算是高知分子对她们的一种由衷的欣赏,并不等于把她们当成“女神”。因为一般大众把某某封为女神或国王,其实就是一种投射:他们在心里幻想一位完美女性,然后觉得这个人很符合,于是将她神化;比如说刘德华,假如你不接触他,很多人就会把他投射为一个完美男人,一旦接触后你就会发现他的缺点。但是伊能静等这五个人的自我都非常清晰,她们生长在男权社会中却不依附男人,在与男人的关系上也没有利用和被利用的感觉。而大多数中国女性还是会依附于男人,并同时会把男人抓得紧紧的,不管外在条件怎么样,这种感觉都会令人窒息。她们都在坚持做自己,活得很精彩,具有一种“新女人”的特点,因此高知分子对她们的喜爱是一种很真实的欣赏。

南都娱乐周刊:但是柴静秘婚被我刊曝光后,很多高知男士对此反应强烈……

武志红:目前确实有一种把柴静女神化的趋势。我们都得知柴的丈夫是赵嘉,前男友是苏群,此外还有很多男人为她神魂颠倒。这种情况就很像《倚天屠龙记》中的紫衫龙王,紫衫龙王是明教圣女,全教上下的优秀男士都为她疯狂,但她却因为有过肌肤之亲而嫁给了平凡的银叶先生。回到柴静身上,一个男人越是把她理想化,就越会忽视她身上作为“人”的那一部分,结果可能会导致只把她当成一个女人的那个男人最终和她走到一起。这个男人可能是一个凡夫俗子,但正是这样的男人才不会轻易地把一个女人理想化,这里面有一种悖论。而且我认为每个人心上都有一座迷宫,伊能静的迷宫是乱的,但你还能走得进去;柴静的迷宫非常整齐,但它没有门开着。所以伊能静轰轰烈烈地谈恋爱,对自己的伴侣丝毫不讳言,她的心是乱的,但是特别纯净;但很少有人能走进柴静的心里去,她在做采访的时候很能走心,但在感情生活中,亲密关系这方面的门是关着的,她害怕建立那种合二为一的深度亲密关系。

南都娱乐周刊:所以“不加V”老师的劈柴计划是对这种造神趋势的反抗吗?

武志红:木子美很真实,但她的真实实际上是一种很深的绝望,她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东西存在,大家都不过如此,都是性欲驱动的动物和互相利用的动物。她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装出来的。如果她觉得一种美好不够真实,就会去讨伐它,去打翻它。微博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支持木子美“劈柴”,是因为木子美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中国人对爱情的绝望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很多人会感同身受,觉得木子美讲得很有道理,于是跟她一起讨伐柴静。当然我也没跟她打过交道,只能谈谈我的感受。

南都娱乐周刊:最近闾丘露薇似乎也加入“劈柴教”,很多人都支持她与不加V……

武志红:柴静的确有她的问题,但我仍然很钦佩她。木子美就没什么值得钦佩的地方,一个人上升很困难,但往下落就很简单,木子美因为绝望而往下落,落在很低的地方——在很低的地方她是有价值的,但和美好没什么关系。而且中国人对爱情都有一种绝望心理,感觉丑陋和绝望才是一种真实;所以闾丘露薇的支持率较高,并不是大家对于柴静新闻业务能力有多不满,而是变相地表达了一种对木子美的那种绝望的支持。再说我看闾丘露薇的节目时没有感动,她只是真实客观地将节目做出来而已;而柴静我连看她的博客都佩服得不行,她对人性的理解有时甚至超过我,而且感觉这一定是个人的光辉不是团队的光辉,一个团队是包装不出来这种境界的。

南都娱乐周刊:那么公知男士心中到底有没有女神呢?

武志红:之前就说了,女人做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高知分子会对自我清晰的女人产生深深的欣赏,有时也会在欣赏的基础之上加一点理想化,于是悖论出现——当你把一个女人太理想化以后你就得不到了,反而一个俗人会得到她。

猜你喜欢
柴静林徽因女神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女神”不易做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