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希望与梦想

2013-05-19 12:28张磊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什邡市小东王芳

□ 本刊实习记者 张磊

(责编:裴佩)

五年来,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无私的奉献与大爱精神,给另一些人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大爱在延续

冰川镇,一个因优质矿泉水资源而闻名的地方。跟随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和罗汉寺素全法师,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王小东,这个让他们最为牵挂的孩子。

王小东是在罗汉寺出生的孩子,是当时帐篷产房内出生中的唯一一例患有唇腭裂的婴儿。他母亲王芳英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头脑不太清楚,父亲在王芳英怀他4 个月大时就离家出走,至今仍无消息。小东出生后,在好心人的撮合下,王芳英与同村的刘立发组成了新的家庭。后来,在嫣然基金支助下,小东在华西口腔医院先后接受了两次矫正手术。

一间极为简陋的平房,堂屋正对大门,院坝是这个五岁孩子嬉戏玩乐的地方。由于父母亲都需要在外打工挣钱,绝大多数时间,王小东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小东半岁那年,一次意外摔断了腿,第一次接骨的时候又没有接好,那时走路都走不好,腿也伸不直。直到去年才在华西医院重新做了接骨手术,上了整整半年的夹板,很造孽啊!”说话的是素全法师,当年他收留什邡保健院的数十名孕产妇,使得108 名孩子顺利在寺院出生,因此也被选为什邡十大抗震英模。“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这两个曾经的病痛,基本上不会使他受太大的影响。”桂逢春说道。

桂逢春和素全法师给小东带来了新书包和新文具。显然,对这两位看着他出生的好人,孩子一点都不觉得陌生,他笑得很甜,一直在院子里高兴地跟素全法师玩耍。

对于他的未来,小东的外婆说:“希望他以后比他父母有出息,要多读点儿书才好,做什么都要有文化才行。”

“我们每年都会来看看小东,希望他健康成长。”在桂逢春的眼里,这些在地震中出生的孩子,需要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帮助。

事实上,这五年来,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医务工作者们,一直在为这些“罗汉娃”们无私奉献着。保健院的工作动态,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些记录:

2009年6月1日,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特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儿科专家为罗汉宝宝进行免费体检,并为孩子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节日祝福;

2010年5月10日,宝宝们在罗汉寺集体过生日,吃上了爱心人士为他们专门制作的生日蛋糕,一起放飞小气球。保健院医务人员现场为108 名宝宝作健康体检;

2011年5月6日,在罗汉寺新广场,孩子们愉快度过了三周岁生日,《感恩的心》歌声回荡在人们的心中,生日会在祈福钟敲响108 下后结束;

2012年5月11日,保健院的代表们把7280 元捐款所得送到了王小东的家里……

为了再生育的努力

为了再

对失去孩子的家庭而言,王小东的家无疑是幸运的。据四川省计生部门调查,“5·12”大地震中,什邡市有516 个家庭的子女遇难。

对许多家庭来说,孩子代表着对未来的一切期盼。为了让地震中痛失子女的父母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2008年7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中国财政部会同国家人口计生委设立计划生育再生育免费服务专项经费1 亿元,对有子女死亡或伤残并有再生育愿望的妇女,实行孕前、孕期、分娩及治病等全程免费服务。

素全法师为王小东带来了新文具。

在此基础上,我省又安排了290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再生育技术服务。什邡市也作出了相应的部署,当地计生部门为希望再生育的夫妻开辟了行政审批和技术服务两条“绿色通道”。

“现在的医学技术已经很先进,对再生育的妇女,在高龄、身体等方面的一些局限已经能够克服,当时最急需解决的还是心理上的疏导。”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桂逢春告诉记者,许多医院在当时都对再生育妇女进行了全程跟踪与干预,除了利用现有的试管胚胎移植等技术外,还在心理上给予了重点的辅导,确保她们在孕产期间母子顺利、平安。

2010年4月10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名重3700 克的女婴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平安降生。这是自启动“灾后再生育工程”后,德阳地区首位出生的试管婴儿,也是首例冻融胚胎技术成功后出生的婴儿。

“孩子的成功出生,还得感谢人口局和计生服务站的关心!感谢省上专家的关心!”孩子父亲吴乾贵的一句话,包含着各级计生和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所付出的努力。

吴乾贵、唐晓波夫妇是什邡市洛水镇人。五年前的灾难,使他们刚刚过完12 岁生日才3 天的儿子遇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四川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杨丹等专家和什邡有关医护人员开始按照严格操作规程,对唐晓波的身体进行植入胚胎前的调理。直至2009年8月,唐晓波成功植入胚胎。

“专家每次来我们家,都要给我们交待孕前、孕期该注意啥,就连我们附近的邻居都对她们很熟悉了。”吴乾贵回忆道。在唐晓波怀孕的9 个月时间里,各级专家一直在进行跟踪观察。

桂逢春察看温箱里的宝宝。图/廉钢

赵昌明与王芳(左三)的“新家”。

期盼在未来

红白镇,在五年前的灾难中,有超过80%的房屋倒塌,几乎被夷为平地。车过穿心店遗址,眼前是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可以想象当时情境的惨烈。

在镇上建起的新房内,记者见到了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叫赵昌明,女的叫王芳。家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服装,说话的时候,赵昌明正娴熟地踩着缝纫机。

五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不幸在地震中遇难,对此他们并不愿多谈。“现在,我们家已经有了一对可爱的女儿,大的今年4 岁了,正上幼儿园,小的刚满11 个月。”根据灾后出台的相关政策,这里的人们大多生育了家里的第二个孩子。

“我的大女儿是在什邡妇幼保健院的板房里出生的,保健院免除了一切相关检查和手术费用。”王芳说,一家人的生计都靠孩子的爸爸在镇上做裁缝,“每个月收入不多,只有两千元左右”。

虽然在经济上,养育两个孩子比较困难,但在王芳的眼里,这样做却很值得,“等他们大一些了,我也出去多挣些钱,现在我们最希望两个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王芳脸上浮现着自信的笑容,这应该就是他们一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些美丽的“梦”也终将会实现。

猜你喜欢
什邡市小东王芳
最佳波段组合的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立秋吃什么
洗澡
妈妈的爱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香蕉皮的家
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