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陶埙发展为当代“埙艺”的几点创作体会

2013-07-14 07:5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音域陶艺尺度

张 驷

大连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机构 大连 116033

在我国传统的陶器艺术园里,陶乐器是独特的一类,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陶埙、陶钟、陶鼓、陶铃、陶角等乐器。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它陶乐器逐渐被金属、木材制品取代,只有埙这种独特的乐器一直保留到现在,古人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类,将乐器分为八音—革、土、瓟、木、石、金、丝、竹。这其中的“土”便是指陶埙作为代表的乐器。

从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村文化出土的陶埙来看,埙的基本造型就保持在“锐上而平下,卵形可握”的形状。8000年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埙的指孔增加,音域扩大,其器型和尺度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虽然也偶尔出现如鱼形、蛙形、人面形的埙,但其腔体结构没有太多的改变。这方面可从现今的乐器店中的陶埙可以看到,也可以从权威词典中查阅到。

埙作为一类特殊的陶器,不仅它的造型有别于其它传统陶器,就它的音乐功能而言,也是独特的。埙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而不是制造)的第一件乐器。并至今还被人们所喜欢。

当今,回归自然,崇尚参与的文化潮流,成为人们的追求。传统陶器的创新,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所在。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总愿能亲手触动一下,并且期望得到视觉之外的触觉、听觉等感受。于是这就要求我们的陶艺作品应尽量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笔者作为一个陶艺的探索者,经过十余年对陶埙的研究,已经在陶埙原有的器形和尺度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些器形出新,尺度增大,音域更宽,音色更亮的新型陶埙,尤其在埙体的装饰上,采用特殊方式制作出肌理,讲究釉色的搭配和坯土的质感,从而尽力体现陶埙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辐射力。

《路 相》

《方而不割》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组成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的每个树木,都在走向更为新颖的艺术化,像传统瓷器,已经走向瓷艺,传统的壶具也走向壶艺;而传统的乐器陶埙,在保持能吹能奏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完全可以发展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埙艺”。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创作体会,在几个方面对“埙艺”这一陶艺新品种进行初浅的论说。

《丽 人》

一、通过改变器型,增加音量和音域,使其演奏省气省力。陶埙属于闭管边棱吹奏乐器,传统形式的陶埙虽然可吹顺畅的音符,也能吹奏五音阶古典乐曲和简单的民歌,但与其它民族乐器相比,其音量和音域还是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构成陶埙内部腔体曲面所造成。笔者根据气流发生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将陶埙的内腔进行大胆改进,使其形成双腔、三腔、四腔等构成,如此增加了腔内边棱和曲面迂回,吹奏起来省气省力,再将指孔进行改进,又增加了音量和音域。

以上仅仅是从技术角度完成对陶埙的改进,但是要让陶埙成为一件艺术品,还要有造型方面讲究。于是,又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图腾形象,岩画中的人物造型,民俗文化中的生动符号等,让这些元素再与技术要求相结合,就创作出了《图腾埙》、《天流·霓裳埙》、《汉风埙》等等。在追求科学与艺术一体化的当今,笔者受到“天籁”一词的启发,又创作出《天来·埙》,把飞碟的形象与埙相结合,使古老的陶埙与未知的器物相融一体,更具有现代意义。二、通过尺度增大,扩展多角度可视面,使其更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的陶埙其尺度在拳头大小,即使是尺度较大的低音埙,其高度也就十几厘米。作为一个纯粹的乐器,这无可非议,但如果考虑到它同时还要是一件可以让人欣赏的陶艺品,就应该有更大的尺度,才能配饰于室内的置放。

笔者在保持陶埙内腔结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将尺寸加大,将曲面拉长,有的甚至用管腔进行连接,形成重音装置;还有的陶埙,根据它的竖向尺度,将并排的双四指孔,改变为单排八孔,这不单使陶埙增加了高度和可视面,还更便于演奏,像《竖排三腔埙》就是一例。

笔者创作的陶埙艺术品,较大的规格有60厘米高,20厘米阔;中等规格也在30~40厘米高,与其它陶艺品具有相同的尺度。如果不事先强调,外人很难想到它们是陶埙,只认为是一些以孔洞为特征的通常陶艺品。可当用它吹出动听的乐曲时,就会使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

一般陶艺品,只能给人是视觉感受,埙艺除了给人视觉享受,还能给人听觉的享受和心理愉悦。因此,很受人们的欢迎。其实这就是埙器与埙艺的不同之处,但埙艺确终归应归属于陶艺门类中。

三、通过对埙体的创新装饰,增加埙艺的美感,使埙艺更为人们所接受。埙艺既然属于艺术品,特别是又属于陶艺品,那么对釉色的要求也是很高。而与釉色相配饰的坯土色彩,表面肌理等,都需要给予全面的照应。

为了准确体现陶埙这一特殊陶艺的文化内涵,笔者多年来在陶土材料的配置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因为制作陶埙是在湿胎上钻取吹孔和音孔,这就需要陶土有严格的干燥收缩比例和烧造中的形状保持,某一个环节出现误差,不是烧造失败,就是失去音准,有的甚至吹不出音。如果对于常规陶艺品这些都可忽略,但对于埙艺而言,首先必须保证它能准确吹奏,然后才是审美效果的显现。

要保证这些技术实现,笔者研究配制了几十种陶土。这些陶土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色泽格调方面,都为埙艺文化意蕴的体现,提供了物质保证。

埙艺的装饰效果是釉料的体现与肌理的搭配。为使埙艺具有沉稳厚重的文化张力,笔者先后配出紫铁釉、素黑釉和丹青釉等,在经过烧制检验后,基本能体验出埙艺的文化内涵。另外,采用跳刀的手法,对埙体进行肌理制作,使其与釉色搭配,形成使人感到亲切的效果。而埙体经过这种肌理的表面处理,埙的音色又有着独特的质感。因为埙的历史悠远,文化承载力颇大,需要有相应的符号来加大它的岁月积淀感。笔者又尝试将彩陶纹样,岩画图案及甲骨文等与埙体有机结合,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埙艺更有一种久远厚实的韵味。

《并与立》

经过这些装饰手法的实施,最终体现出埙艺的艺术性。其实这也是在遵循常规陶艺创作的规律。笔者认为中国陶艺界应当对埙艺的发展重视起来,现在壶艺已被人接受和崇尚,而更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历史更加久远的埙艺或许应该是当代中国陶艺的又一个前行路径。

四、传统陶器艺术应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民族的东西只有创新和汇入现代文明大潮,才可能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陶瓷艺术既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些传统陶器的器型、釉色、图案等,可谓精美绝伦。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如果我们今天能将这些东西继承并创新,与当今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属于我们民族的又适合当今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因子,那么我们会在当代陶艺发展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就。当然,陶艺创新并不是仅仅为了迎合当今不同人的胃口,而是服务于时代主流的需要。

笔者经多年努力创作的“埙艺”,不仅使陶埙更加艺术化,而且其音色和音域都有较大的扩展。用这种埙艺先后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演奏过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还有加拿大、日本等国民歌。就是演奏中国流行歌曲也别有一番韵味。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通过埙艺他们了解了古老的中华陶文化。因为埙艺突破了以往的演奏局限和造形单一,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前些年,我们很多做陶艺的人拾人牙秽地做出了一些所谓“现代陶艺”,以为与国际接轨了。到头来大家才看到,其中很多就是“垃圾”。笔者说这些,是在强调创新的基础,是必须坚持传统中好的一面,摒弃传统中已不适合今天的东西,再融汇当今先进文化的因子。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标新”。创新需要对传统的东西吃透,消化,然后出新。这需要在几个方面的出新,材料层面—土、釉、彩的创新;技术层面—做工、施釉烧造等的创新。艺术层面—构型、理念、主题等的创新。中国陶艺有自己的传统和规范,如果仅仅用绘画和雕塑的形式做陶艺,那么做出的东西就不会成为属于作者自己的“独有符号”。泥料是一样的,釉料也是同样的,只是构型不一样,怎样看都眼熟,这不是“同质化”又是什么?所以中国陶艺要创新,应该是全面的创新。什么时候做陶的人感觉到做陶艺确实有异常难度的时候,陶艺创新就会成为共识了,因为大家是真正进入到探索创新的境界中了。像有些人把陶艺创作当成玩具,甚至当成玩耍的现象,如不改变,陶艺创新就不会有理想的出路。

《汉 风》

猜你喜欢
音域陶艺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宇宙的尺度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9
室外雕塑的尺度