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妇女骨密度降低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3-07-10 03: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产褥期骨量哺乳期

刘 莹 屈 莹

(开封市妇产医院妇保科,河南 开封 475000)

产褥期妇女骨密度降低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 莹 屈 莹

(开封市妇产医院妇保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分析产褥期骨密度降低相关因素,为产褥期保健,维持产妇正常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我院孕37~40周时检测骨密度正常的孕妇进行登记管理,在这个群体中随机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产后6~7周随访的产妇560例,对其进行桡骨远端1/3处超声波骨密度检测,将产褥期骨密度情况与孕37~40周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三种不同婴儿喂养方式产妇骨密度,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产后不同喂养方式的三组产妇骨密度与产前37~40周时进行比较,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褥期骨密度降低原因与我国北方坐月子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哺乳有关,研究结果提示应重视产褥期及整个哺乳期钙及维生素D的摄入,指导营养饮食及科学的生活方式。

产褥期;骨密度降低;相关因素

妇女妊娠哺乳的年龄段正是骨峰值形成时期,如何减少妊娠哺乳期骨量的丢失,对提高妇女的峰值骨密度,从而减少中老年期骨质疏松的发生有重要作用[1]。我院对所有定期产前检查的孕妇妊娠早、中、晚期均进行骨密度监测,进行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并及时补充钙剂,尽量维持孕妇骨量在正常范围,但在产后随访中发现很多产妇骨密度较孕期下降。本文对产后42d随访产妇进行桡骨远端1/3处超声波骨密度检测,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产褥期产妇的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产褥期保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于我院孕37~40周时检测骨密度正常的孕妇进行登记管理,在这个群体中随机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产后6~7周随访的产妇560例,22岁≤年龄≤29岁,均为单胎足月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未服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入选产妇均无烟、酒、浓茶、咖啡等嗜好。产妇身高、体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山西咸阳康荣信数字超声系统有限公司的UBS-3000plus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测量沿骨骼传播的超声信号传递速度(Speed Of Sound,SOS)。骨密度仪会根据患者资料自动算出T值和Z值数据,T值是将检查所得到的骨密度(BMD)与正常同性别年轻人群的BMD相比,得出的标准差数(SD)。WHO的诊断标准[2],T≥-1SD为骨量正常,-2.5SD<T<-1SD为骨量减少,T≤-2.5SD为骨质疏松。检查前对入选产妇准确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饮食种类、产后补钙情况、运动量、日照时间、婴儿喂养方式情况。然后进行左侧桡骨远端1/3处超声波骨密度检测。将入选产妇产后骨密度情况与孕37~40周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三种不同婴儿喂养方式产妇骨密度,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内容显示产褥期产妇食物种类不丰富,喝牛奶及补钙人数少,运动及日照时间短。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产褥期产妇饮食、生活方式情况

2 结 果

将研究对象560例产妇按不同婴儿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计算每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并分别与产前37~40周正常骨量进行比较,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常见病第7位[3],妊娠哺乳期是钙需求量高的特殊时期,而且这个年龄段正是骨峰值形成前期,妊娠哺乳期骨钙量流失将影响骨密度峰值,导致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升高。我国营养学会建议自妊娠16周起每日摄入钙1000mg,于妊娠晚期增至1500mg[4]。有资料显示哺乳期因母体通过乳汁供给新生儿及婴幼儿赖以生长的钙,使钙量需求比孕晚期还要高,但哺乳期补钙容易被忽视。本次研究发现产褥期骨密度下降明显,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与孕晚期正常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产褥期骨密度下降原因与我国北方坐月子(产褥期)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哺乳也是骨密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国北方坐月子(产褥期)饮食以流质、半流质淀粉类及鸡蛋为主,进食肉类少,产妇很少喝牛奶、乳制品及主动补钙,加上哺乳期大量钙从乳汁供给婴儿,导致钙量流失,骨密度下降。传统习惯产褥期以静养,甚至卧床休息为主,运动量及日照时间很少,导致钙吸收、沉积不足,也是引起骨密度降低的原因。问卷调查资料中显示正常骨量产妇产褥期大多喝牛奶或补充钙剂。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应重视产褥期及整个哺乳期钙及维生素D的摄入,指导营养饮食及科学的生活方式。产褥期饮食应丰富多样,富含钙质,强调牛奶及奶制品的摄入,可进行产后康复操或室内活动等适量运动,开窗接受阳光照射,每3个月复查1次骨密度,这样才能尽量维持骨量正常。本次研究对产褥期保健,如何维持产妇正常骨量提供了依据,这将对中老年时期可能出现的骨健康问题带来益处。

表2 产褥期产妇骨密度统计表

[1] 吴亚菊,张景怡,郦春英.产后早期妇女骨密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学杂志,2008,24(5):302-305.

[2] Russell AS,Morrison RI.Assessment of the new "SCORE" index as apredictor of osteoporosis in women[J].Scand J Rheumatol, 2001,30(1):35.

[3] 胡侦明,劳汉昌.骨质疏松及预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8:73.

[4]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4.

R714.6

B

1671-8194(2013)36-0060-02

猜你喜欢
产褥期骨量哺乳期
延续性服务在产褥期母婴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干预措施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褥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