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2013-07-03 05:36陈道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人际贫困生

陈道明

(商丘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已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1]。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04年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20%,特困生约8%。另有资料显示,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大学生高出20%[2]。这种由贫困原因产生的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2007年公布的《首都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有12.5%的来自边远农村地区的贫困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该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3]。他认为,大学生自杀与个性(人格特质)、突发事件是分不开的,同时还可能受到压力、抑郁、消极意念的影响[3]。危机干预理论的创始人开普兰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是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即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4]。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核心要素:(1)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2)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但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贫困大学生自己感到无法应付、难以控制的危机事件。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情绪上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慌等;认知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思维混乱等;行为上表现为离校离家出走、自残自杀或毁物伤人等。

本研究认为,在同样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生活事件刺激下,贫困生群体易于发生心理危机而非贫困生群体不易发生,其差异可能在于贫困生的消极人格特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贫困生的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成果较多,研究贫困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危机相关性的则不多见,采用实证方法探讨贫困生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相关性,可能是目前所没有的。研究和讨论贫困生的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相关性,从而为心理危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性依据,为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关怀和管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对策。

二、测查方法与结果

(一)被试者的选择

本研究所筛选贫困生的标准为经济上无力缴足学费和维持所在地一般生活水平。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河南省内“211 工程”高校、知名高校和专升本高校各一所的贫困生,共计230名为研究对象。问卷匹配后得到有效被试218名。为进行比较研究,选取非贫困生169人。

(二)研究工具的采用

采用国内外心理测量量表和调查问卷,共三个。第一,卡特尔16PF 量表。卡特尔16PF 将人格分为16种根源特质和其他次元特质。16种根源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第二,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5]49-52。该量表由王宇中等编制,共有76个项目,皆为是非题,分为两大类: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本研究只采用其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四个因子: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处罚与失败、经济或身体变坏、其他事件。第三,应对方式问卷[6]109-115,127-131。问卷由肖计划编制,共计62 题,皆为是非题。该问卷包括六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回避、合理化。由被试者在统一指导语下独自回答问卷问题,并如实填写自己最近一周的实际感受。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三)测查结果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人格特质比较

通过卡特尔16PF 测验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作比较,得到如下结果:在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八个因素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见表1)。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人格特质比较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生活事件比较

通过测试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生活事件上的经济或身体变坏因子、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生活事件比较

3.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对方式比较

测试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自责、幻想、退避等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应对方式比较

4.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贫困生心理危机的相关性

以贫困生心理危机为因变量,以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来考察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各因子对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大小。结果发现,这三个变量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见表4)。

表4 人格特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分析

在人格特质方面,贫困生的实验性低于非贫困生,更倾向于保守、接受习惯或权威、拒绝变化;兴奋性低于非贫困生,说明倾向于沉默、克制,甚至自我压抑;低有恒性说明贫困生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浮躁;低自律性说明贫困生矛盾冲突多,不能克制自己;低稳定性说明贫困生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遇挫折容易急躁不安。贫困生的紧张性、怀疑性、忧虑性较非贫困生高,即倾向于受紧张困扰、激动挣扎、游离性焦虑,对人多疑虑、嫉妒心强、刚愎固执,易于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可以认为,贫困生群体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可能主要是由贫困生活状态造成的。

在生活事件上,经济的贫困对贫困生消极的人格形成影响较大,可能会使其自卑、敏感。贫困生较易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自感丧失社会支持而产生冷漠,或对社会、他人抱有敌意。在应对方式上,贫困生容易产生自责心理,好幻想,遇事退缩。研究中还发现,“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因子对贫困生的影响很大,这可能与其社会心理支持(特别是主观心理支持)有关。以贫困生心理危机为因变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心理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最后自责、主观支持、退缩、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等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因素依次为“自责”、“退缩”、“主观心理支持”、“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原因可能是:贫困生做事要求过高而难于实现,容易产生自责心理,遇到生活事件或挫折会退缩、逃避,因自责痛苦而自伤自杀,或寻求情绪发泄、报复他人和社会而伤人毁物;贫困生注重感受到的心理支持,哪怕只是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也可使其体会到自我价值感而产生自信,而事实上贫困生却很少受到社会的体恤和关爱,一旦遭遇到不良生活事件,则可能爆发向外的伤害社会或向内的伤害自身的心理危机;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较为敏感自卑,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氛围,从而使他们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能够有足够的主观心理支持,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贫困生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危机的影响最大,如他们倾向于隐忍,自我压抑;易与他人起冲突而不能自已;情绪倾向于受紧张困扰、激动挣扎、游离性焦虑。这类人格特质本身就是病态的,较易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另一项贫困生SCL-90 筛查研究中,筛查出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者的分布情况,因子分比较集中的依次是:人际敏感、敌对性、强迫、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聪慧性、有恒性、忧虑性、紧张性与SCL-90中各因子分成正相关;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与SCL-90 中各因子分成负相关。而且独立性与躯体化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敏感性与躯体化、忧虑性与敌对、恃强性与恐怖、兴奋性与恐怖、忧虑性与偏执呈显著相关。说明在影响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人格特质起着重要作用。贫困生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以及消极的应对方式又反过来强化人格特质,影响其心理健康而诱发心理危机。

通过深入分析产生心理危机的过程,可以认为贫困状态是塑造该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一种外因。消极的人格特质一旦形成,则成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内在因素,它是产生心理危机的土壤;负性生活事件则是导致心理危机的直接诱因。因此,贫困生消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性。高校要关注和关怀贫困生,测查其是否具有消极的人格特质,这对于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陈道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6(6).

[2]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3]樊富珉.首都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EB/OL].http://news.163.com/07/0526/01/3FCO89D30001124J.html.

[4]贺豪振.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咨询干预[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特刊)[Z].中国行为医学杂志社,2001.

[6]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人际贫困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