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150例临床分析

2013-06-25 05:29卢新华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经产妇产道胎盘

卢新华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 妇产科 云南 昆明 654100)

产后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妇产科高危性并发症,是产妇发生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胎儿娩出后,产妇在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即认为发生产后出血[1]。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后,产妇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及早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症进行救治,对提高产妇的生命安全性有积极意义。本文即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1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并分析产后出血的临床相关情况,以为临床合理处理产后出血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的150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在23-34岁,平均(28.3±3.1)岁;孕产次在1-3次,平均(1.9±0.4)次,其中,初产妇95例,经产妇55例;孕周37-42周,平均(39.6±0.4)周。其中经产妇中有30例产妇上次分娩是采用阴道分娩;有25例上次分娩是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

分娩方式:92例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58例进行阴道自然分娩。150例患者中,有引产史患者19例,有流产史患者58例。(注:选取的同期我院接收的产妇中,经产妇共有55例,初产妇共有95例;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58例,剖宫产方式分娩的产妇共有92例;具有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共有77例,无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共有73例。)

1.2 临床诊断方法

1.2.1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的24h之内,产妇发生大量出血,且出血量测定结果显示超过500ml。

1.2.2 出血量测定:(1)自然分娩:胎儿娩出且羊水彻底流出后,将专用的塑料纸巾垫置在产妇的会阴后部,使用称重法对塑料纸巾中的流血量进行计算并记录;同时,于产妇的臀下放置专用的弯盘,收集流血,并使用专用量杯予以测量和记录。(2)剖宫产:子宫切开且将羊水吸尽后,将专用塑料纸巾垫于产妇的会阴后部,术后对积累的流血予以测量;同时,用医用瓶收集流血至手术结束,并测量医用瓶内的流血量[2]。

1.3 临床处理:自然分娩的产妇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对产妇注射20U缩宫素,之后继续加用20U静滴,确定发生产后出血后,即刻补充适量的血容量。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时,应注意对产妇的症状做好观察,给予充分的氧气支持,并注意保持产妇呼吸道的畅通性,做好保暖处理;同时对发生出血的原因迅速查找,对症给予适当的处理。如为子宫收缩乏力,应对产妇的宫底持续性进行按摩,必要时可注射使用欣母沛,但用量不可超过2mg,产后使用腹带以及沙袋等进行腹部按压处理,以促进子宫收缩;如为胎盘残留,应将腔内的胎盘残留进行清除;如是软产道损伤,立即给予缝合;对于凝血障碍患者则应给予补充凝血因子等对症处理。对于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的产妇,在进行宫底按摩、补充适量血容量以及使用缩宫药物的基础上,对宫腔进行严格检查,对胎盘剥离的创面做好观察,如出现出血现象要及时进行缝合处理;如子宫收缩乏力,经用药后无好转,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宫腔砂条填塞、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等方法处理;对以上处理方法无效的产妇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以挽救产妇生命[3]。

1.4 观察以及评价指标:(1)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不同孕产次的产妇(初产妇与经产妇)以及具/不具有流产/引产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分别统计和比较。(2)对产后出血发生的直接相关原因构成比进行统计。(3)对不同分娩方式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分别予以统计并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16.0软件分析及处理统计数据,用X2对计数资料检验,多因素对比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情况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统计:统计情况显示,自然分娩组产妇、初产妇以及不具流产/引产史的产妇,与剖宫产组产妇、经产妇以及具有流产/引产史的产妇相比,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均相对更低,差异性均显著(P<0.05)。分别见表1、表2。

表1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统计

表2 具有/不具流产/引产史发生产后出血情况统计

2.2 产后出血发生的直接相关原因构成比:统计显示,发生产后出血的直接相关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障碍;其中,因宫缩乏力致发率为73.3%,因软产道损伤致发率为8.7%,因胎盘因素致发率为14.0%,因软产道损伤致发率为4.0%;因宫缩乏力而致产后出血的比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4。

2.3 不同分娩方式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均主要为宫缩乏力;另外,自然分娩组中,因软产道损伤发生产后出血的比率相对更高;剖宫产组中,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比率相对更高;以上比较均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分娩方式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对比 例(%)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妇产科临床并发症,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ml的一种严重出血现象,一般发生于胎儿娩出后2h内的几率相对更高,且临床认为如出血量过多并在1000ml以上,即为重性产后出血,发生死亡的几率很高[4]。应根据产妇的不同分娩方式,在胎儿娩出后做好出血量检测和计算,一旦确定产妇的出血量在500ml以上,即刻进行基础性处理,使用缩宫素,补充血容量等,并尽快查找出血原因,以有针对性进行处理。

导致孕妇出现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障碍等,对于不同的出血原因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因宫缩乏力而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应为其注射缩宫素并为其进行宫底按摩;对于因软产道损伤而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则要尽快为其进行缝合,在缝合时要注意恢复产道原来的解剖关系;对于因胎盘因素(如胎盘滞留或植入)而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则应根据其胎盘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因凝血障碍而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则应在及时救治产妇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为其补充凝血因子。在本次研究中,因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达到了69.3%;因软产道损伤而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为8.7%,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为17.3%,因凝血障碍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为4.7%,可以看出造成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而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上的存在明显差异,阴道分娩的产妇更易因软产道损伤而发生产后出血,而剖宫产的产妇则更易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

另外,产后出血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具有重要相关性。(1)分娩方式。一般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较之自然分娩方式相对要高。剖宫产手术中使用麻醉以及镇静药物,以及存在妊高症、巨大儿等不良分娩情况较多,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2)孕产次。经产妇发生率一般高于初产妇;经产妇在既往分娩中,子宫内膜容易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敏感性更高,更容易发生损伤并发出血症状。(3)引产/流产史。具有引产/流产史的产妇较之不具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明显更高。引产和流产中容易对子宫造成创伤,分娩中出现胎盘残留、黏连以及前置胎盘等情况的几率更高,因此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相应更高[5]。本文研究即充分验证以上观点:剖宫产产妇、经产妇以及具有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几率明显更高(P<0.05)。

总之,产后出血是一种妇产科高危性并发症,应对易发产后出血的产妇提前做好救治准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要及早查找原因,并对症尽快救治,以降低产妇的临床死亡率。

[1] 莫言香.产后出血190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

[2] 吴晓慧.难治性产后出血诊治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

[3] 宜小如,王莉.455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78-1480

[4] 韩燕,赵崇伟.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J].当代医学,2012,18(24):31-33

[5] 陈启松.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防治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72-73,76

猜你喜欢
经产妇产道胎盘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高龄经产妇、高龄初产妇和非高龄经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分娩方式的临床观察分析
养牛场常见的难产类别及治疗
高龄经产妇妊娠特点及分娩方式对其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软产道裂伤致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猪胎盘蛋白的分离鉴定
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及经产妇巨大儿分娩方式的选择
软产道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