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

2013-07-10 03: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腰骶部瘀血益气

张 炜

(泰兴市中医院妇科,江苏 泰兴 225400)

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21例疗效分析

张 炜

(泰兴市中医院妇科,江苏 泰兴 225400)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汤对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21例。结果 临床治愈12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85.17%;对照组22例,用复方丹参液和金刚藤糖浆治疗,临床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54.5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有显效。

益气活血化瘀汤;盆腔瘀血综合征;中医治疗

盆腔瘀血综合征又名盆腔静脉曲张症,是慢性盆腔静脉瘀血所致的特殊病变,也是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笔者于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2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3例。其中治疗组21例,年龄最大43岁,最小27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8个月;对照组22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7个月,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下腹慢性疼痛,腰骶部酸痛等症状。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选自《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下腹慢性疼痛,腰骶部酸痛,经期加重。此外,还伴有性欲减退,白带较多,乳房胀痛,也可兼有烦躁易怒,心悸多梦,易于疲劳等。妇检:阴道呈紫蓝色,子宫颈肥大,略呈紫蓝色,子宫后位略增大,下腹部两侧触诊有深压痛,体位试验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中医治疗: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汤:黄芪20g、党参15g、白术20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30g、益母草15g、蒲黄10g、玄胡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9g、升麻6g、鸡血藤30g。临床加减:经前乳胀、胸胁痛加香附10g,、川楝子12g、夏枯草15g;小腹冷痛加炮姜6g、乌药10g;肛门下坠加枳壳10g;腰酸痛加巴戟天10g、杜仲10g、川断10g;心烦不寐加合欢皮15g、酸枣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30d为一疗程。

1.3.2 对照组

予复方丹参液静脉点滴10~15d,继以金刚藤糖浆等口服20d为一疗程。

1.4 疗效观察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体位试验阴性。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偶有腰骶部疼痛、小腹坠胀。③有效:平时无症状,月经期仍时有腰骶部疼痛、小腹坠胀。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 果

治疗组疗程最短21d,最长63d,平均32d;对照组疗程最短28d,最长91d,平均45d,治疗组总有效率85.17%;对照组总有效率54.55%。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随访情况:两组患者均停药后经1年以上随访观察,包括不良反应、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情况。复发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复发情况[n(%)]

3 典型病例

患者,40岁,2011年3月21日初诊,自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酸胀,反复发作1年余,房事及劳累后症情加剧,外院就诊,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静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及妇科千金片、金刚藤糖浆等口服,一直间断治疗4个月,效果不明显,近3月来,月经先期,经量多,易疲劳。刻下: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酸楚,肛门坠胀,精神疲惫,面色少华,白带清稀、量多,性欲淡漠,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妇科检查:宫颈肥大呈淡紫色,子宫体后位,略增大,右侧附件增厚、压痛。下腹部两侧有深压痛,体位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盆腔瘀血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腹痛,证属气血运行失常,瘀血滞结胞络,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方用黄芪20g、党参15g、白术20g、茯苓15g、当归10g、益母草15g、蒲黄10g、玄胡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9g、升麻6g、鸡血藤30g、薏苡仁20g、白芍30g、甘草6g,共7剂。二诊:服上方腹痛明显减轻,仍有肛门下坠及腰酸,白带减少,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0剂巩固,诸症缓解。4个月后因劳累复发,仍予上方连服10剂,症情缓解,至今未复发。

4 讨 论

盆腔瘀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三痛两多一少”,即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月经多、白带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常需盆腔静脉造影,腹腔镜或手术证实有盆腔静脉增粗、迂回、曲张成团,并除外生殖器官的其他器质性病变[1]。本症多见于早婚、早育、多产,子宫后位,习惯性便秘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妇女。多为半产漏下,或早产多产,或寒湿凝滞,或久立便秘,使腹腔瘀血流量增大,静脉压反复持续增高,使腹腔瘀血而致下腹及腰骶部坠痛。属中医“腰痛”、“痛经”、“带下”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冲任,经络不通。从临床病例分析多由素体虚弱,元气亏虚或房劳多产伤及经脉,气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2],必停留而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而发本病。故采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治其本,黄芪加强其补气之力,当归养血补血、濡养血脉,白芍敛阴养血,并能缓急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益母草活血化瘀、蒲黄、玄胡理气活血、祛淤止痛,升麻升提清阳、柴胡疏达肝气,二者能鼓舞胃气使清阳上升,又助参、芪益气升举,鸡血藤补血活血,并能舒筋通络。纵观全方,补气不留滞、祛淤不伤正。其中党参、白术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蒲黄、玄胡能改善盆腔微循环,利于血液回流。诸药相伍,相得益彰,既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又解除盆腔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粘连和增生,使气血调和,正气旺盛,缠绵病邪渐除,恢复盆腔正常生理状态。另外,心理精神调护在本病中起很大作用。要使患者保持乐观舒畅,正确对待病因,积极治疗,重视锻炼,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早婚、早育、生育过密,两次生育至少3~5年间隔。

[1] 丁红岩,高金喻.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诊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5(2):3926.

[2] 夏桂成.实用妇科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9.

R271.1

B

1671-8194(2013)36-0209-02

猜你喜欢
腰骶部瘀血益气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