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选择性堵水工艺在缝洞型油藏中的应用

2013-06-17 05:53何星吴文明李亮
断块油气田 2013年3期
关键词:缝洞产液塔河

何星,吴文明,李亮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0 引言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强,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复杂,纵向上受构造-岩溶旋回作用形成的缝洞系统控制;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基质不具备储渗能力,油水关系复杂[1-3]。储层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油井含水率不断上升,有些井在短期内就出现暴性水淹。油田大面积出水导致开发的整体效果变差,必须采取稳油控水措施以降低含水率。然而,油藏实施间开、关井压锥等措施效果较差,在满足油田生产要求(即油井以较大产量生产)的前提下,堵水技术是降水增油的最好措施。

塔河油田从2001年开始尝试堵水,2007年以前堵水井次较少,主要措施为填砂、倒灰、挤水泥,2009年后随着单井基础条件变差,开始加大化学堵水实施力度。由于缝洞型油藏埋藏深、无统一油水界面、易漏失,且塔河地层水高温、高矿化度,常规选择性堵剂难以适用,加之对缝洞型储层特征认识程度有限,导致堵水工艺配套困难,堵水有效率较低。

目前国内外虽然有很多关于碳酸盐岩堵水方面的研究和技术[4-7],但很少涉及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分类及堵水配套工艺研究。本文提出密度选择性堵水工艺,并将缝洞型储层划分为3 种类型,根据不同储层特征提出配套堵水工艺,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缝洞型油藏的堵水有效率。

1 堵水机理

密度选择性堵水工艺利用堵剂与油水之间密度差进行分异,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定强度的隔板,实现缝洞型油井的深部封堵。一般采用“前置液+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隔离液+高强度固化颗粒+顶替液”的复合段塞。前置液采用一定黏度的聚合物进行托举(一般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胍胶溶液),对于漏失较为严重的油井则采用高温凝胶托堵;主体堵剂为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密度为1.13~1.14 g/cm3,该堵剂耐稀释性能好,流动过程中只会初凝(初始稠度6 BC),静态时固化,施工过程中可保证注入的安全性;最后采用少量高强度固化颗粒封口,堵水后视吸水情况决定直接求产或“控压”酸化后求产。

2 储层分类

缝洞型储层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类型之一,主要为次生溶蚀孔洞,以大型洞穴为特征,是油气储集的良好空间。裂缝在这类储层中主要起渗滤通道和连通孔洞的作用[8-11]。缝洞型储层可以根据裂缝和溶洞的相对位置分为上缝下洞型、上洞下缝型、洞-缝-洞型(见图1)。

图1 储层模型

2.1 上缝下洞型

上部储层以孔、缝发育为主,下部发育溶洞(见图1a)。该类储层包含一整套喀斯特岩溶体系,一般为钻遇放空漏失完井。投产初期产量高,视溶洞大小决定油井稳产期和采油量[12-16];大多表现为暴性水淹,产液剖面往往显示底部产液段为纯水产出,上部储层油水同出或产纯油。

TK831 井于2004年11月完钻,钻至5 688.9~5 700.1 m 井段放空,累计漏失1.10 g/cm3钻井液180 m3,漏失1.10 g/cm3油田水120 m3。投产后自喷生产,日产油68 t,自喷523 d 后停喷,累计产油34 566 t,转机抽后开井即水淹,具有典型的“上缝下洞型”产水特征。

由图2a可看出,该井上部井段5 603.0~5 679.0 m 主要发育溶孔和裂缝,下部井段5 692.0~5 704.0 m 发育溶洞; 产液剖面显示5 694.0 m 以下为主产液段,目前已水淹,储层上部5 624.0~5 628.0 m,5 637.0~5 642.0 m 油水同出。含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底水沿高角度裂缝窜进。

2.2 上洞下缝型

该类储层上部岩溶带和渗流带较短,一般为钻遇放空漏失后强钻一段再完井,或是下部储层采完回填(见图1b)。投产初期产量高,溶洞大小决定油井稳产期和采油量;见水后,中、低含水率生产一段时间即暴性水淹,产液剖面往往显示下部多段油水同出,上部可能局部产少量纯油。

TK10104 井于2005年12月投产,自喷期间一直无水生产,日产油63 t,无水开采期长达534 d,累计产油33 709 t。该井转抽后含水率开始上升,生产56 d 后暴性水淹,之后一直关井,间开生产,呈典型的“上洞下缝型”产水特征。

由图2b可以看出,该井上部井段5 590.0~5 592.0 m 为部分泥质填充的溶洞,下部井段5 596.0~5 600.0 m,5 606.0~5 608.0 m,5 615.0~5 633.0 m,5 655.0~5 661.0 m 发育裂缝。高含水生产期间的产液剖面显示,5 590.0~5 592.0 m 为主产液段,储层下部不产液,转机抽后井底的生产压差增大,导致近井地带的裂缝沟通底水。

2.3 洞-缝-洞型

该类储层包含多套喀斯特岩溶体系(见图1c)。投产初期产量高,溶洞大小决定油井稳产期和采油量;产水后多呈暴性水淹,产液剖面往往显示仅有一个底部产液段为纯水产出,上部不产或少量产油。

TK12210 井钻至6 315.2 m 时发现井漏,钻至6 322.9 m 已漏失钻井液18.75 m3,累计漏失163 m3。该井于2008年9月投产,一直零星含水生产,日产油50 t,没有无水开采期,累计产油71 407 t。

由图2c可以看出,该井上部井段6 266.0~6 229.0 m 为溶洞,中部6 291.0~6 310.0 m 发育高阻隔层,下部井段6 319.0~6 337.0 m 为泥质充填溶洞,测试结果显示为水层。

图2 测井曲线特征

3 配套堵水工艺

2011年以来,塔河油田针对不同特征的储层,采用密度选择性堵水配套工艺,实施缝洞型油藏堵水49井次,有效率达61.2%,累计增油3.1×104t。

3.1 上缝下洞型

上缝下洞型储层水体能量一般由底水供给,底水锥进至井底或通过酸蚀裂缝底部产出,上部孔缝型储层富存剩余油。产液剖面若显示底部为纯产水段,则可采用超低密度固化颗粒堵剂回填至上部储层下界,根据堵后吸水情况决定是否酸化或酸压投产; 产液剖面若显示上部储层油水同出,则采用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堵剂过顶替打隔板堵水。如果存在较为严重的漏失,需要进行预堵漏,一般在水玻璃中适当加入颗粒类的堵漏材料,超低密度堵剂深部封堵,中密度堵剂封口,塞面控制在上部储层下界,堵后若吸水较好则直接评价生产,若吸水较差则“控压”酸化求产。

3.2 上洞下缝型

上洞下缝型储层一般漏失严重,堵水难度较大,需要先用聚合物托堵,再利用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堵剂在油水界面建立隔板。若产液剖面显示上部储层产纯水,下部油水同出,则可保护下部油水同出层,对上部水层实施留塞封堵;若显示供液不足,则钻塞后采用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对下部油水同出层过顶替堵水。

3.3 洞-缝-洞型

洞-缝-洞型储层水体能量由底水供给,底水锥进至井底或酸蚀裂缝底部产出。部分油井中部发育高阻隔层,上部溶洞型储层富存剩余油。一般采用分次施工的方式封堵产水段,钻塞后,采用超低密度可固化颗粒对下部油水同出层过顶替堵水。此类油井由于上部储层发育良好,堵水施工中容易造成污染,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漏失,因此建立一定强度的塞面和防止上部储层污染是堵水的关键。对于井筒产出、漏失不严重的油井,可直接采用超低密度堵剂深部封堵,中密度堵剂封口; 对于酸蚀裂缝产出或漏失严重的油井,则采用“多级托堵”的方法;部分高阻隔层发育明显的油井,可以采用中密度可酸解水泥挤堵的方法。

4 实施效果

目前,密度选择性工艺对上缝下洞型储层堵水效果最好,堵水有效率为65.6%;对上洞下缝型和洞-缝-洞型储层堵水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漏失量较大,密度选择性堵剂难以驻留,导致有效率较低,仅为35.5%。

TK831 井于2010年堵水,累计增油342 t,有效期105 d,堵水效果较好;TH12210 井于2010年堵水,累计增油116 t,有效期78 d,堵水效果一般;TH10104 井因漏失严重,堵剂无法驻留,导致堵水无效。

5 结论

1)根据裂缝和溶洞的相对位置,将缝洞型储层分为3 种类型:上缝下洞型、上洞下缝型、洞-缝-洞型。这3 类储层在测井资料、产水特征、产液剖面上均有较好反映。

2)针对缝洞型油藏特点及不同类型储层特征,提出了密度选择性堵水工艺,经过现场实施,该工艺对上缝下洞型储层堵水效果最好,上洞下缝型次之,洞-缝-洞型基本无效。

[1]龙秋莲,朱怀江,谢红星,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堵水技术室内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108-112.

[2]谭承军,朱伟,马旭杰.塔河碳酸盐岩洞缝型油藏堵水效果评价方法初探[J].新疆地质,2004,22(1):94-97.

[3]赵普春.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挤水泥堵水矿场试验[J].中外能源,2010,15(1):50-55.

[4]张磊,孙猛,徐宏明,等.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化学堵水技术初探[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1,12(9):13-16.

[5]张淑品,陈福利,金勇.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75-180.

[6]陈志海,戴勇,郎兆新.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储渗模式及其开采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101-105.

[7]李培廉,张希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48-258.

[8]曾俊,刘欣,王中华,等.超细水泥封堵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2,24(5):66-68.

[9]马晖.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和评价塔河油田岩溶溶洞[J].断块油气田,2012,19(2):266-269.

[10]熊伟,常宝华,潘懋,等.单井缝洞系统注水对含水率的影响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1,18(4):479-481.

[11]朱怀江,何帆,王容军,等.高温裂缝性油藏超深井堵水现场试验成败因素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29-132.

[12]王禹川,王怒涛,袁晓满,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产能评价方法探讨[J].断块油气田,2011,18(5):637-640.

[13]吴涛,李宗宇,李建荣.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类型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8,15(3):18-22.

[14]钟伟,陆正元.单井注水替油过程中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J].断块油气田,2008,15(4):80-82.

[15]龙旭,李鹏,康志宏,等.塔河缝洞型油藏单井含水变化类型定量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4):127-134.

[16]肖阳,蔡振忠,江同文,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6):87-93.

猜你喜欢
缝洞产液塔河
考虑多因素的多层合采产液量劈分模式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颗粒橡胶在塔河A级沥青生产中的应用
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成岩圈闭及其成因
渤海J油田化学驱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
塔河10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承压堵漏技术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分类建模方法研究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油井产液结构优化方法
缝洞型介质结构对非混相气驱油采收率的影响
以石为绢塔河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