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7-10 03: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充血性强心中医药

杨 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 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探讨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有效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中医理论基础,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16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1例。将治疗组采用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方法与对照组采用芪苈强心胶囊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显效49例(60.49%),总有效率高达90.12%;对照组显效32例(39.51%),总有效率为70.37%,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比较明确,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提高运动耐受量,还能够降低炎性反应。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芪苈强心胶囊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综合征,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最终归宿[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逐渐升高。临床上以左心力衰竭竭较为常见,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缓解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并且改善其长期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心慌心悸、气短、脏器淤血、下肢水肿、尿少等,从中医角度考虑属于“水肿”、“心悸”、“喘证”、“痰饮”等范畴,由于西医在治疗和用药上都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治疗效果往往也不够明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已有临床研究认为采用中医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探索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此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然后分析比较其与采用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的差异。现将16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简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16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1例(本临床研究的分组情况都征得患者的同意)。上述患者都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尿少等临床症状。治疗组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为69.5岁;其中高血压有15例,冠心病有38例,心脏瓣膜病有19例,扩心病有9例;而心功能Ⅱ级有24例,心功能Ⅲ级有37例,心功能Ⅳ级有20例;根据辩证分型可分为:阴阳两虚型有19例,心肾阳虚型有25例,气阴两虚型有20例,心肺气虚型有1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有30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为70岁;其中高血压有17例,冠心病有37例,心脏瓣膜病有20例,扩心病有7例;而心功能Ⅱ级有23例,心功能Ⅲ级有39例,心功能Ⅳ级有19例;根据辩证分型可分为:阴阳两虚型有20例,心肾阳虚型有26例,气阴两虚型有21例,心肺气虚型有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病情、体征、辨证分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并依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1.2.1.1 阴阳两虚型

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青灰、尿少,下肢肿胀、心悸憋喘、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苔白而少,舌质淡晦、脉细沉欲绝。治疗应该以益阴固脱,补气回阳为主,方用参附龙牡汤[3],其治疗药物组成为:红参10g(先煎)、制附片12g,炙甘草8g,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石菖蒲12g,制南星15g,麦冬12g,五味子8g,山茱萸12g。

1.2.1.2 心肾阳虚型

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者青紫,胸闷、咳嗽、肢冷畏寒、心悸、腰酸尿少、舌质黯淡、舌苔薄而白、脉结代或细沉。治疗应该以化淤、温补阳气为主,方用真武汤合四物汤,其治疗药物组成为:附片12g,生姜15g,白术9g,芍药12g,茯苓12g,桂枝8g,当归9g,泽兰8g,黄芪15g,党参12g,陈皮8g,半夏8g,地黄12g,川芎12g。

1.2.1.3 气阴两虚型

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心悸怔仲、稍加活动则加剧,心烦失眠、头晕、盗汗、颧红、舌质较红,脉细数或结代[4]。治疗以活血养心、益气敛阴为主,方用炙甘草汤合生脉饮,其治疗药物组成为:炙甘草10g,五味子8g,麦冬18g,党参18g,桂枝12g,生地16g,酸枣仁18g,丹参16g,黄连5g,黄芪16g,白术16g,防己18g,知母6g。

1.2.1.4 心肺气虚型

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并咳有白痰、咯血,心悸、神疲乏力、唇甲发绀、舌质暗红、舌苔薄、脉结代。治疗应该以活血化痰、补益心肺为主,方用养心汤,其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2g,半夏12g,茯苓12g,桂枝12g,炙甘草10g,川芎10g,五味子9g,肉桂12g,红花8g,益母草13g,桃仁10g,桑白皮12g,远志8g。

上述方剂皆用500mL的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每2周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2.2 采用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的治疗(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芪苈强心胶囊进行治疗。用法与用量:口服,每天3次,每次3~4粒。每2周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和临床疗效,每个疗程都要进行一次心脏功能和运动耐受量的检测。此外,还应该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5]

依据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心慌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能够从事一般性的轻体力活动后,并且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心功能恢复不小于Ⅰ级;有效:治疗后患者心慌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明显的改善,肝脏水肿减轻,心功能恢复Ⅰ级;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明显的变化,心功能也没有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到P<0.05,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见表1。两组数据经比较处理后,再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得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中医药和芪苈强心胶囊两种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表

3 讨 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主要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心室长期的容量负荷、压力过重,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而不能维持心排血量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时间很长,西医副作用较大且疗效也不够确切,目前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6]。中医认为,心阳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淤阻心脉是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本次临床研究中,我院采用中医药辩证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依据患者脉象、舌象及症状来对患者分型辨证治疗。其具体的治疗方法:①阴阳两虚型。方剂中的红参能够大补元气、制附片具有温阳救逆的作用,龙骨和龙骨则能够潜阳敛汗,炙甘草可以护阴和营,诸药合用能够达到潜阳护阴、回阳救逆的功效。②心肾阳虚型。方剂中的芍药可以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地黄则能够滋阴补血,茯苓能够健脾强运,诸药合用能够达到化瘀、温补阳气的效果。③气阴两虚型。方剂中的生地黄能够滋阴养血,麦冬养心血、充血脉,五味子具有收敛之效,诸药合用可以达到益气敛阴、活血养心的效果。④心肺气虚型。方剂中的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茯苓能够健脾之效,诸药合用能够达到活血化痰、补益心肺的功效。

总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比较明确,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提高运动耐受量,还能够降低炎性反应,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1] 李继荣.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143-144.

[2] 范宗鹏,吴玉姣,王洁,等.抗心衰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240例[J].中医研究,2010,13(7):28-30.

[3] 万启南,张俐,陈金素,等.强心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0(11):8-10.

[4] 李越华,闫国良,卜建红,等.生脉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5-26.

[5] 吴国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8):858-860.

[6] 王文燕,陈建光.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及开发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4):128-133.

R256.2

B

1671-8194(2013)36-0205-02

猜你喜欢
充血性强心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益元强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LVEF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RDWTNF-α及UA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