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往事难忘成追忆

2013-06-05 14:53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特级教师徐善俊
成才 2013年2期
关键词:读书同学语文

■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特级教师 徐善俊

得失寸心知
——往事难忘成追忆

■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特级教师 徐善俊

有梦有实行,

往事分外香。

——编者画外音

“光阴似箭”,这一词语很少有人用了,太旧,太俗!但我却认为用它来比喻时间之快,人生苦短,是再恰当不过了。我1958年从教,屈指算来,已有54个年头,太快了,确实是“弹指一挥间”!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我现在很少再向前看了,更多的是对往事的回忆。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坛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有多少喜怒哀乐,有多少酸甜苦辣,真是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

消失的作家梦

我出身于教师世家,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教了一辈子中学美术,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当教师。童年的我充满了幻想,上高中,考大学,将来当工程师、当科学家,搞发明创造……但幻想总归是幻想,现实是无情的。初中毕业后,我的希望便变成了肥皂泡。父亲一个月40多元的工资,仅能勉强维持一家八口人的温饱,哪有钱再让我上高中、读大学!万般无奈,我只好上了管吃管住又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可身在“师范”的课堂里,我仍“贼心不死”:当小学教师有什么出息?这辈子不能就这样玩儿完!工程师当不成了,科学家更没门儿!只有一条路可走——当作家。作家刘厚明不就是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毕业的吗?作家从维熙不也当过几年小学教师吗?他们能成为作家,我为什么不能!正好有几个同学志同道合,都喜欢文学(实际也就是喜欢看看小说),一有空我们就跑图书馆、阅览室,古今中外名著,小说散文诗歌,《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雨花》《作品》,无所不借,无所不看。下课看,上课也看。记得有一天上物理课,我正偷看一本前苏联小说《勇敢》,老师发现了,半开玩笑地批评我说:“你真勇敢!”弄了我个大红脸。我们不仅看,而且有实际行动——投稿。写诗歌、写小说,甚至还写剧本。投《人民文学》、投《诗刊》、投《萌芽》。等啊等,等啊等,除了偶尔接到一封退稿信外,哪怕是一首小诗也没有变成铅字!作家梦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作家是那么好当的吗?我的那几位好友,也都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可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看了那么多书,掌握了知识,积累了语言,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有了较为厚实的文化底蕴,为以后教好语文、写好教育教学论文打下了基础。现在不是有好多文章变成铅字了吗?从1979年起,我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老师》《江苏教育》《山东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还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书《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柿子红了》一炮走红

记得是从教不久,领导让我教四年级语文。我心里想,看了那么多文学书,教个小学语文还不是易如反掌!谁知道并非如此简单。一次,教导主任听我的课,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满以为胜券在握。哪里知道,是太紧张,还是没有经验,上课才15分钟,教案就进行完了。我站在讲台前不知如何是好,浑身冒汗!主任没有使我更加难堪,从后门悄悄地走出了教室。下课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徐,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容易啊!”我羞愧难当。

的确,作家不好当,优秀语文教师也不好当。从此后,我丢掉了当作家的幻想,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一有空就听他们的课;我刻苦钻研,《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等成了我必读书刊;我争着上“教研课”“公开课”“接待课”,多锻炼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提高。

1979年,我正式参加的比赛课是区中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上的是当时苏教版教材《柿子红了》一课。我反复地钻研教材,感到课文的内容并不难懂,“军爱民,民拥军”的中心思想也不难理解,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讲述,倒是当时学生的朗读水平太差,不要说“有感情”了,就是“正确、流利”也很难做到。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顶住了当时盛行的“讲”风、“分析”风,而是以读为主,拿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把解放军班长舍已救老百姓的精神读出来,把老百姓热爱解放军的感情读出来。要知道,那可是三十多年前,很少有人敢这样上语文课!结果反响强烈,评了全区第一名!有人持怀疑态度,这样上行吗?可当时的市教研员张庆老师肯定地说:“改得好,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多读书。小徐,你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结果,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读讲课必须重视朗读》发表在1980年3月号的《江苏教育》上,那也是我们徐州市文革后第一篇发表在省级教育报刊上的文章。

《柿子红了》一炮走红,更鼓起了我教好语文,力争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劲头。

一副对联的来历

张庆老师是徐州市教研室原语文教研员,后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他古文功底厚实,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是我们徐州市小学语文团队的领导人物,人称“张大师”。他听过我许多课,对我帮助极大。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他即兴为我撰写了一副对联:打虎三闪显英雄本色,牧羊一曲抒似水柔情。这副对联颇有来历,和语文教学不无关系。

我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咬文嚼字。特别是名家名篇,很讲究词语的锤炼,作者总是呕心沥血地搜寻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闪耀着作者智慧之光的“闪光点”不放,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反复玩味,反复吟诵,来探求文章的内蕴,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

《景阳冈》中的“闪”就是这样一个“闪光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品味,抓住这个“闪光点”的。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九节:老虎对武松进攻了几次?武松是怎样对付它的?这个问题是了解性的,学生读后即可明白:老虎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都是用“闪”来对付的。然后再进一层,让学生考虑“闪”是什么意思。开始,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认为“闪”就是“躲”的意思。我再问:“既然‘闪’就是‘躲’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闪’不用‘躲’?两者之间有无不同之处?”我让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来体会“闪”到底有什么含义。读后有的学生说“闪”显得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笨手笨脚的;也有学生说“闪”是主动地“闪”开,而“躲”则显得被动,给人一种胆小害怕的感觉;还有学生体会得更深:武松不是单纯地躲开,而是边闪边看边想,摸清老虎的底细,寻找反攻的机会。读到此处,大家都认为“闪”字用得好,确实能体现出武松既勇敢又机智的形象。最后,我先范读,读得铿锵有力、活灵活现,博得了学生阵阵掌声,再让他们读,也都读得有声有色。有一年我在哈尔滨上《景阳冈》,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听后很是赞赏,说我“三闪”抓得好,显出了扎实的功力,说这样教语文就有味了。这便是“打虎三闪显英雄本色”的来历。

我经常和我的老同事、老朋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块外出上课。两节课后,我们很累,听课老师也很累,为了调节一下气氛,他唱京戏旦角,男人装女人,博得满堂彩。我也不甘示弱,京戏不会唱,但我喜欢唱歌,特别喜欢50年代的爱情歌曲,我就为大家献上一首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虽然哑喉咙破嗓子,但像读书一样,体会得深,唱出了感情,特别是还加了说明。当唱到“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地抽在我身上”时,便说:“老师们,听出来没有,和语文教学有关系,重点词是‘细细的’‘轻轻地’,那哪里是‘抽’,明明是爱的抚摸!”一番注释引得听课老师哄堂大笑。于是,便有了下联:牧羊一曲抒似水柔情。

关于我的雅号

徐州市小语界的同仁送给我三个雅号:善抠、善读和善问。“善抠”是说我善于钻研教材,会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能“抠”出点味来,并紧紧地抓住这些“闪光点”不放,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善读”是说我善于指导学生读书,特别喜欢用“范读”来给学生做个样子,使学生能读出感情来。这些在前面多少都谈过一些,这儿主要说说我的另一个雅号——善问。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更认真地思维。可我在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问题太多、太碎,一节提出几十个问题,平均一两分钟就要解决一个;二是问题太浅、太简单,无须认真读书,不要动脑思考,照本宣科即可轻易解决。怎么办?我是语文教研员,不仅要深入课堂听课,还要走上讲台亲自实践,寻求解决方法。就这一专题,我上了好多课,总结出一个好办法:“以问促读”。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不仅自己读懂课文,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问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将相和》一课的问题设计为例,作一简单说明。

《将相和》包括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课文很长,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仅设计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蔺相如是真的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2.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4.《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问题不多,但都能够促读、促思,都不是照本宣科就能解决的。如第二题,粗心的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得出了结论:“赵秦两家打成了平局,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一比一!”我让学生再认真读书,边读边想,联系时代背景,甚至还要联系生字词的意思仔细思考。果然,再读再思后有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说:“是分出了胜负,赵国胜了,秦国输了。因为秦国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小国,当然秦王更难堪!”也有的同学说:“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也是显得秦王难堪!”还有的同学从“瑟”与“缶”两种乐器来分析,也认为是秦王更丢人。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激烈争论,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问题设计令同学们感到有兴趣,听课老师也认为问题设计得太巧妙了,真是“绝”了!

切记!课堂提问一定要少而精,不能太浅,当然也不能太深,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即可。另外,教师还应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由老师一手包办。

化险为夷 转危为安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事件,如没有点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教学机智”),将会措手不及甚至骑虎难下。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赤壁之战》的第一部分写的是大战之前曹周双方的情况,为了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讲:“打仗之前,作为主帅应该向部下介绍一下敌我双方的情况。大家愿意不愿意当大将军大元帅,当曹操、当周瑜?”同学们都说愿意。我又说:“想当大将军大元帅可不容易!要把敌我双方的情况介绍清楚就要把课文第一部分读好、读熟、读懂。”同学们认真读书,读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当曹操的同学说:“将士们,我们有80万军马,兵多将广,而周瑜只有5万人。你们不会游泳不要紧,我已经让人把船用铁链连了起来,上面还铺上了木板,在上面就像走平地一样,只等你们练好水战本领,我们就进攻!”当周瑜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将士们,你们不要害怕,我们虽然只有5万人,但我们会游泳,我们会打水战。他们北方人都是些旱鸭子,掉到水里就沉到底!”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文学完了,我又如法炮制,来了个前后照应:“同学们,仗打完了,总要有个总结。打胜仗有打胜仗的原因,打败仗有打败仗的教训。如果你是周瑜,你对得胜的将士如何总结?如果你是曹操,那你对残兵败将又怎样交待?”课文确实读懂了,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当周瑜的同学高兴地说:“将士们,我们打了个大胜仗!黄盖老将军立了大功,你们作战也很勇敢,都到后帐喝酒去吧!”引得同学哈哈大笑。当曹操的同学垂头丧气地说:“将士们,我们打了个大败仗,都怪我,太骄傲了,上了敌人的当!”对这一设计,我十分得意!

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心里一惊,我也看过《三国演义》,而且不止一遍,曹操哪里会当众认错!可我这是在上课,这是我的一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起你们读书的兴趣,但这些话又不能“和盘托出”,那就不像上课了。怎么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笑眯眯地先表扬他:“这位同学读书多、读书认真,他说对了,曹操从来都不会认错。”听了我的表扬,他很高兴。我接着又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能答出来:曹操嘴上不承认错误,心里知道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我知道,曹操这边一做错事,那边马上就知道错了,只不过不说罢了。这位同学立即回答:“曹操嘴里不说,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我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那就请你来把曹操的心里话,完全、彻底、干净地掏出来好不好?”他说:“好!”随后无精打采地走到台前,承认错误比谁都彻底,最后还加上了一句:“这真是骄兵必败啊!”博得了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

坐在后面听课的张庆、于永正老师下课后对我说:“善俊,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都没想到,在底下为你捏着一把汗!你处理得很巧妙,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高!”

往事难忘成追忆,可追忆的事太多、太多!退休后,我仍不舍得离开讲台,应邀到深圳一所学校教一班语文附带培养青年老师。就让我用当年在斗室里仿作的一首小诗作结吧:独卧孤室实自哀,尚思为国育英才。夜阑忽听风吹雨,琅琅书声入梦来。

特约编辑刘中林

责任编辑廖 林

猜你喜欢
读书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